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02
3月27日上午10时,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传出捷报——历经21天生死较量的武女士(化名)正式出院。这位曾靠ECMO维系生命156小时的重度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重症医学科团队护送下走出医院大门时,胸片显示其双肺渗出灶已大部分吸收,标志着晋中市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首战告捷。
“ECMO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绝望’重燃‘希望’,这是现代医学创造的奇迹。”作为我市首例ECMO救治重度ARDS患者的病例,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张勇进见到记者时不禁感慨:“ECMO不愧为承载着生之希望的‘生命方舟’。”
时间回溯到3月6日凌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报警器发出刺耳鸣响,56岁的武女士血氧饱和度已跌至40%,双肺在胸片上呈现骇人的“白肺”影像。这场与死神争夺生命主控权的战役,在呼吸机参数调至极限、俯卧位通气14小时仍告无效后,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重症医学科团队按下了VV-ECMO启动按钮。
“当时患者的氧合指数只有31mmHg,相当于正常值的1/10左右。”张勇进凝视着监护仪回忆。在多学科会诊现场,副院长程劲光统筹协调,来自三家医院的专家团队迅速集结。随着暗红色静脉血经人工膜肺转为鲜红,监护仪上跳动的血氧数值开始以每分钟3%的速度攀升,10分钟后稳定在97%——晋中医疗史上的ECMO首航正式启程。
接下来的156小时,ICU化身为精密运转的生命支持工厂。护理团队每15分钟记录一次设备参数,每小时监测凝血功能,每日完成500余次护理操作。当深夜警报响起,主管医生石志敬5分钟内处置了血流量骤降50%的险情。“这样的突发状况每天要处理3至4次,就像在钢丝上保持平衡。”副护士长赵永红展示着写满200多项参数的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着昼夜不息的守护。
救治过程犹如破解连环谜题:抗凝治疗的APTT值必须在50至80秒的狭窄区间游走;CRRT与ECMO并联时,每个连接点都可能成为空气栓塞的陷阱;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尿崩症等多重并发症时,医疗团队如同精密钟表师,逐项调整治疗参数。最危急时刻,团队甚至推着ECMO设备完成高风险的外出检查,用移动ICU延续生命希望。
3月14日,当ECMO成功撤机时,监护室内响起了压抑的掌声。但战役尚未终结,后续的呼吸机脱机训练中,患者像婴儿学步般重新建立呼吸模式。21天后,武女士走出医院时,胸片显示双肺渗出灶已大部分吸收,这个曾被宣判“不可能”的生命,最终在ECMO构建的“生命方舟”护送下重返人间。
此次救治共动用18个单位红细胞、4000ml血浆,完成156小时体外循环支持。作为晋中危重症救治能力晋阶的里程碑,它不仅验证了多学科协作体系的效能,更展现了基层医院驾驭顶尖生命支持技术的可能。当ECMO的嗡鸣归于寂静,留下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纪录,更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
记者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