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02
“嘿,抬腿!哈,出拳……”3月29日,在位于榆次区的一家心意拳武馆内,心意拳第六代直系传人梁晓峰身穿练功服,站在队伍前方,目光如炬地观察着徒孙们的动作。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时而走近调整学员的姿势:“肩要松,胯要沉,劲从脚底起。”偌大的武馆内喊声阵阵。
这里是梁晓峰徒弟开设的武馆,这样的武馆在我市有近20家。梁晓峰表示,心意拳曾在明清时期随晋商辉煌全中国,后逐渐淡出大众视线。而现在,他和弟子们正在将此古拳法复兴。
“很多人误以为心意拳只是搏击术,实则不然。”梁晓峰介绍,心意拳亦称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形意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也是晋中宝贵的文化财富。古拳谱记载,心意拳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从近战、步战、群战的实际出发所创,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心意拳搏杀力极强,宋代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对之畏之如虎、噤若寒蝉,以致元明两朝鲜闻其技。直至明末清初,山西蒲东诸冯人(今山西省永济市)姬际可访师陕西终南山,得遇异人,而授《岳武穆王》拳谱,依法磨炼,方使此拳重现于世,后传于山西祁县戴隆邦。戴隆邦融会贯通,在传承祖传拳艺的基础上集长汇精,始创空前无双的新拳艺,世传为“戴氏心意拳”。心意拳数百年来发扬光大,闻名海内外,成为中国四大拳种之一, 2008年5月,国务院将晋中心意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馆内,学员们正在练习“五行拳”——劈、崩、钻、炮、横。梁晓峰走到一位年轻学员身旁,轻轻按住他的肩膀:“崩拳不是靠手臂发力,而是腰胯带动,劲要整。”说着,他示范了一个标准的崩拳动作,拳风短促有力,却不见丝毫蛮力。
“心意拳讲究‘内动无形’,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蕴含了全身的协调。”梁晓峰解释道,“它不仅是实战技巧,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在他看来,心意拳的“心”字尤为重要,不仅改善人的品德,还能培养人的情操。他常对弟子们说:“武艺是方法,道义才是归向。”
梁晓峰表示:“学习心意拳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个体而言,它是打造和完善自身人格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强健身体的过程中,完成心灵和精神的强健,实现身心双修,让人领悟许多人生处世的道理,培养辩证思维,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于社会群体而言,中国武术是中国特有文化,是文化品牌之一,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武术作为载体进行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梁晓峰多年来致力于心意拳的推广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余,收集大量古籍,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亲身实践,著书立说,编著了80余万字的《中国心意拳行功秘法》,系统介绍了心意拳的基本理论、基本养气方法、实战技击运用和徒手练习方法。退休后,梁晓峰更是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以心意拳、手搏术为主要内容的“武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编写教材,进行教师培训,落实教学,并在晋中多所中小学校开设心意拳课程。
“孩子们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但练久了,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梁晓峰笑着说。在榆次五中的操场上,百余名学生正跟着教练练习心意拳。校长反馈,自从引入武术课程后,学生的专注力和纪律性都有明显提升。
如今,基本每天早晨,梁晓峰都会去我市各公园散步、练拳,偶遇对心意拳感兴趣的拳友,他还为大家普及心意拳,讲解动作要领。偶尔,他也会去徒弟们开设的武馆辅导徒孙们练习心意拳。其弟子数以万计,弟子及再传弟子中有56人在摔跤、散打、自由搏击等领域,先后荣获全国及世界冠军272次,为国家培养武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古拳法需要复兴。”梁晓峰表示,他与弟子们两代传人正在努力。
记者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