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技艺
非遗传承
叉,河渔狩猎的工具,伴随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叉,犀利的锐器神兵,驱敌寇击魔灵,无往不胜。
时序更迭,岁月轮回,叉渐渐在演绎中重生,成为祈雨敬天、驱鬼辟邪等的工具,并借社火与祭祀代代传承。
耍叉艺人,抖擞精神挥舞,叉面与叉尖闪烁光影,铁环和叉尾碰撞出轰鸣,赢得观看者的阵阵掌声。据老艺人讲,寿阳县平头镇的铁叉表演技艺在清朝年间荣耀非凡,也曾受邀进入皇宫为慈禧太后表演,留下一段传奇故事。本期《人文读本》,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寿阳耍叉”的艺术魅力。
历史渊源
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
寿阳耍叉,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杂技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金元年间。铁叉,作为耍叉技艺的核心道具,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人们的智慧与勇气。据史料记载,铁叉最初源于农耕工具,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表演器械,成为民间娱乐和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清代,寿阳地区成立义和团,耍叉之风盛行一时。这一时期,寿阳人民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铁叉,更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
据当地耍叉老艺人回忆,寿阳县平头镇的耍叉技艺高超,在清代时曾一度声名远播。
寿阳铁叉分为大叉和小叉两种。大叉长约四尺,手握部分如同铁锹把般粗细,由榆木或槐木等坚硬木材制成;上端安装熟铁打制的铁叉,叉上套有铁环;下端则系有红缨,红缨由皮带夹层缝制成扁圆形状,既美观又实用。小叉则相对短小,长约一尺,适合儿童玩耍。表演时,艺人执铁叉贴身游走,银叉如灵蛇绕颈,时而沿肩臂辗转腾挪,时而贴面颊翻卷生花,伴随清脆的金属颤音,在肩胛起落、颈项回环间划出惊心动魄的银光轨迹。
文化内涵
“寿文化”的现实传承
旧时,寿阳当地人每年要在农历六月初四到鹿儿山赶会,为寿星祝寿或得雨还愿;农历六月初六,还要在黑水村赶会。届时,要请巫师念动咒语,一为祈雨敬天,二是驱鬼辟邪,消难免灾。当时,耍叉是集会上的必演节目。
寿阳耍叉耍法不同,但视觉效果十分惊险。每逢表演之时,现场叫好声一片。
耍叉表演传承到清代中后期时,由于寿阳地区当时习武成风,大批武术、杂技艺人涌现,耍叉技艺日臻完善,曾被召入皇宫专为慈禧太后表演。
耍叉技艺需要武术演员结对表演。表演时,铁叉在背、膊、颈、面部来回滚动、上下飞舞,精彩时,耍叉艺人还会把铁叉抛上半空,待铁叉从空中旋转着直插而下时,耍叉艺人昂首从头部、颈部乘势接住继续旋滚,惊险无比。
加之铁叉上带有铁环,铁环随着红缨有节奏地翻飞,唰啦作响,十分壮观。表演小叉时,耍叉艺人手持两根木棒,来回飞转,倒手舞动,儿童亦可舞玩。
据耍叉艺人赵河林介绍,耍叉的表演套路古代有50多种,现在能够回忆并传承下来的仅30多种。比如,插花盖顶、二郎担山、海底捞鱼、凤凰展翅、金钩钓鱼、金鸡劈马、单双膀花、金丝缠蔓等,还有歪大瓮、打把儿、掏麻雀、高飞叉等。
在寿阳,人们把耍叉作为一种健身锻炼和民俗表演的方式,每逢重大节庆日都要表演。它不仅是一种民间杂技,也是“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研究寿阳地区的历史、民俗、传统杂技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1年6月,寿阳耍叉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心传承
非遗守望与教学人生
赵河林,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人,出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自幼热爱学习的他,在 18 岁高中毕业后踏上为师之路,先后担任体育老师、美术教员及中学校长等职务。
工作期间,赵河林在黑水村老艺人杨叩喜的影响下,开始间断性整理寿阳耍叉技艺。期间,他收获了不少耍叉技艺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传承这一古老技艺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日子里,赵河林正式踏上研习之路。他将泛黄的书页化作流淌在血脉中的技艺密码,利用所有能挤出的碎片时间,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淬炼之旅。春去秋来,寒暑更迭,那些被反复揣摩的招式在汗水中浸透,又在晨光里舒展,铁叉划破空气时的颤鸣,渐渐与心跳同频。这种近乎虔诚的坚持,让耍叉不再只是技艺传承,而成为刻进生命年轮里的精神图腾,在时光长河里泛着不灭的微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河林的技艺得到很大提高。他手中的铁叉如同被赋予了魔法,时而轻盈如燕、时而刚猛如虎。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个姿势都充满力量与美感。
赵河林不仅自己喜欢耍叉,还挑选对耍叉技艺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认真教授他们耍叉技艺的要领。就这样,他带起了一支队伍,并悉心指导孩子们从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技巧,再到能够熟练表演。
1985年,是个让人难忘的年份。赵河林带领他的学生队伍信心满满地参加了全省少儿武术比赛。有队员还记得,出发前,赵河林仔细检查着孩子们的装备,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着各种注意事项。学生们则一个个既兴奋又紧张,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到了比赛现场,可谓热闹非凡,来自全省各地的队伍摩拳擦掌,准备一较高下。赵河林的队伍一上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孩子们手持铁叉,精神抖擞,他们的表演刚柔并济,铁叉在手中游刃有余,仿佛有了生命力一般。
经过激烈角逐,赵河林带领的队伍脱颖而出,并获了奖。这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赵河林传承耍叉技艺的一种鼓励。从那以后,几名学生坚定了传承耍叉技艺的决心。
多年来,赵河林默默耕耘,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他凭借着精湛的耍叉技艺,在岁月的舞台上尽情挥洒汗水与才情,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称道的赞誉和熠熠生辉的奖状。
2005 年,赵河林在寿阳县元宵节文艺表演中获得个人一等奖;2006 年,晋中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寿阳县文化局和县文化馆授予赵河林“十佳民间艺术家”称号;2015 年,赵河林被寿阳县文旅局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7 年,他成为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 年 8 月,他成为第五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寻根之旅
传统技艺的历史记忆
1999 年,赵河林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开启了收集和整理寿阳民间耍叉技艺的征程。他走街串巷,多次拜访老一辈民间艺人,认真倾听他们讲述耍叉的套路和技巧,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和每一个套路的民间传说故事。
在探寻与整理寿阳民间耍叉技艺的过程中,赵河林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技艺之门,眼前豁然开朗——那些流转千年的杂技招式,既承载着先民智慧的历史积淀,又蕴含着刚柔并济的艺术感染力。面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并未将其视为私藏秘技,而是怀着“技传有缘人”的信念,将整理所得的套路精髓、动作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叩门求教的技艺追寻者。从晨光微露的庭院到暮色苍茫的晒谷场,总能看到他手持铁叉示范的身影,每一个腾跃翻转都凝聚着对非遗传承的赤诚。赵河林的名声逐渐传遍十里乡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杂耍爱好者。
在传承耍叉的漫漫征程中,赵河林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多次踏上寻根之旅。他登上五台山,迈向神福山,只为寻访那些武术名师,汲取更多武学精华融入耍叉技艺中。
赵河林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他还积极向寿阳县的武术名师冯占芳和孙宜斋等请教。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赵河林对耍叉技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2005年配合寿阳县文化馆收集整理了寿阳耍叉技艺的文字资料。
此外,赵河林还不断精练耍叉技艺,将先辈们的经验融入自己的表演和教学中。他深知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耍叉技艺承载着寿阳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他也深感传承耍叉技艺的责任重大,要想将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就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耍叉技艺。
2008年,他精心组织排练一组杂耍节目《寿阳耍叉》,堪称技艺与美学的双重盛宴。他如同雕琢璞玉的匠人,对每个招式进行精雕细琢,从气势恢宏的“插花盖顶”,到充满力量感的“二龙登山”;从“海底捞月”到“凤凰展翅”,每个动作都经过数百次推敲,既保留传统招式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让千年杂技 绽放出时代新姿。
非遗新生
让传统技艺绽放时代光彩
多年来,赵河林积极参加元宵节、民间社火等各类民俗活动,用实际行动传承耍叉技艺。在他看来,看耍叉表演,能让人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内涵,如玩大瓮、掏麻雀等招式,充满趣味性;而高飞叉,则能让人感受到非遗技艺的价值所在。
2015 年,退休后的赵河林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到耍叉技艺的传承中,不断完善这一非遗项目。他耐心指导每一位学员,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寿阳耍叉这一非遗技艺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许。赵河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寿阳耍叉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默默付出。如今,在赵河林的耍叉队伍中,有6位队员是他曾经的学生。他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耍叉技艺的传承之道,引领更多人投身到这项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中,让耍叉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