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3-19
梁中靖(1765年-1833年),字与亭,号秋园,灵石夏门村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授吏部验封员外兼考功司事,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山东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迁任太仆寺卿、署光禄寺卿(正三品),并被授中议大夫的封号。
“赵二姑、剪刀硬,一下剪掉七颗印”,榆次流传的这首民谣,讲述民女赵二姑冤案致使七个贪官丢了乌纱帽的故事;灵石民谣“山西灵石夏门村,出了清官梁中靖,梁御史、赛包公,一锤子砸翻七个人”,颂扬了清代御史梁中靖为赵二姑鸣屈申冤、仗义执言、惩处贪官的故事。
梁中靖,字与亭,号秋园,灵石夏门村人。他从小父母双亡,靠家族抚养长大。清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人,3年后中进士,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授吏部验封员外兼考功司事,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山东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迁任太仆寺卿、署光禄寺卿(正三品),并被授中议大夫的封号。梁中靖为官一生,正直清廉、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在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以工代赈
清嘉庆六年(1801年),梁中靖在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改为候选知县。在这期间,他居家8年,教书为业,乐此不疲,大有把那些毛头小孩培养成栋梁之材的抱负。典籍、算术、书法……几年时间,就为夏门村培养出十几位优等生。
当时,通往夏门村的道路年久失修、崎岖不平,村里的引水渠损坏严重、跑冒滴漏,一直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梁中靖感到十分揪心,企盼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筑路修渠,实现行路平稳、粮食丰收。可是,正值连年灾荒、斗米千钱,家家日子都不好过,哪有钱办公益呢?梁中靖经过长时间调查,广泛征求乡亲们的意见,向族长提出了“以工代赈、以赈济荒”的建议。这个办法一经实施,受到村里人的一致拥护,大家争相出工、积极参与,夏门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孩童都踊跃加入筑路、修渠的队伍。经过3年的努力,道路平整了,通行顺畅了;水渠通畅了,水量增多了;粮食增产了,百姓不再饿肚子。兴奋之余,梁中靖撰写了《夏门以工代赈碑记》,记载了夏门人以工代赈的故事。
二姑冤案
清道光四年(1824年),榆次东双村一户赵姓人家,丈夫赵添和,妻子曹氏,育有一女名叫二姑。13岁的赵二姑天资聪慧、品貌端庄,是村里最好看的闺女。赵家有个邻居姓闫,以开杂货铺起家,在城里有不少门店,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富户。闫家公子闫思虎顽劣成性、无恶不作,是村里出了名的纨绔子弟。这一天,闫思虎趁赵添和夫妇下地干活、二姑独自一人在家之机,强暴了她。赵家忍不下这口恶气,到县衙击鼓状告闫思虎。
闫家闻讯后,重金贿赂了知县,他大笔一挥就把案子定为通奸。这个颠倒黑白的结果让赵二姑痛不欲生,掏出一把剪刀刺向自己的喉咙,鲜血染红了县衙的青石地板。赵添和见状急忙上前营救女儿,知县反诬陷他杀女灭口,当即把他投进大牢,曹氏悲愤交加,撞死在大堂的柱子上。
赵添和一家的冤案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城乡,百姓纷纷为赵家鸣冤,有人将此案向监察御史梁中靖上报。梁中靖义愤填膺,上奏道光皇帝要求重审此案,道光皇帝命山西巡抚亲自审理。谁料,这位巡抚并未亲自审问,而是委托山西按察使、太原知府、忻州知州、平定知州、太原知县和榆次知县进行会审,几位官员拿了闫家的银子,仍以通奸结案。
梁中靖接到报告后,深知翻案不易,只有皇帝御审才能真相大白。他再次上奏,恳请道光皇帝亲审此案,道光皇帝随即把全部案卷和一干人等调回京城,责成刑部尚书审理。最终,赵二姑冤案昭雪,道光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将涉案官员治罪罢官,闫思虎等三十多名涉案人员悉数伏法。
石桥往事
在灵石梁家疙瘩村,有一座石拱桥,高不过数丈、宽不过十步,却承载着梁中靖为百姓谋实事、做好事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任职京畿道御史的梁中靖回乡省亲,他刚到灵石,突然天降大雨、汾河暴涨,滔滔洪水顺河而下,阻断了回家的路。夏门村就在汾河对岸,沿途没有一座桥梁,乡亲们想要砍掉一棵钻天杨横架在河上将他送到对岸,梁中靖婉言谢绝了。他向家的方向叩了三个头,返回京城。
道光皇帝看到梁中靖假期未满就回来上朝,问道:“许多人回乡探亲都是逾期不归,爱卿多年不回老家,怎么不多待几日呢?”梁中靖叩首答道:“皇上有所不知,微臣到了灵石,没进家门就回来了。”随即缓缓奏道:“汾河流经微臣家门口,河上无桥,微臣回家正遇河水暴涨,就原路返回了。”皇帝闻言,立刻下旨,在汾河灵石厦门段修筑一座石桥,责成梁中靖负责监造。从此,百姓过河畅行无阻。
本期人文读本摘选自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所编《清风徐来——晋中古今清廉人物故事选粹》,内容有删减,由董文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