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2-24
在制作玻璃画的李新民 通讯员 韩晓萌
一把刻刀、几支山猫笔、天然的颜料,在老旧的玻璃上轻轻舞动,透明、光滑的玻璃表面渐渐呈现出鲜活的图景。平遥传统玻璃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新民,以扎实的工艺技术功底和丰厚的书画艺术底蕴,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走进李新民的工作室,墙上悬挂的玻璃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作内容丰富、格调雅致,画工拙朴、线条清晰、色彩明丽,每一幅都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玻璃画,这一被誉为“背画”的艺术形式,起源于18世纪,并在清乾隆年间与中国题材相结合而盛极一时。它曾流行于达官显贵、殷富人家,是身份的象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古老的技艺在20世纪80年代末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技法也濒临失传。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新民接触到了玻璃画。自幼爱好画画并有着深厚绘画功底的他,被这项古老的技艺深深吸引。此时40多岁的他,没有专业师傅传授指点,仅凭自己的钻研精神和扎实功底,一步步掌握了玻璃画的制作技艺。
从定图案、选玻璃到镜像勾线、除水银、设计选色、镜像填色,再到造旧、上框架,玻璃画的制作需要经过诸多繁琐而精细的工序,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小心,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李新民凭借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不断精进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工艺精雕细琢,题材多元丰富。李新民告诉记者,玻璃画绘制的重要题材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文学典故”和传说故事,图样也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吉祥图案,绘画内容注重写实,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富有个性。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项技艺,李新民在自家的老院子里成立了工作室,如今已经65岁的他,依然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画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元素,以更加多元和生动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李新民被评为平遥县级非遗平遥传统玻璃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的期许。如今,他持续精进研发珍品复古玻璃画,复原和修复了古代玻璃画风貌,并用心传授技艺,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更多的人。
记者 史俊杰 通讯员 韩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