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灵石

乡约晋中,漫步灵石苏溪 —

春风又绿阡陌间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2-07

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全貌。 记者 张浩亮 摄

这里,街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花园式的乡村生活让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这里,多项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性乡村旅游综合体逐步形成,拓宽村民增收新渠道;

这里,群众事群众议,打造苏溪“槐树下议事”品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美丽乡村,美在颜值,更美在气质。2024年以来,灵石县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静升镇苏溪村作为灵石县三个精品示范村之一,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元融合发展新路径,让苏溪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塑生态之“形”

擦亮民生“底色”

“虽然我们生活在农村,但村里干净整洁、花草繁茂,一点都不比城里差,生活别提多舒心了。”村民赵双柱感慨道。

走进苏溪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洁净的柏油路、停放有序的车辆。用废旧轮胎装饰的绿植,更是为村庄增添了别样景致,处处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路径,直接关乎农村居民的根本福祉与身体健康。苏溪村多点发力,借助“五域综合治理”“垃圾不落地”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擦亮民生“底色”。村里对生活垃圾实行上门收集,建筑垃圾则通过电话预约,由承包人员统一收集后运往村级规划处置点。同时,结合“花园乡镇”创建,在重点路段摆放花箱、种植绿篱、补植月季花,新增绿化面积1470平方米,种植花冠苗木300株。将废弃树木和废旧轮胎制成篱笆和景观,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以创意打造出苏溪式“花园乡村”,真正做到让乡村靓上加“亮”,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锻产业之“骨”

鼓起村民“钱袋子”

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特色和地域优势,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这些是苏溪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也是灵活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绕不开的课题。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扶下,苏溪村充分发挥资寿寺文化资源优势和毗邻王家大院的区位优势,发挥“文旅+餐饮、+民宿、+康养”新业态,让村民端稳“旅游”这碗饭。

苏溪古村民宿文旅项目修复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据了解,该项目由山西联合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计划分三期推进。其中,一期计划改造7个院落,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成后可为游客提供50间客房。项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通过邻里共建,整合室内室外空间,发挥集聚优势,形成多个特色院落群,全力打造“古镇京宿”项目品牌。

2024年4月,苏溪村在集体闲置土地上划分出一亩两分地,实施“家有一分田、分块化领养”项目,通过共享出租的经营模式,开启农旅融合新模式,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土地分块打造后,不仅能满足周边小区居民体验农村生活的需求,还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5年,我们计划再吸纳一批土地参与进来,让这个项目惠及更多农户。”苏溪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马亚豪介绍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通过发展多种产业,不断夯实振兴基础,拓宽致富路子,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苏溪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耿振芳表示。

建制度之“魂”

培植精神“土壤”

2024年以来,苏溪村积极探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变工作作风、推行群众事群众议的民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苏溪村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行村“两委”干部“坐班制”“每日碰头制”,并构建“10分钟便民代办圈”,把群众的“闲时间”变成干部的“工作点”,秉持“善在田间地头问情于民”的理念,努力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最美零距离”。

与此同时,苏溪村大力推进群众事群众议,搭建起民主协商平台,引导村民作为参与主体,有序开展民主协商议事,逐步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协商模式。将原来在办公室召开会议搬到户外、搬到农户家中,组织群众共同商议,精心打造苏溪“槐树下议事”品牌,持续巩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果,让基层民主协商在苏溪村得以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此外,苏溪村在原有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将乱停乱放、违法乱建、破坏基础设施、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全部纳入村规民约,逐条完善,并结合年底的集体经济组织分红、乡风文明超市、群众救助网络、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切实让村规民约发挥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如今的苏溪村,面貌日新月异,百姓安居乐业,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耿振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民之所盼’,积极创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