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

新春走基层 | 平鲁区:载歌载舞赞颂幸福生活

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02-04

平鲁区:载歌载舞赞颂幸福生活

  宽敞明亮的舞台盛不下庄户人内心的喜悦;小小的活动室唱不尽村民们心中的欢歌。2月3日下午,记者走进平鲁区井坪街道北坪村文化活动室,只见这里锣鼓阵阵、丝竹声声、舞蹈翩翩,村民们在这里不仅能够尽情欣赏各类文艺表演,还能登台献艺。

  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上,晋剧选段《蝴蝶杯》、朔州大秧歌《王二小赶脚》、右玉道情《红灯记》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目轮番上演。二胡、板胡、小锣等乐器,合奏出抑扬顿挫的曲调,高亢嘹亮又古老的腔调飘荡在活动室,赢得了在场村民的阵阵掌声。“正月里,大家每天下午两点半准时来到这里,有练的,有看的,有时候还会登台唱上一段,如今日子过得红火,大伙儿都有心情娱乐了。”村民张翠萍边转手绢边笑嘻嘻地说。

  庄户人的日子好过了,有心思唱戏跳舞了;庄户人的心里敞亮了,也有心思亲近艺术了。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传承和弘扬地方曲艺文化,北坪村村委会精心打造了村民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室,搭建起才艺展示的平台,让曲艺之美浸润百姓心田。还有村民自编自演节目,用身边的人和事宣传党的富民好政策。“生活富裕了,咱农民也应该追求文化品位,学过文化年。来活动室听听歌、唱唱戏、扭扭秧歌,感觉像换了个人,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面对记者采访,正准备上台表演节目的村民李霞兴奋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活动室功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型乡村。”该村妇联主任张玉兰告诉记者。“唱过老歌唱新歌,唱过情歌唱喜歌,唱不尽今朝好心情,好歌儿越唱大路越宽阔……”记者离开时,一曲欢快喜庆的女声合唱《大地飞歌》在耳畔回荡。

山西日报记者任永亮 通讯员武跃林

  乡宁县:浓情敬老守护康宁晚年

  2月1日,大年初四,微风吹拂、暖阳正好,记者走进临汾市乡宁县光华镇敬老院,只见庭院整洁宽敞,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晒太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聚餐那天吃的红烧肉太香了,入口即化,特别适合我这牙口不好的人。还有大烩菜、八宝饭等适合老年人吃的十几个菜,大家都特别开心。”62岁的韩富祥老人给记者讲述着自己在敬老院的幸福生活,“大年二十九,我们院的40多名老人一起聚餐喜迎蛇年春节,可热闹呢。大年初一,院长组织大家唱歌,大家都热情参与。”

  光华镇敬老院常住老人64名,过年期间,有的老人被子女接回家中。韩富祥是管头镇南楼村的一名五保户,因车祸导致生活不能自理,3年前住进光华镇敬老院,对于敬老院的生活他很满意。

  光华镇敬老院由乡宁县政府投资修建,2020年开始运营,是一所集生活照护、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公寓式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床位100张,房间内暖气、电视、独立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设有图书室、棋牌室、医务室等,为老人们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院内实行“失能、半失能、自理”分区管理,分层分片居住。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乡宁县养老机构“先进单位”。

  院长杨玉飞是乡宁县政协委员,曾在尧都区中心敬老院工作过9年。2020年6月,杨玉飞竞标成功,开始经营光华镇敬老院。

  对于老人们来说,杨玉飞不仅是敬老院的管理者,更是心理抚慰师、保姆、医生、跑腿者、联络员……生小病了他给开个药方,不舒服了他负责送医院,心里有别扭了他给开解,不管有什么需求他都跑前跑后张罗。

  杨玉飞介绍:“春节前敬老院的所有员工动手包了饺子30多盘,蒸了几百个包子,还蒸了乡宁过年吃的传统面食枣花馍、豆包馍。过年期间还安排了节目表演给老人们解闷儿。”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护理人员还会提供24小时专人陪护,确保他们的安全。

  “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有这么多老伙伴,日子过得可舒心了!”今年85岁的孙奶奶是乡宁县台头镇南午沟村人,她乐呵呵地说。

  午餐时间,记者看到,护理人员耐心地为老人们喂饭、漱口,陪他们聊天,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记者了解到,敬老院会根据老人的口味和营养需求,精心安排每周食谱,逢母亲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会组织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绘画等,让老人们老有所乐。有时,还会有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前来慰问演出,为老人们带来温暖和欢乐。杨玉飞每逢节日也都要亲自扮装给老人们表演节目。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据了解,乡宁县现有4个养老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入住老年人经济补贴达到100%;113个日间照料中心,为入住老人每人每月提供100元伙食补助。在春节这个团圆的节日,敬老院的老人们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与陪伴。愿这份温暖一直延续下去,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与尊严。

山西日报记者王秀娟

  浑源县:道地黄芪聚力兴业传薪

  “作为全国‘正北芪’的原产地,浑源县素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黄芪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这里就有了黄芪种植的记载。”2月2日,记者走进浑源县黄芪文化园一层的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听讲解员孟璐娓娓讲述浑源黄芪的发展故事。

  据了解,浑源黄芪又称正北芪,生长在北岳恒山海拔1800米左右的坡地上,有“金井玉栏菊花心”的美称。孟璐告诉记者,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恒山黄芪总皂苷的含量在0.16%以上,最高达到0.38%,是其他产区黄芪的4倍乃至近10倍。早在2014年,恒山黄芪就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一根浑源芪,一条金苗苗。近年来,随着黄芪产业的发展,黄芪附属产品也越来越多。黄芪茶、黄芪羊、黄芪蜜……近20款黄芪创新产品,让道地药材恒山黄芪有了“七十二变”的可能。浑源县围绕黄芪种植端原生态保护、生产端精深加工、销售端小众高端的定位,不断强化黄芪种质种源保护、品种提纯复壮,统筹推进行业标准制定、拳头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价值提升、三产融合发展,并相继成立了恒山黄芪产业研究院、恒山黄芪系列标准制修订委员会、国家级保种实验室,也促成了一大批黄芪产业项目、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和“国字号”荣誉的聚集。

  在黄芪文化园的二层,黄芪系列产品也以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销售面。在一处挂着“黄芪e镇”的展位里,正在直播的工作人员小张一边轻松地回复着留言,一边不停地用地道的浑源话说道:“喃们这里的黄芪都是全县3万多户芪农自家的产品,无污染,纯天然!”

  黄芪文化园作为集游览、体验、购销于一体的全链条式综合性游览地,2024年接待游客超过18万人次,不仅有力提升了恒山黄芪的品牌影响力,也为浑源推进文旅产业提供了新的支撑。“我们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演出,增强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孟璐说。

  离开黄芪文化园,记者来到浑源县城永安东街41号,这里是浑源万生黄芪开发公司的所在。在半封闭的晾晒场地上,新收的黄芪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我们的黄芪都来自官儿乡核心产区。一年的鲜芪收购量在70万斤到80万斤。”该公司总经理王杰说,浑源县黄芪产业遍布全县10个乡镇,全县种芪面积28万亩,年可采刨鲜芪2500万多公斤,直接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彭国强 申力

  方山县:品质养殖开拓广阔市场

  春节前,记者逛市场办年货,看到老家方山县一家养殖场的“猪至福”黑猪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便割了二斤回去,口感不错,就盘算着去这家养殖场看看。

  2月3日,正月初六,立春时节,春寒料峭,方山县马坊镇吴家沟村却热闹非凡,远远地就能听见喜庆的秧歌声。进了村,见到“猪至福”养殖场负责人张金亮、张锦兴兄弟俩,边走边谈。

  “去年共屠宰销售黑猪370多头,销售额130多万元,其中网购占到了三分之一。”“利润怎么样?”“正常情况下,纯利润能拿10个点,但我们的黑猪成本提高了,目前还达不到。”张锦兴告诉记者:“这种黑猪的品种为太香猪,提高品质要保证三个原则,一是坚守自繁自养不外购原则,保证种猪的纯度;二是坚守环保绿色喂养不添加原则,保证猪饲料的净度;三是坚守圈养放养相结合原则,10至12个月出栏一次,保证生长周期的长度。”

  去养殖基地的路上,张锦兴兄弟俩讲述了他们的创业故事。2019年,张锦兴从上海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生猪养殖创业。有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次他和哥哥张金亮冷静考察调研市场,辗转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最终把目光投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的黑猪新品种身上。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兄弟俩买了5头小猪仔,在自繁自养、边学边干中发展壮大,到2023年出栏销售,黑猪肉开始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徒步十几分钟后,来到了养殖基地,这里群山环抱、空气良好。“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我们采取小猪圈养、中猪散养的饲养模式,在猪饲料上做足精细文章,除高粱、玉米、红枣、核桃等多样性杂粮主食外,还按一定比例喂食黄芪、党参、橘皮等多种中草药,就是要追求绿色环保、纯正自然、健康美味的高品质黑猪肉,让好品质助力好生活。”张金亮说。

  刚出生的小猪仔在保温箱里来回跑窜,兄弟俩满是喜悦。“今天立春,充满希望的开始。今年我们打算扩建养殖基地,争取存栏量从现在的400头增加至600头,同时要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超市定点、网上下单、社区团购三联动,把‘猪至福’的品牌擦得铮铮亮。”对未来,张锦兴充满信心。

  “您有新订单,请注意查看。”微信小程序“猪至福黑猪肉食”的语音提示打破了大家的交谈。

  “生意又来喽!”张锦兴大声说道,大家会心一笑,饱含着满满的祝福。

山西日报记者王少科 通讯员杨应平

  晋能控股中能煤业:安全寄语托底美好愿景

  2月3日,晋能控股长治公司中能煤业,道路两旁,灯笼高挂,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走进更衣室,换好工装、胶鞋,佩戴好矿灯与自救器,通过安检后,记者乘罐笼下至460米深的井下。走出罐笼,巷道干净整洁,两侧醒目的标语与电缆水管相互映衬,各类安全寄语排列有序,让人感到安心。

  途中,遇到安全科班长李建民,便结伴同行。乘坐胶轮车,穿过风门,来到陷落柱掘进巷工作面。此时,工人师傅们正在进行设备检修。通道内浮煤清理干净,地面平坦,设备配件和生产用具整齐摆放。管路接头标有序号,平行铺设;电缆用电缆钩规范吊挂,各类标志牌实行编码管理,责任到人。

  离开掘进面来到2305采煤工作面。这里热闹非凡,工人师傅熟练操控割煤机,在喷雾装置掩护下切割煤层,乌金倾泻而下,通过运输皮带运往井口。李班长介绍,操作采煤机的矿工安全有保障。他仔细查看液压支柱初撑力、转载机油量、瓦斯监测数据和喷雾装置运行情况,还不忘叮嘱作业人员规范操作。

  谈及集团安全工作会议落实情况,有着16年井下工作经验的李班长说,矿上领导努力将集团要求落实到一线,安全科把抓重点、抓关键、抓变化落实到每项工作,紧盯重点环节。如今在中能,安全已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走在矿区道路,景观灯摇曳,与节日氛围相衬,呈现出祥和、欢乐、喜庆的美好景象,中能煤业正以安全为笔书写崭新篇章。

山西日报记者李家鸣 通讯员南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