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1-16
青山环绕,绿水潺潺,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在田野间延伸,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分布于道路两旁。这里,就是位于太行山西麓、潇河源头的昔阳县沾尚镇沾尚村。
走进村中,路面平整洁净、基础设施齐备、村民喜笑颜开,乡村治理与环境建设成效斐然。近年来,沾尚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无废村庄”创建为核心,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处理、废旧资源利用,严控“废”源、活用资源,蹚出了一条以“无废”建设引领村美、业强、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全民共议
树牢“无废共治”新理念
“咱们平时要是能养成好习惯,减少浪费,把能用的废旧物品都利用起来,村子肯定越来越漂亮。”“对,上回我就提了个用旧轮胎做花坛的主意,没想到真实现了,现在咱村里到处都有自己动手做的小景观,多好看!”1月5日,沾尚村召开了“无废共治”研讨会,村民们都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
研讨会是沾尚镇创新群众动员与组织形式,自发组织的基层民主协商会议,旨在汇聚民智、群策群力,共同探寻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路径。
一场热火朝天的讨论下来,几十条建议被村干部一一记录在册,随后进行细致梳理与分类整合。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每条建议的可行性与实施步骤。从垃圾分类的精细指导到废旧物品的创意再利用,每一条建议都凝结着村民的心血。
像这样集思广益的方式,还有定期召开的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浓厚的共建共享氛围。
此外,村干部还深入农户家中,发放《美丽乡村建设倡议书》,并借助展板、宣传栏、微信网格群等多元化渠道,广泛传播“无废”理念,详细讲解垃圾分类及可回收物利用的有关知识,引导村民从日常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推动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
全民共建
营造“无废共享”新环境
沾尚镇紧临国道,过往游人及车辆较多,使得周边村庄环境卫生维护的难度大大增加。为了还村庄一片清新洁净,沾尚村聚焦“一拆三清一改”重点任务,对 339 国道、乡村街巷、庭前院后及潇河河道进行了全面集中整治,清理1000平方米残垣断壁,清淤河道2.5 公里。栽植、修剪行道树2000余棵,处理秸秆及生产生活垃圾10余吨,新建水冲式公厕2座,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家门口的“门面”工程到位了,家里的 “清洁革命” 也得跟上步伐。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沾尚村采用“农户自主分类+保洁员上门收集+市场专业处理”的闭环收运新模式,配备干湿分离垃圾桶300个,清运车1辆,设置垃圾分类亭3处,智能垃圾分类收集屋1处,精细划分8个治理网格,实现网格到点、责任到人、常态清洁。
沾尚村以“垃圾不落地、废旧再利用、乡村更美丽”为主题,绘制20余面涵盖村规民约、农耕文化、传统民俗等内容的主题文化墙。村民们踊跃将废旧轮胎、易拉罐、啤酒瓶、管线等材料提供给村集体,精心制作了百余处低成本、乡土化的微景观,如花托、花墙、仿真树、啤酒屋等。利用废旧物资打造乡村美景,变焦点为景点,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环境的美观度,也极大增强了群众创建“无废村庄”的参与感、认同感与获得感。
全民共享
搭建“无废共富”新场景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为此,沾尚镇深入探索 “无废产业链” 创新之路,结合 “清化收” 行动,深度盘活村内闲置的资金、资产、资源,巧妙地将农业、生态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打造 “十景六坊” 多元业态 ——
“六坊”坐落于“乡源一条街”,包括辣椒坊、醋坊、木器坊、酸菜坊、酒坊、烘干坊,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带动20户脱贫户实现就近务工。
“十景”则各具特色,其中一淌潇河水,将治水兴水结合,开发潇河水资源,打造水景观;一个游乐场,整合周边60亩土地,种植山楂树、向日葵等作物,构建集生态美食、露营烧烤、卡丁车体验于一体的休闲乐园;一处花海景,精心打造占地 6000平方米的潇河源文化主题公园,打造“花海沾尚”迷人盛景;一片生态林,依托 1.6 万亩优质森林资源与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森林康养、负氧文体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一条特色街,培育升级“乡源一条街”农特产加工业,做强做大“六大坊”;一段革命史,讲好红色故事,弘扬沾岭精神;一口柴火锅,搭建共享柴火炉,提供本土食材,让游客尽情体验乡村饮食原味;一处垂钓园,打造水景垂钓园,供爱好者休闲垂钓并为餐饮业提供原料;一批农家院,吸引乡贤、能人等民间社会资本投资百万元,发展乡村民宿;一次体验游,健全“吃住游购”一体化服务链条,让游客“留得住、愿消费、还想来”。据统计,自2024年 8 月 1 日以来,约3000余名游客前来打卡,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元,解决就业15人。
以“无废”为笔,凭实干作墨,谱写山青水绿景秀动人篇章,沾尚村正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高歌猛进 。
记者 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