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让孩子走出大山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11-08

李志成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摘自乔治·马丁《权力的游戏》

生在农村,出身贫寒,李海明只上了3年小学便辍学回家务农。妻子王丽芬虽然出身在富贵家庭,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更是没有上过一天学。

夫妻两人尝尽没有文化的苦果,立志要让孩子们学文化,上大学,走出大山。

“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们供上大学,通过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是李海明夫妇锲而不舍的坚持。

梨峪村位于寿阳县的东南角,毗邻平定县、昔阳县、阳泉市,距寿阳县城45公里,上世纪80年代属于“三无”地带,即无水、无电、无公路。

那时,李海明家中10余亩薄田种着玉米,收入除去家庭开销所剩无几;屋外房檐破旧,被柴火熏黑的土墙斑斑驳驳,裂缝随处可见;狭窄的窑洞里,除了生活必需品,最值钱的就只有一个烤火所用的炉子。然而,那满是灰尘的墙壁上粘满的奖状却格外显眼,给破旧阴暗的屋内增添了亮色。

什么叫家大口阔?去了李海明家一看就知道,家中有90岁高龄的老母亲、70多岁的大哥,还有4个“半大儿子吃空老子”的儿子,煮好的一大锅散面粥,一人盛半碗便看见了锅底。

李海明夫妇俩给孩子们常讲的话是:“像我们这样的困难家庭,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可是,知识改变命运这条路,对于这个以种地为生的特殊家庭来说,走下去又该是多么的艰难啊。

夏天刨药材,春秋在田间劳作,冬天放牛,寒暑假外出卖面皮,夫妻俩像一台不知疲倦的马达不停地运转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省吃俭用,衣不更新、饭不变样,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抠”到极点。即使这样,也是顾了一家人的吃,顾不了一家人的穿。4个孩子捡好心人送的衣服穿,大人的衣服不合身,就重新裁剪拼在一起穿。最小的孩子问妈妈,为啥咱家老是捡衣服穿啊?王丽芬无言以对。

4个孩子没有换洗的衣服,常常等孩子们晚上睡觉后,王丽芬才把孩子们的衣服洗干净,围在火炕边一件件烤干,又一针一线地缝补好,再放到孩子们的枕头边。忙完了这一摊子活,她又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孩子们做布鞋,山区雨水多、路难行,一双布鞋穿不了多久,她几乎一年四季夜晚都在赶做鞋子。

为了激励孩子们发奋读书,夫妻俩立了一条家规:“你们四兄弟只要考到哪里,我们就是砸锅卖铁、拆房揭瓦也要送到哪里,如果考不上,一个都别指望复读。”

男娃娃都是最费家长的,春天来了去山上摘能吃的瓜桃李果,刚发芽的桃树、梨树枝经常被欺凌到“骨折”。夏天来了便去有田间作物的地头逮蚱蜢,遭殃的永远是那些隔壁家的农作物。夏天火热的中午,哪个小屁孩喜欢睡午觉呢?这个孩子跑东那个孩子跑西,要么逮不住,要么很费手。东邻家西红柿少了5个,西邻家黄瓜断了3根,村东头的女娃娃被打哭了,村委会的玻璃被砸碎了。到家告状的人群不断,孩子的哭声也不停。

秋后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打场的声音,收割回来的农作物堆积在窑洞顶部,哥几个玩捉迷藏,躲在草垛里、农具里,更有甚者从房顶直接跳进路面的秸秆里。12月份左右总会有那么一场雪,大到足够打雪仗,河水一结冰便能铺满整个河道,找两根粗一点的铁丝放在炉子里烧十几分钟,哐哐两锤砸进木桩里,再找两根对一起,便是一个简单的冰车,一天不着家,在冰上飘着。衣服湿透了,裤子磨破了……因为调皮,李海明夫妻俩为这几个孩子的成长操碎了心。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始终如一地要求:上学不能迟到,功课必须完成,作业永远是整整齐齐。

4个孩子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个个发奋读书,均学业有成,毕业后有着稳定的工作。

“子欲养而亲不待”,勤劳善良的夫妻俩,因意外已经去世,到现在已是1年有余。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王丽芬饱受糖尿病困扰,给儿子们每人织了一个平安枕,一针一线勾勒出“平平安安”。这4个平安枕,成了这对夫妇的遗愿。

李海明夫妇在困境之中,坚持让孩子们读书走出了“大山”,在山村内外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