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9-26
秋意渐浓,灵石县翠峰镇陈家山风景如画。9月15日,临近中午,记者来到陈家山村的“幸福小院”,老人们正坐在一起唠家常,爽朗的笑声不时从院里传出。厨房内,70岁的吴凤英和曹建国夫妻俩正在摘菜、洗菜、切菜,一番忙碌准备后,一锅荤素搭配,香喷喷、热腾腾的打卤菜出锅了。老人们拿着餐卡,有序排队打饭,边吃饭边聊天,餐厅内其乐融融。
“我们从事餐饮行业几十年了,这次能回到‘幸福小院’为老年人做饭,不仅让我们的工作经验更有价值,还能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问题,为家庭带来增收。”提起村子里近日投入运行的“幸福小院”,曹建国笑容满面。
截至今年,灵石县乡村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67万人,老龄化率28%,养老服务需求大。近年来,灵石县委、县政府全面铺开“百村万户”幸福养老工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按照乡村布局和各村实际,分类建设幸福养老机构,明确建设标准和服务规模,建设投运“幸福小院”76个,让老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贴心的养老服务。
记者看到,多个乡村的“幸福小院”配备了洗澡、洗衣、理发等场所和配套设施,丰富了小院功能,提供了优质服务,为农村留守、独居、空巢老人创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关照的生活环境,真正实现了“空巢”变“暖巢”。
“我们为全村48名7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提供早餐、午餐、洗衣、理发等服务。”两渡镇业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房金虎告诉记者,村子对原有红白理事会办公场所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业乐村“幸福小院”,院内总面积约220平方米,推行村建村营模式,主要设有餐厅、浴室、洗衣房、理发室等功能室,3名工作人员负责小院的正常运营,最大限度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
“建设好‘幸福小院’,就要坚持少投入、重实效,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灵石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员告诉记者,灵石县牢固树立“轻建设、重服务”理念,引导乡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村集体设施、农村闲置用房、停办学校和农户个人房屋进行简单装修,做到安全整洁、功能齐全。目前,76个“幸福小院”全部由旧房改造而来,平均建设周期一个半月,平均改建费用4万元,较以往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费用降低60%、工期缩短半年以上。
陈家山村村民梁正生告诉记者:“吃完饭后,我们可以去娱乐休息室丰富生活。这里有无线网络、娱乐工具、干净整洁的床位等,各类养老设施一应俱全。大家在这里拉家常或躺着小憩,生活惬意而规律。‘幸福小院’带来的好处真不少,从此不用我们自己张罗柴米油盐,一切生活问题都有人操心,太舒适了。”
“‘幸福小院’建成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大家吃得丰盛健康。我们科学制定每日菜单,征求老人意见,确保一周不吃重样饭,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美味可口。同时,将‘幸福小院’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号召村民多种菜多养殖,在满足自家食用的同时,将剩余的农副产品卖给‘幸福小院’。比如,最近‘幸福小院’用的鸡蛋、土豆、小葱、小米等农副产品都是从村民手中购买的,这样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让老人们吃到了绿色食品。”房金虎笑着说道。
据了解,为提升老人幸福感,各村坚持众人议、商量办,强化村民民主自治。从建设到运营,从就餐规范、饭菜种类到日常运营等事项全部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确定,全过程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的事群众参与办、群众说了算。同时,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出售农副产品等方式让村民实现经济增收,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民、驻地企业等捐赠物资,进一步扩大小院规模,让村民真正过上幸福日子。
“‘幸福小院’不仅是老人的‘暖心家’,更是村里的‘议事厅’。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倾听民意、集思广益,探索出了‘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共同享受’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房金虎告诉记者,“最近正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村民们在往返吃饭的途中都自发地捡拾、清理垃圾,村内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还配套制定了‘幸福小院’红心榜制度,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用捡到的垃圾兑换红心,集满10颗就能兑换日用品,进一步培养村民环保意识。”
“针对村里常住人口中老人多的实际,各村充分利用‘幸福小院’平台,坚持面对面、勤沟通,提升基层善治水平。”灵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各村统筹做好村民议事、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包村干部、村“两委”主干每周与老人同桌吃饭至少两次,利用就餐间隙、饭后闲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沟通,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及时化解邻里纠纷、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养老关乎民生,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下一步,灵石县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效,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擦亮幸福夕阳底色。
记者 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