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秉持清正——赵绂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9-18

赵绂(1566年-1633年),号怀东,明乐平(今昔阳)皋落村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历任北直隶卢龙知县、监察御史、通政使、兵部左侍郎。

明朝正德之后,国运衰退,官吏贪腐成风;世风日下,百姓生存艰难。在此情形下,赵绂忠厚为人、清正为官,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爱戴。

赵绂,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出生于乐平(今昔阳)皋落村。当时正值社会重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宦官干政、阁臣争权,农民起义不断;经济上,土地兼并、旱涝不均,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社会上,各阶层不同程度出现了“锱铢共竞”的局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公序良俗被争名夺利的恶习所冲决,父子兄弟之间缺少亲情、长幼尊卑间不见纲常、人际关系中金钱已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赵绂自幼丧父,生活本就困苦,加之徭役赋税繁重,其兄长在十五六岁时便挑起了家庭重担,最终积劳成疾,早早离开了人世。赵绂成为家里唯一男丁,与寡居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还要在种好自家几亩薄地的情况下刻苦读书。如同大多数寒门子弟一样,他致力于读书科考、光宗耀祖。积极进取的思想激发了他好学上进的动力,寒窗十年终于获得了可喜的回报。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赵绂参加乡试并名列榜首,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参加礼部会试考中进士,成为皋落村自古以来第一人。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赵绂前往京城礼部应选,被任命为直隶卢龙县知县。这时候,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阶段。明神宗执政的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朝廷政务,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获得了“万历中兴”的历史美誉。后来,明神宗朱翊钧荒于政事,又缺乏张居正这样的济世能臣应对督导,因国本之争等问题突出而倦于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再加上他和皇室大肆侵占土地,以采木、烧造、织造等诸多名义搜刮民财,造成物价飞涨、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局面。

曾经历史悠久、民众富裕,号称“京东第一府”的卢龙县被压榨得百姓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赵绂上任后,对外积极应对兵乱影响,强化本县防御力量,大量招募青壮年男子强身习武,为保境安民增添有生力量;对内鼓励乡村百姓种植五谷、饲养牲畜,使卢龙县逐步恢复男耕女织的和谐局面。他还拿出县衙中储存的物资,按照地方所需供给边贸,使物资流通渠道日渐顺畅,百姓日常生活迅速改善。任职期间,他注重整肃吏治,教育官员为政清廉、造福百姓,为这里的官场“小气候”注入了徐徐清风。

明天启元年(1621年),赵绂升任通政司右参议,之后升任通政。当时的皇帝朱由校好木技,被称为“木匠皇帝”。这个少年皇帝16岁即位后,辽东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预朝政愈演愈烈,大多数官员顺应官场贪腐风气随波逐流,赵绂却继续保持着山西人诚实、明理、清廉、肯干的禀赋,处浊世而自清、出淤泥而不染。他常说:“我就是太行山沟沟里出来的土包子,一年四季有单的、棉的衣服穿,一日三餐有土豆、窝头吃就很知足了。我要是和别人一样捞这捞那,晚上睡不好觉。”赵绂说到做到,他在京城租住着一座很不起眼的小院子,家里除了他之外,只有一位老管家兼仆人。一旦老家来了亲戚,都是他亲自下厨,炖一锅山西人喜欢的烩菜,擀几碗老乡们爱吃的面条,热热乎乎地边吃饭边拉家常,十分惬意。

彼时,努尔哈赤向明朝发动猛烈进攻,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大败明军,其势力迅速进入辽河流域,在相继攻克沈阳、辽阳和辽河以东70多座城池后,迁都沈阳,占据了辽东的大部分地区。时任通政司右参议的赵绂临危受命,在辽西抵抗满族进攻,凭借险要地势,派兵日夜坚守,短期内保证了这里不被攻破。

明熹宗在位期间,宦官专权,“形质丰伟、言辞佞利”的魏忠贤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广结党羽,掌控了司礼监、锦衣卫、六部等重要机构。朝中官员因惧怕魏忠贤的权势,上任执事之前都要到魏府拜谒道谢,上任后还要不断到这位“三朝太监”的家里“走动”,当然是有钱有物才可以“走”、才能够“动”。

赵绂是一位性格刚毅、正直不苟的汉子,他不畏魏忠贤的嚣张气焰,从不到魏府登门造访,更不在魏忠贤面前谄媚献宠、低声下气,以至于魏忠贤认为他是个很难接近的人,总想找机会收拾他。一次,端王朱常浩前往陕西汉中公干,魏忠贤一面向皇帝奏请派赵绂护送,另一面多次派出心腹爪牙,沿途暗中窥探赵绂行踪,想找个山高林密的地方将他杀害。谁知道,随行护卫的军士平日十分敬重赵绂的为人,形影不离地保护着这位忠直之臣,赵绂得以安然无恙。回朝复命后,皇帝依据考察,十分欣赏赵绂的人品与才学,晋升他为兵部侍郎。

魏忠贤闻讯后气得撕心裂肺,随即捏造事实,到处散布赵绂任职是妄加头衔,不是由众官员共同推举任命的,结果没有人理会他。一计不成又施一计,魏忠贤鼓动明熹宗将同党兵部侍郎田吉升任兵部尚书,彻底架空了赵绂。从此,赵绂兵部侍郎一职便徒有虚名、有职无权,一身本领无处施展。

行得端、走得正的赵绂,不愿与宵小之辈同朝共事,明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赵绂坚决请辞,终获批复。皇帝批准其回乡调养身体,并命令百官在东华门设宴为其饯行。赵绂为国为民操劳一生的可贵品格,在离职休养之际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与褒扬。当时,赵绂63岁。

赵绂为官数十年,廉洁奉公、涤清世风、抚恤百姓、一心为民。赵绂采取让百姓休养生息的举措来治理政事,用廉洁清苦来约束自己,还常用古人的话来教导和鞭策子女:“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儿子赵之玺后来也成为政绩卓著的官员。

赵之玺,字如石,号坤扬,是明朝天启甲子年间的解元,他与父亲赵绂一样,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志向。他常说:“父亲是有功劳的大臣,我是官宦之后,要奉公守法,砥砺品行,当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官。”赵之玺到泽州任掌管文教的小吏后,十分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受到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戴。之后升任户部郎中,虽然政事繁杂、日夜操劳,仍以清正廉明、声名卓著而享誉朝野,成为昔阳人心心念念的“父子廉官”。

本期人文读本摘选自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所编《清风徐来——晋中古今清廉人物故事选粹》,内容有删减,由董文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