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8-20
崔家沟村正在进行道路清洁。 记者 张浩亮 摄
“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大不一样了,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出门就能见到花花草草,角角落落干干净净,生活特别舒心。”8月16日,记者见到了灵石县夏门镇梁家圪塔村村民李明亮,谈起如今生活环境的变化,李大哥感慨良多。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我市围绕优化收运体系、推动源头分类处置,坚持全域化整治、标准化提升、链条化处置、数字化融合“四化”并举,城乡一体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创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模式,全面吹响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攻坚冲锋号。
灵石县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县,针对工矿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抓重点、攻难点,把全面整治人居环境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先手棋”,通过开展五域综合治理、垃圾不落地、全域清洁直运3次改革,探索生活垃圾“村普扫—定点收—县直运—资源化处理”全流程管理模式,打造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置新标杆,成为具有晋中特色的生活垃圾治理新范本。
五域综合整治
探索垃圾治理新路径
用好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硬手段,紧盯环境乱象和违法行为,强化乡镇、部门一体作战、联动执法,清除段纯河1.1万平方米违章建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河道治理难题;
利用关停的洗煤厂闲置区域,投资1400万元建成夏门镇梁家圪塔村车辆综合服务区,优化公共空间,实现路域环境与道路服务双提升;
高标准打造6个煤焦企业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宜居宜业美丽矿区,树立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一直以来,灵石县受发展煤炭产业伴生诸多环境问题的综合影响,部分区域“脏乱差”“河道垃圾等水冲”的现象长期存在。自2022年4月开始,灵石县全面启动五域综合治理行动,以河道、道路、工矿企业、项目工地和人口集聚区五个区域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全域环境整治,推动人居环境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城乡面貌持续向好。
污水治理一直是灵石县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县以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为契机,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6座,对821个排污口进行“一口一策”治理,全面推行河长管护机制,连续三年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我们突出‘城市的事情城市办、农村的事情农村办、企业的事情企业办’,明确整治重点和标准,建立工作台账,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清理陈年垃圾5.3万吨,拆除违建1090处,腾退土地8万平方米,着力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困扰基层的环境治理难题。”县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成伟介绍,资金方面,强化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每月每人1000元的标准予以乡镇补助资金,并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人员配置方面,按照300:1的比例配备保洁员,原则上每个自然村保证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实现清扫人员村村配备。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环境整治,投入3.6亿元实施厂区绿化硬化工程,建设洗车平台185座,有效解决了运输车辆带泥上路问题。
垃圾拒绝落地
进阶垃圾治理新样板
“叮铃铃,叮铃铃……”8月7日,记者在夏门镇后庄村看到,保洁员李建军一边驾驶垃圾车,一边摇铃,村民们闻声而动,将家中的垃圾拿出来倒进车上的垃圾桶内。
“我们定时在路上巡逻,招手即停,农户和沿街商铺都能主动将垃圾放入垃圾车,从源头上杜绝了乱扔乱倒现象。”李建军表示。
在部分乡村,环境整治开展过程中,村民参与度不高,垃圾乱丢乱倒现象屡见不鲜,怎么办?这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在持续深化五域综合治理的同时,灵石县积极创新开展“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结合各村布局、村民作息习惯特点,反复踩点与村民沟通,确定适合的垃圾收运路线、频次,绘制“垃圾不落地”工作示意图,采用摇铃的模式在固定时间段进行上门收集,逐步实现“铃铛一响、主动投放”。
为了广泛有效地推进“垃圾不落地”模式,各村积极宣传施行“垃圾不落地”的目标意义、具体做法和投放流程,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有力监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在静升镇苏溪村,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投放垃圾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凭借积分可以在乡风文明超市兑换日用品,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如今,走进苏溪村,柏油路宽敞干净,路边绿植生机盎然,私家车辆有序摆放,处处干净整洁,一派崭新的气象。
“虽然我们生活在农村,但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绿化也这么漂亮,一点儿不比城里差,闲暇之余还能和左邻右舍一起聊天打牌,生活十分惬意。”苏溪村村民赵双柱高兴地对记者说。
把制度落在实处,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乡村两级积极构建“执法队巡查+网格化管理”模式,压实住(商)户、网格员、清扫保洁员、垃圾清运员、村居主干、镇包村干部“六方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健全责任链条,形成管理闭环,推动“垃圾不落地”不折不扣落地见效。目前,“垃圾不落地”模式已在114个重点村推广,覆盖全县60%的村、80%以上的农村人口,村民的环境治理参与度和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全域清洁直运
升级垃圾治理新模式
改革不停步,工作不止步。今年6月,灵石县在推行“垃圾不落地”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农村生活垃圾清洁直运工作,核心就是将先前“村清扫、镇收集、县转运”的垃圾治理模式,调整为“村普扫、定点收、县直运”,精准破解“此村垃圾倒入彼村,倒入路旁、河道等公共区域”的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全域清扫保洁。
静升镇尹方村村委会委员曹海亮告诉记者:“实行‘村普扫’以后,我们把清扫区域划分到人,要求各个保洁员每日对责任区域进行一次全覆盖普扫,再进行8小时巡回保洁,通过采取这样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生活垃圾应收尽收、日产日清。”
着眼解决农村“只扫主街、不扫小巷”的问题,这次改革,灵石县将背街小巷、沟渠边坡等区域全部纳入环卫范围,变“重点扫”为“全域扫”,统一划分责任区、明确清扫人员,推进地毯式、无差别清扫。
“村普扫”完成后,就是“定点收”。结合“垃圾不落地”的改革经验,各村根据人口数量、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居住密度等,设置垃圾固定收集点位,保洁员普扫后将垃圾收集至固定收集点,并由各村委负责点位日常运行及专人管理,既方便村民投放,又方便垃圾运输。
曹海亮表示,通过开展“撤桶并点”行动,撤销了沿街可视范围内的其他垃圾桶,由原先分散布置的59个垃圾桶(池),合并为9处垃圾点,不仅提升了规范管理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垃圾点的收运效率。
垃圾被收集,是就地掩埋,还是乡、县两级转运?这个处理环节十分关键。灵石县持续改革,升级“县级一次直运”处置模式,明确由灵石县恒益环卫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直运,实现村收集点与垃圾焚烧发电厂无缝对接,从机制上杜绝滴漏抛撒等问题。此外,直运改革还将企业和农村统筹考虑,将153户规上企业和192个行政村全部纳入“县一次直运”体系,在企业生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设置垃圾固定收集点位830个,确保各类垃圾全收集、全直运。
灵石县恒益环卫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直运队队长任耀明介绍:“公司就近统筹、串点成线,综合考虑垃圾收集点位分布、日产量和现有运力,科学规划直运线路26条,每条线路配备垃圾车1台、司机1名、跟车工1名,每天将垃圾直运至鑫和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过程中,使用全封闭压缩式垃圾车进行转运,做到全过程垃圾不落地、不外露。”
厂矿的横流污水“难觅踪影”,河道的陈年垃圾“销声匿迹”,路边的乱堆乱放“不翼而飞”,各家门前干净整洁……当前,在灵石县,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置正在全力推进,全域化清扫、精细化收集、快速化运输的探索改革正转化为“局部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长久美”的实际成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