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沃野绽新绿 家园展笑颜

——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百乡千村”治理行动巡礼(十三)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8-14

和顺县松烟村:

特色产业兴起来 留人引人助村稳

如果有这样一个村,村容整洁、街道干净、公园景美,村内有产业,能够满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学需求,那么,这个村,一定有很多人不舍得离开。

和顺县松烟镇松烟村就是这样一个村。

松烟村目前有2000多口人居住,在夏秋季节,还会吸引十几户河北邯郸人来村里居住、避暑。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骞永刚介绍,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松烟村以党建为引领,以爱情小镇文化为重点、以环境提档升级为重心、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全力创建乡村振兴廊带示范村。

“补栽绿化树、粉刷文化墙、新建篮球场、维修升级了公园设施设备、垃圾每日集中清运……”说到村里的变化,骞永刚如数家珍。松烟村在去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的基础上,投资710多万元,实施立面整治12500平方米,路面及广场硬化1500平方米,升级主题公园、牛郎织女宣传小品长廊等,卫生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街巷硬化、亮化实现全覆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松烟村村民张志萍笑着说:“村里环境越来越美,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张志萍提到的就业,是在田润生态农场打工。

为了让蔬菜大棚发挥最大效应,2021年,松烟镇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试种无公害绿色蔬果。这些大棚以租赁的方式承包给农场,每年为松烟村等21个村的村集体增加分红收益,同时也为当地及周边群众提供工作岗位。

此外,该村以“三个突出”提速壮大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依托天河醋厂,形成资产性收益分红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并为489户脱贫户分红;突出优势产业集聚,投资130万元,流转土地5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60个,种植西兰花、西葫芦、菜花,目前已全部上市销售,年产值40万元,亩均增收1200元;集中连片种植火麻150亩,亩均增收200元。突出商贸流通发展,推进小商品、粮油批发集散地建设,带动50余名劳动力稳定就业,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5万元。

乡村发展好不好,基层治理能力很关键。松烟村通过优化网格管理,科学划分7个网格责任区,设立卫生保洁员、设施维护员、档案管理员、老年服务员等公益岗位30多个,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治三零”墙画8处,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等各类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艺队伍6支,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10户、“文明示范户”10户、美丽人家10户,让讲文明、树新风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村级事务网格化、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密切了群众联系,改进了村风民风,保持了农村稳定和谐。(记者 闫淑娟 见习记者 崔慧文)

太谷区沙子地村:

村容旧貌换新颜 红枣飘香日子甜

8月12日,记者走进太谷区小白乡沙子地村,村巷间,全村上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环境卫生大清理,大家手持扫帚、铁锹等各式各样工具,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昔日角落里堆积的杂物、道路两旁散落的枯枝败叶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和绿意盎然的庭院。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在这场全员参与的“美丽行动”中,沙子地村不仅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显著提升,更在无形中促进了邻里间的和谐与团结,让乡村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乡风文明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

沙子地村,这个以壶瓶枣而闻名的地方,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壶瓶枣生产基地,是壶瓶枣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地。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沙子地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立足红枣特色,多元布局发展产业,紧紧围绕民富、村美、人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良好的环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随着“公司+合作社+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深入推广,沙子地村联合东崖、东里、西崖、小白、范坪等周边村庄,因地制宜发展壶瓶枣,万亩红枣园区总面积达到了2万余亩。

为了进一步提升红枣的品质和价值,沙子地村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技艺,将传统的红枣产业推向现代化、精细化的新高度。在村里的红枣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将一颗颗红枣变成了枣夹核桃、冻干果蔬脆片等系列创新产品。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选择,更让沙子地红枣香飘四海,远销国内外。同时,园区统一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指导、进行育苗选种、示范推广、加工销售,打响了“太谷壶瓶枣”品牌,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形成了公司与枣农双赢的可喜局面。

村民李永兵表示:“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咱村的红枣树成了‘摇钱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加持,让产量更高了、钱包更鼓了。这日子,比红枣还甜!”

今年以来,沙子地村重金打造红枣蔬果深加工链。通过带动周边乡、村西红柿种植基地的销量进一步开拓市场,提升村内知名度,并围绕“中国红枣第一园”,融合农旅,逐步解锁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新业态,共同推动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遍地红枣林,树上长金银’是每年收获季沙子地村的丰收图景。枣农们穿梭在一片片枣林中,望着饱满的枣儿挂满枝头,美滋滋的心情溢于言表。”沙子地村党支部书记李拴明说。(记者 王爱媛)

左权县老井村:

村里变成写生地 村民吃上“山水饭”

“老井无井渴死牛,十年九旱贵如油”。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老井》,让缺水、地偏、贫困的左权县老井村名噪海内外,如今的老井村,几口“老井”仍在,房屋还是旧时模样,却增设了生活必要的设施场所,布设了吴天明电影艺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大山深处的老井村正焕发出新活力。

近日,记者在老井村电影《老井》拍摄地看到,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第35中学的师生们支起画架、摆好画板,一笔一画勾勒着古老的村落、潺潺的溪流、繁茂的树林及质朴的农舍等美景。随着画笔的一涂一抹,美丽的乡村景色经过渲染加工移植到画布上,成为一道道美丽风景。

“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色彩的魅力,在这儿的每一天我们都有新的收获。”正在写生的学生韩依彤感触颇深。带队教师宋鑫表示,这里的村落风貌保存得很好,不论是房屋还是树木都很有特点,而且写生基地的配套设施齐全,每个写生点的景色各不相同,可以让同学们在此收集到更多的创作素材。

临近中午,在村道旁开农家乐的村民赵守文忙碌起来,摘菜、洗菜、收拾桌子……一刻都没闲着。“快到饭点了,学生们也快回来了。孩子们忙了一上午,我们要在他们回来之前把饭菜准备好。”赵守文笑着说。

赵守文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生意特别好,他的客栈住满了前来写生创作的师生。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学生一天吃住的费用是50元,20个学生就是1000元,10天的收入就有1万元钱。

小院儿改民宿、农民变老板、村里成景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老井村华丽蜕变。该村打造集文化体验、艺术创作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写生基地,在村里串起了一条“山水—写生—消费”的产业链条,村民们也吃上了“山水饭”。

“进城有免费公交,种地有政府补贴,村里还建起了写生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村民们高兴极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爱富介绍,老井村作为左权县纵深推进“百乡千村”治理行动打造的精品示范村之一,村里在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的同时,保留了古朴的民居、古老的井泉,还依托写生基地,建成了电影艺术馆、老井写生驿站、艺术家工作室、影视文创店、零食店、奶茶店等,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和写生人员的各类需求,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村民冯云芳在老井写生驿站打工,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她眉宇间尽显喜悦之情:“以前在外打工,村里建起写生基地后,俺就回来了。这里打工一天能赚60多元,不误种地还能照顾老人。”

古韵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更为文化艺术的传播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老井村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艺术创作者和文化爱好者。这里,不仅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诉说着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记者 李娟)

平遥县北三狼村:

生态宜居添福祉 村民生活有质感

道路宽阔整洁,两旁花坛繁花似锦,阵阵清幽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走进文化活动中心,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乒乓球俱乐部内,两位村民正在切磋球技。

这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正是平遥县北三狼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纵深推进“百乡千村”治理的生动写照。

8月12日一大早,村民田悦贵便兴冲冲地来到永华乒乓球俱乐部进行热身,他约了三五好友准备来一场“友谊赛”,相互切磋球技。自从该村建设了永华乒乓球俱乐部,田悦贵每天都要来这里打两个小时的乒乓球。“村里有了乒乓球俱乐部后,方便很多。周边村民都会来打球,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了。”田悦贵开心地表示。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北三狼村党总支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兴文化,促振兴。驻村企业家宋永寿在北三狼村党总支的深情召唤下,毅然投身到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宋永寿说:“乡村振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面对村民们农闲时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的现状,宋永寿捐款30余万元,在北三狼村修建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们打造精神文化家园。

广泛发动群众,掀起整治热潮。

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从视野范围到死角地带,从田间地头到房前屋后,连日来,北三狼村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及环卫工人紧盯汾河廊带、汾屯线沿线、三退水渠等重点区域,对各类生活垃圾、落叶杂草、废旧农膜等进行全面清理。

为了巩固整治成果,北三狼村精心配置了专业团队、1名清运专员与2名清扫能手,同时新建2座化粪池,构建起高效运转的垃圾处理体系。

清运车辆每日穿梭,确保垃圾及时清运;清扫队伍坚守岗位,每日工作时长不少于6小时,实现垃圾处理的定点化、定时化与集中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自6月以来,北三狼村已成功清除卫生死角80余处,调动机械设备50余台(次),清运垃圾总量200余吨,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环境卫生负责人武文明表示。

“如今,村里的路更干净了,保洁员辛勤工作,让我们每天都能享受到清新的环境,心里别提多舒坦了。”村民雷晓俊对村庄环境的持续改善感到由衷的高兴。

面对未来,北三狼村党总支书记宋万山满怀信心:“我们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瞄准目标、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让北三狼村成为乡亲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记者 武玲芳)

本版策划:路丽华

本版统筹:史俊杰

报眉设计:胡启龙

本版制图:胡启龙

摄影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