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8-10
8月8日,随着“聚焦高质量 改革看晋中”视听媒体晋中行主题采风活动启动仪式的举行,为期一周的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工作者晋中行系列采风活动拉开序幕。采风团的记者们紧紧围绕我市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布局新兴产业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与辉煌成就进行集中采访报道,多角度展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
这样一次关于我市多领域工作的系列采风活动,何以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要内容,深入采访挖掘?答案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我市纵深推进“百乡千村”治理行动,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一大批“村美、业兴、民和”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晋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蜕变·人居环境再重塑
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东北边缘的后沟村,是一座承载着千百年黄土旱垣农耕文明的经典村落,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该村精准定位,确立了“农文旅融合、产学研互促、居业游共进”的创建思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华丽蜕变。
采风团走进后沟新村,被现代化的人居环境所吸引:一幢幢精致的别墅小院整齐排列,水、电、暖、气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党群服务中心、农业生产用房、日间照料中心、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推进。尤为亮眼的是后沟村在垃圾分类上的创新实践,该村构建了“垃圾分类、垃圾收运、垃圾处置、共建共享”四大体系,通过实施“户上门收集、村分类清运”的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东赵乡组织委员王慧芝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这一垃圾分类新模式,就像一台强劲的绿色引擎,不断驱动着后沟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更令人赞叹的是,后沟村将智能垃圾分类站与“积分兑换”激励制度巧妙结合,让环保行为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激发了全民参与环保的热情。同时,“美丽庭院”评比活动以及以“五美”为标准评选出的示范户,更是如同一股清风,吹遍了后沟村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激活乡村治理的新动能。
漫步在后沟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一面是黄土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集中展示,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另一面是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与现代化气息,让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新村与古村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山西广播电视台经济与科技频道记者马笑飞在采访中深情地说:“这里的居住环境、垃圾分类成效都令人印象深刻,我渴望通过更多的报道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新媒体部主任付云峰表示:“后沟村的变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将以此为动力,深入挖掘更多类似的典型案例,展现晋中乃至全省乡村振兴的辉煌成就。”
生机·多元产业共欣荣
沃野田畴,孕育着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步入介休市绵山镇坂地村,采风团一行即刻深入了解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村民崭新的精神面貌,架起摄像机,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产业振兴、乡村新貌、特产美食等进行拍摄,用镜头记录美丽画卷,用语言讲述振兴故事。
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永盼为采风团介绍,坂地村以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实施“三串十院”项目,深挖休闲体验农业,建设“农家乐”标准化配套3处、水景垂钓园1处,农耕博物馆、党史馆及文创场所7座,成功打造“坂地喜洋洋农庄”特优农产品品牌,推出坂地八珍、坂地香油、坂地老醋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酸枣仁绵香醋产品参加了国家“一带一路”健康产业峰会,反响强烈。解锁中药材致富“新密码”,相继种植酸枣、芍药、连翘等,推行“种+产+销”模式,目前已成功研发出酸枣仁粉、酸枣仁醋口服液、酸枣叶茶、酸枣仁玫瑰茶等产品,擦亮了农旅融合新名片,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此外,基于“坂地三产融合+渠道场景战略联盟+数字化创新农业平台”的发展思维,搭建起坂地乡村振兴产业互联共享数字平台,以直播为牵引、平台为载体,构筑产业共融共兴全链条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赋能提质。
眼前的村庄,自然风光旖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发展有效,集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省级文明村、省级人居环境激励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诸多荣誉于一身,乡村振兴动能强劲。山西广播电视台社会与法治节目中心记者房鑫表示,坂地村有趣有盼,有美有善,在这里能看到农旅融合,为乡村形象添新彩;产销一体化,打造药食同源“新顶流”;非遗重传承,书写文化新符号。这里无论是村民状态,游客体验,还是记者视角,都是美丽乡村的典型缩影。相信坂地村坚持创新发展路径,未来会更加多元化、全面化,活力无限。
铸魂·党建点燃新引擎
如果说环境整治和产业振兴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形”与“神”,那么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就是“魂”。来到太谷区任村乡东卜村,采风团一行被满村环绕的果树以及整洁有序的环境所吸引。东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春荣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介绍:“2020年,田园东谷康养项目进驻并开始建设,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经过近3年的发展,小山村发生了大巨变,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好了。”
东卜村拥有优质的农业基础、良好的农事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今年以来,该村综合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整村打包、统一规划,走出了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同时,村党支部勇于尝试和借鉴“红蓝融合”,以党建“红”的先进性为引领,融合科技“蓝”的新质生产力,实现“党建共建、形成特色、抱团发展”的目标,打造以东卜村为中心的党建联建新模式,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如今,东卜村已成为乡村农文旅融合的新生打卡地,也必将成为任村乡新的经济隆起带。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郑曼红说:“东卜村的巨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乡村不怕地偏、不怕村小、不怕人少,怕的是缺少吸引人的美景和让人流连忘返的乡愁。相信在‘百乡千村’治理行动的持续推进下,东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美丽的晋中,太行群峰叠翠,河湖碧波荡漾,一个个山环水抱的小村庄在生机盎然中讲述着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故事。采风团的记者们耳闻目睹、实地探访、深入交流,尽情感受泥土迸发的生机活力,记录“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为更好地推介、宣传晋中,带动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杨星宇 冯静宁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