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福泽润乡土 锦绣绘山间

——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百乡千村”治理行动巡礼(八)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8-02

生态驿站

荷香满园

东城村新貌

和顺县小南会村:

村企共绘同心圆 农旅融合创示范

采摘垂钓、石磨体验、农耕展览、真人CS、农家乐……暑假,带孩子来农村,这一系列休闲度假模式,都可以在和顺县平松乡小南会村体验。

小南会村虽不大,但却有着“全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美丽乡村”“全省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和顺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顺县十大旅游好去处”等多块招牌。该村紧邻318省道,清漳河绕村而过,村南是阳曲山,山势高峻巍峨,绵亘数十里,且这里广泛流传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故事。

今年以来,小南会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六美四宜、城乡共建”行动,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做文章,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出实招,在乡村治理建设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农旅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村党支部依托村内5个网格,整合村干部、党员、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网格力量,细化分解村目标任务,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维护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天天干’‘不断档’。”小南会村党支部书记李军说。该村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整治,重点围绕河道沟渠、村民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展开清理工作,目前共开展集中整治20余次,清理生活垃圾8吨,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日常自查、“三包制”等跟踪督查考核机制,引导村民提高环境卫生保护意识,提升人居环境工作实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小南会村党支部积极发挥返乡能人的带动作用,与企业家白树林共同创建晋中乡之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双方签订股份制合同,村委会以120亩林地、100亩“四荒地”等入股,由晋中乡之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

项目包括3500平方米的高标准温室采摘大棚、散养1万只土鸡的养鸡厂、1500平方米的垂钓中心、占地5亩的真人CS体验中心、600余米的崖壁栈道、30多间客栈,7个农家小院、450平方米的黄河场以及石磨体验房、书画工作室等。截至目前,共举办两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依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小南会村直接或间接带动全村83户村民户年均增收8500元,村集体年增收16余万元。

今年,小南会村党支部在项目建设上再发力,整合专项资金及社会资本350余万元,新建叔齐伯夷文化园、两座桥、两条便道,形成“一园两桥两便道”秀美景致,拓展垂钓、崖壁栈道、农家民宿、书画写生等乡村旅游休闲文创项目,进一步提升“全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品质内涵。

小南会村非常注重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到乡村治理中,发挥乡村治理的最大能量,最大限度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闫淑娟)

灵石县西许村:

映日荷花别样红 乡村振兴展新颜

盛夏时节,漫步在灵石县南关镇西许村,一幢幢整齐的民房错落有致,青砖白墙、古色古香,穿村而过的硬化道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道路两旁鲜花盛放,绿树成荫;步入农家小院,院内整洁有序,屋里窗明几净;村口文化墙上的村规民约引人注目,静谧的村庄如诗如画,处处散发着清新宜人的气息,呈现出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发展新图景。

近年来,灵石县南关镇西许村依托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注重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今年,西许村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下好人居环境整治“先手棋”,同时聚焦产业融合,探索实施农村发展新模式,依托石膏山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整合土地资源,不断在“文旅康养”上下功夫,因地制宜,以旅促农,大力推进绿色资源集中、产业集聚。

这几天,西许村的莲藕套养泥鳅养殖基地内,荷叶如盖,荷花争艳,微风拂过,荷香满园,仿佛置身仙境。而在这片荷塘之下,还藏着致富的秘密——泥鳅与莲藕共舞,编织着绿色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梦。

“这荷塘可是我们村的宝贝!”西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靳鹏程满脸自豪地说,“经过精心培育,如今基地的规模已达30余亩,不仅莲藕亩产超3000斤,泥鳅更是亩产上千,收入翻倍。更重要的是,基地还带动村里30多户家庭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靳鹏程说:“今年,我们将全力打造4个基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对村内的莲藕套养泥鳅养殖基地进行改造扩建,争取发展成为藕粉初加工、生态捕捞、学生研学、休闲度假的荷塘基地;在农业生态基地打造方面,打造集采摘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智慧认养等多维度的四季采摘园;在向日葵打卡基地的基础上打造采摘游乐、生态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的旅游基地;在周槐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带动,涵盖党员培训、红色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基地。”

“因为在外求学,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这次暑假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村变得越来越美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为我们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幸福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西许村村民郝佳乐说。

靳鹏程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十乡百村’示范创建行动为引领,坚持主动想、重点干、出经验,更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和美西许。”(张凯鹏)

平遥县左家堡村:

土地连片育“丰景” 集聚发展产业旺

田家少闲月,眼下正值暑月,平遥县左家堡村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长势喜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左家堡村坚持“农户土地入股、集体规模经营”的模式,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得到“双赢”,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有很大提升。

左家堡村紧邻省道汾屯路,汾河由北至南穿境而过,灌溉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全村耕地4000余亩,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然而,由于村里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带来撂荒地、空心村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积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农户土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子。村里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非承包耕地为基础,吸纳周边农户土地入股。按照“用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和企业化管理原则,合作社积极对接央企中化先正达集团等农业服务企业,引入先进生产和管理方法,合理规划布局,划分地块,探索多品种、多类型的种植模式,科学选配种、肥、药,对所有入股土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实行农业生产“耕、种、浇、防、收、销”全产业链统一规模化经营。合作社雇佣种田能手种地、拿工资,社员除了分红收入外,可安心外出务工,多一份收入。

“以前一家一户种地非常困难,自己耕、自己种,还得雇车,不方便。”村民左治国感慨地说,“土地统一规模化经营以后,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村民们非常欢迎!”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农民自耕自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模式,由个体分散经营转变为村集体统一管理经营。”左家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张振庆介绍,自该模式运行以来,经营规模逐年扩大,今年村集体经营种植面积已达2400亩;经营能力逐年提升,累计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省级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投资250万元完成了粮食烘干仓、存储仓、物资库、机械库等辅助设施建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利用冬闲田种植小麦和饲用小黑麦,利用专用机械加工秸秆饲草,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年两茬”循环轮播,产业模式实现了“种、养、加”循环融合;经营效益逐年积累,经营成本方面亩均生产成本由原来的500元/亩降到350元/亩;经营性收益由2019年的10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156.737万元。“为了应对天气情况,今年,我们还实施了滴灌工程200亩、喷灌覆盖500亩。”该村包片干部李旺介绍。

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群众也享受到了发展福利。该村通过实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服务公益”的分配方式,合理兼顾了村集体、合作社、入股农户利益。截至目前,累计为入股农户发放收益分红14.35万元。

如今的左家堡村,以支柱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有机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农业观光业等,实现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绿色发展,让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成果更加丰硕。(张颖)

祁县东城村:

特色产业促振兴 美丽乡村入画来

盛夏时节,走进祁县古县镇东城村,一幅热火朝天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田间地头,大棚里蔬果长势喜人;村头巷尾,施工队伍紧张忙碌;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欢声笑语。

东城村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路径。

曾经,东城村的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村民收入微薄。“那时候,大家就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民们回忆起过去,不禁摇头叹息。

如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实现产业发展“三个提升”,东城村的收入多了。村里实施温室大棚改建项目,投资100万元更新各类设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村集体固定增收3万元,农户增收超万元,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棚种植户李大哥高兴地说:“现在大棚条件好了,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收入也跟着涨了不少。”

走进东城村,只见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正结出累累硕果。科技网络赋能,推进智慧农业,提升“产、销”环境成效显著。其中引入的高科技水肥一体化设施项目,建成后由村集体直接经营,与旅行社、中小学研学等机构合作,实现既有农产品输出,又有观光、研学收入的效益,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同时依托东城村集体经济项目——农产品仓储中心,引进项目资金70万元,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配套建设农产品销售电商基地,让自家农副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实现线上销售,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王大姐说:“以前我们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现在通过电商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立足本地资源,创办村办企业更是东城村的一大亮点。依托村办企业益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积极承揽项目工程,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该公司实施“个十百千万助农增收”行动计划,利用闲置的旧学校,由村委会创办了一个村集体罐头加工企业。按照罐头产品批量化管理模式,由村办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10名党员干部联系百家线上线下销售商家,带动农户增收。这一系列举措,让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走进东城村,耳畔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抬眼望去,施工人员正忙碌地在村内主干道路及广场上安装一盏盏崭新的路灯;阳光照耀下,那未硬化的护坡刚刚修缮完毕,宽敞而整洁。同时,该村持续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行动,优化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沿着村中的小道前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曾经烟雾缭绕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全动员、全覆盖推进新能源使用行动,深入贯彻整村煤改电、散煤清零及秸秆禁烧专项行动方案的成果清晰可见。过去,村民们做饭、取暖主要依靠烧煤和柴草,烟熏火燎,不仅不方便,还对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如今,整村进行煤改电,村民们用上了清洁能源,取暖、做饭更加高效便捷,切实感受到了新能源带来的舒适与美好。村民刘大爷感慨地说:“现在村里路通了、环境美了,文化活动也多了,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东城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马永红)

策划:路丽华

统筹:史俊杰

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