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梦逐田园美 业兴百姓安

——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百乡千村”治理行动巡礼(六)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7-29

昔阳县崇家岭村

昔阳县崇家岭村:

“生态康养”新标杆 “靓颜焕新”迎游人

徒步、露营……暑假期间,昔阳县乐平镇崇家岭村热闹非凡,不少游客在这里感受运动的酣畅淋漓,邂逅别样的田园风情。

崇家岭村,地处昔阳八景之一的“沾岭拖蓝”脚下,距县城16公里,全村下辖台沟、张家沟两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20户、496口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气候凉爽,自然生态良好,是昔阳乃至晋中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

步入崇家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瞬间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与酷热。由于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每一口呼吸都是自然的馈赠,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天然氧吧。

“我们在抖音上看到了这里,决定开车来体验一下露营生活。”来自太原市的李女士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分享着她在崇家岭的露营初体验。来自内蒙古的王先生,更是对这里的避暑生活赞不绝口:“在这里,我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自由,仿佛整个心灵都被洗涤了一遍。”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当都市人把旅游避暑的目光投向自然生态良好的村庄时,如何改善村容村貌、发展文旅产业,成为崇家岭村的重要课题。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立强表示,崇家岭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建“生态康养”新农村。对崇家岭西水东调220米的隧道进行提档升级,将西水东调的老历史、乡村振兴的奋斗史、农文旅融合开发的新故事依次展现,用时光隧道记录奋斗历程;实施村容村貌提档升级工程,对全村50户农户屋顶、立面进行粉刷改造,把山水人文融为一体,让农文旅融合浸润乡村文化。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崇家岭村还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精心打造一系列消费新场景。牧云森林营地、森林木屋、太空舱等特色住宿设施,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而环湖湿地亲水民谣码头、崇家岭国际滑雪度假区等项目的推出,更是让崇家岭村成为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春日赏花、夏日露营、秋日徒步、冬日滑雪,无论何时,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崇家岭村还特别注重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该村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提档升级工程、党群服务中心与游客服务中心有机结合等措施,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崇家岭村还积极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杨立强表示,未来,崇家岭村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本村实际,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宣传等措施,让崇家岭村成为春踏青、夏避暑、秋休闲、冬滑雪的全方位旅游目的地。同时,该村也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张凯鹏)

和顺县井玉沟村

和顺县井玉沟村:

“产值颜值”一起抓 “气质品质”双提升

微风轻拂,暑气尽消,走进和顺县井玉沟村,仿佛进入山水画廊。村内炊烟袅袅绕民居,屋舍俨然,窗明几净;村道平坦干净,鲜花绽放,绿树成荫,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有绿”;村道两侧的文化墙上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宣传画,村规民约不仅写在墙上,更融入村民的心里;村民悠然漫步于主题公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这幅田园乐居图,得益于井玉沟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出重拳进行村容村貌整治。该村通过拆违建、修河道、治垃圾、硬化绿化、村规民约上墙入心等举措,实现华丽蜕变,从昔日的脏乱差,嬗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山西美丽休闲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是“第一仗”。井玉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忠祥介绍,该村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累计拆除违建7户,整修河道1200多米,铺设沥青路2.4万余平方米,铺设污水管道2000余米,新建20立方米污水池,实现了网线入地、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率、改厕率达100%。同时,加强河道管理,全面完成以河道为轴的旅游风景线建设。此外,村内投入30余万元打造村民文化广场,将乡风文明与群众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管理,努力绘制产业兴、生态美、村容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乡村建设新图景。

“乡村变美了,生活更好了”成为村民的共同感受。看着身边越来越美的环境,村民郭素英内心满是喜悦,她说:“以前遇上下雨天,一踩一脚泥,为了改善环境,村里下了很大功夫。现在路宽了、树绿了、景美了,还修了河道、改了厕所、建了活动广场……生活在井玉沟,我们很幸福。”

“环境好了,村里美了,也带动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井玉沟村村委会主任刘海斌介绍,井玉沟村提出了“一心、一轴、三片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一心”即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一轴”即以河道为轴的旅游风景线,“三片区”即打造生态、采摘、垂钓体验区,民俗休闲康养区和滨水活动游乐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凝聚了人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村子繁荣发展。”刘海斌告诉记者,井玉沟村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新建了仓储物流中心,与周边村联建蔬菜大棚100余座,还建起了饲料加工厂,一系列的举措,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和增收。

村民周云对此感触颇深,之前他一直在外打工,7年前,村里引进迅达饲料厂后,他选择返乡就业,如今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他说:“在‘家门口’上班,工资稳定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我很满意。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劲了!”(李娟)

寿阳县常村

寿阳县常村:

地里“长出”产业来 梨花香满致富路

村景焕发新颜,梨园连块成片,新风扑面而来……

这处处印证着“和美乡村”之美的小村庄是寿阳县西洛镇常村。

常村位于寿阳县西南山区,这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玉露香梨。

2011年,常村成立寿阳县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玉露香梨产业提档升级,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2018年,常村被省、市、县确立为“一村一品玉露香梨示范村”,被评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玉露香梨示范基地和山西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一张蓝图绘到底,怎样把小梨果打造成全村的支柱产业?

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常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实际,实施“科技兴农,产业强村,优果富农”的发展思路,壮大香梨产业。在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新增600亩玉露香梨种植面积,总体达到8000多亩,全部列入示范种植基地。

如今,在常村人的心目中,玉露香梨已经从最初的一棵小树苗,变成了承载美好生活的“幸福树”。

“我是常村村民,一年在梨园务工7个多月,能赚两万多元,不出村就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家里,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种植户孙吉瑞农闲时就会到示范基地打工。

“过去,村民只能种玉米,靠天吃饭,即使再能干的种地好把式,年收入也超不过3000元。”寿阳县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志宏告诉记者,“如今,村民一方面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地每年可获得650元收益;另一方面,以短期工或者长期工的方式赚取收益,每年可收入1万元至4万元左右。”

以梨为媒,以节会友。

如今,常村玉露香梨已经成为寿阳县的“明星品牌”,通过产业链延伸,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梨花文化旅游节和采摘节,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农产品销售额达12万元,果蔬采摘收入达9万元,“农家乐”也初见成效,目前经营有12家“农家乐”餐馆。

2022年,常村举办“丰收节”,为进一步推动集体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发展玉露香梨产业,让曾经的小山村焕发了新活力。

对于未来,常村也有明确的规划。“我们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创造优美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绿色有机特色蔬果,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采摘、康乐、产学研’于一体的数字梨园综合体,推动特色产业向更深更远发展,让全体村民过上更加富足的幸福生活。”常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孙建兵对玉露香梨产业信心满满。

梨花美、梨果甜,常村玉露香梨产业正在阔步向前……

(武玲芳)

榆社县小杜余沟村

榆社县小杜余沟村:

多元产业促增收 续写乡村新美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榆社县箕城镇小杜余沟村作为我市唯一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试点村,于近日顺利完成全村306户2499.51亩土地换证工作,确保农民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

小杜余沟村能够作为试点村,与这里的发展环境、产业结构以及基层治理能力等密不可分。

小杜余沟村距县城5公里,距太长高速榆社南出口两公里,便利的交通,使得该村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今年以来,该村党支部按照榆社县委、县政府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刻领会和把握其核心理念与关键要素,守正创新,主动作为,续写出一幅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美篇。

“小杜余沟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党支部+特色产业+群众’的发展新路子,村‘两委’班子成员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起用。”对于村里的“家底”,该村党支部书记鹿海兵如数家珍,“我们因地制宜,群策群力,积极构建‘有机旱作、特色产业、精深加工’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先后引进5家企业,盘活闲置建设用地140亩,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务工就业。”

据他介绍,今年,小杜余沟村探索在土地上做文章,实施1500亩玉米地有机旱作示范项目,鼓励村民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统一耕种、统一管理,采用机械播种、无人机防治病虫害以及机械化收割等科技化种植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为返乡创业人员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建设集养殖、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黄粉虫生态农业养殖基地,年销售收入可达170余万元;号召村民积极创业,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5个养猪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猪两万余头,带动脱贫户142人年增收1300余元;利用土地流转形式盘活资源,出租村集体旧场地50余亩,建设中药材加工仓储中心,发展55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务工,务工增收50余万元;建设辣椒加工基地,实现辣椒的精细化、规模化加工,提高辣椒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以产业作支撑的同时,小杜余沟村先后投资350余万元,实现管线入地、全村雨污分流,新建208户旱改节水式厕所,修建小型文化广场、公园、健身场所、凉亭、长廊,村主干道两侧种植树木2274株,绿化草坪3500平方米,配备齐全的健身器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健身休闲服务。积极通过党员、村民代表、网格长“微服务”,点亮村民“微幸福”,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村风民风,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村内老年人居多,他们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小杜余沟村通过开展资源共享、共建合作,与餐饮企业合作打造“共享餐厅”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驿站,目前,承接服务54名老人,为6名出行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的贴心服务,老人及其子女点赞声不断。(闫淑娟)

策划:路丽华

统筹:史俊杰

摄影: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