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乡韵焕新彩 共谋富路长

——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百乡千村”治理行动巡礼(三)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7-22

中街村

大寨村

榆社县北马会村:

乡贤反哺润桑梓 多元产业奔富路

最近,榆社县箕城镇北马会村村民鹿国平总是满面笑容,逢人便说,“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挣,还能照顾家里。”

和鹿国平一样,北马会村206户居民都感受到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说到北马会村,首先要提的是该村乡贤、“领头羊”——村党支部书记张会平。

张会平出生于北马会村,后参军入伍离开家乡,退伍后在太原创建公司,做得有声有色。每每往返于北马会村和太原,他总能感觉到巨大落差,强烈的改变家乡的念头在他心头升起。他想,“我自己富了,村里还很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乡亲们需要我,组织需要我!”于是,2014年,他果断回到北马会村,经村民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在张会平的带领下,该村紧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坚持在产业驱动、民生赋能、乡村治理上下功夫,将村庄绿化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将乡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扮靓和美乡村颜值。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善治成果惠及村民。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村民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北马会村积极践行“产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路,先后发展油葵1000亩、玉露香梨500亩、中药材110亩,到秋季,还会举办“金色葵海”观光节。建起70余套新中式康养庭院,推进农产品采摘园、北马会菜馆和酒馆等项目建设,打造出集农业、旅游、康养、饮食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使该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村。

此外,该村还通过村集体与个人筹资共建的方式,成立榆社县百纳型材有限公司,盘活近百亩“四荒”资源,实现“土里生金”,拉动村集体年增收39万元,户均年分红1500元,带动周边村民务工70人,工人年人均工资达到3万元。成立外出务工协会,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大力发展榆社古建产业,全村38名劳动力外出从事古建木工、彩绘等项目,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

人居环境事关每一家、每一户的利益。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带头、村民自治、常态长抓的方式,把整村分为6个片区,专人负责,同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实行严格的督查检查机制。积极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村风民风,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建立“美好家庭卫士群”,带领大家共同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质量再提升。

今年,北马会村在实现村内管线入地、全村雨污分离,太阳能路灯全覆盖、全村推行户厕改造,修建公园、戏台、澡堂、文化活动室等便民场所的基础上,再投资260万元,硬化全村街巷并进行立面整治,目前已接近尾声。

北马会村的31名老人在村里生活得非常幸福,这得益于该村启动居家养老服务驿站,使在村老人全部享受一站式优质养老服务。

张会平以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无私奉献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泽被桑梓,强村富民。近日,他收获一份闪闪发光的荣誉,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将在“八一”前夕,前往北京接受表彰。 (闫淑娟)

昔阳县大寨村:

沟梁新梦启新程 文旅赋能续华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成为当时人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典型。如今,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这里又悄然发生着新的转变……

盛夏时节,踏入大寨镇大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口大门,鲜红的“大寨”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重生。沿着村道深入,火车皮式的特色窑洞民宿,吸引着八方来客的目光。

“这里既有古朴院落的韵味,又有山水乡愁的悠闲,还有都市生活的品质。”来自河北的游客李晓楠初次探访大寨,便被这份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她漫步在大寨村,时而驻足欣赏美景,时而举起相机定格美好瞬间,更不忘品尝地道的大寨美食,满足味蕾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愉悦。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近年来,大寨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明确了“一产稳农、二产兴农、三产富农”的发展思路,走出了“农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从“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到“资产管理+土地优化”,再到“党建研学”的深度融合,大寨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大寨旅游产业的兴旺,让大寨人的生活也有了盼头,尝到了“甜头”。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贾春生的指引下,记者走进了村民张沈莉的土特产店铺里,她正忙着接待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她的小店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左右,加上土地托管、旅游分红和过节费等收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今年村里还开起了窑洞民宿,我家的旧窑洞也租了出去,年租金不少呢!”张沈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言语间透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发展民宿,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2023年以来,大寨村采用“政企合作”“村企合作”的方式,推出大寨民宿窑洞项目,对火车厢窑洞进行开发经营。民宿项目一期投资1300万元,结合大寨的历史文化和“铁姑娘”精神,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民宿院落,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把群众的饭碗和笑容时刻记在心上并为之奋斗,是大寨村历届党支部的初心与传统。经过拼搏,2023年,大寨村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500多位村民中有260人在吃“旅游饭”。“今年,县里组织我们在浙江学习了‘千万工程’经验后,触动很大。回来后,我们进行旧村改造,还原历史风貌,并打造新的会客厅。”贾春生信心满满地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释放大寨名村效应,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带动周边更多村庄共同发展。”

(张凯鹏)

榆次区后沟村:

青山绿水美如画 六美乡村绘新景

青山环抱,绿水逶迤。从市城区向北而行18公里,沿着绿影扶疏的乡间公路前行,群山通幽处,一个风景如画、宛若世外桃源的新农村映入眼帘,这就是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

7月18日,记者来到后沟村,映入眼帘的青丘间“六美乡村后沟”几个红艳夺目的大字,目之所及百余套蓝顶白墙、整齐气派的二层小楼,全体村民都住在小楼里,家家庭院花飘香,条条街巷绿意浓。

村民高有德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超市,至今已有20多年。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他笑得合不拢嘴:“这些年我们越干越有劲!村里水、电、气、暖都入户,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公共澡堂、农民公园、储物场也都建得挺好,公共卫生、绿化还有专人负责,村里既干净又漂亮。有很多亲戚、朋友羡慕我过上了‘景区里的生活’。”

近几年,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发展,高有德的小超市生意蒸蒸日上,他还开了自己的民宿,日子过得有声有色。2023年,高有德家庭还被评为“美丽人家”,他把这份荣誉珍而重之地放在了超市最显眼处,南来北往的游客、朝夕相处的村民都能一眼看见。

“我们每年都会评选十星文明户,在获选的十星文明户中优中选优、评出‘美丽人家’,这是村民的最高荣誉。”说起村里的这些“星级”,乌金山镇人大主席、后沟村包村干部赵丽春如数家珍。她介绍,为了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让乡情风韵显出来、让乡风文明升上来,村里不仅开辟了综合文化中心、图书“悦读”室、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等活动阵地,还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丽人家”创评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村里已经连续5年召开乡村振兴表彰大会,对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美丽人家”、荣誉村民等进行表彰,老百姓特别喜欢,他们称之为最接地气的乡村振兴表彰大会。同时把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利器,不断健全完善加强村庄日常管理长效机制,让村民参与到村庄管理和维护中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显效,村风更加文明。

记者行走在后沟村中,巧遇台湾游人一行慕名前来参观。他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石前合影,体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带来的乡村巨变,感慨村民们节节攀升的幸福生活。一位游人说:“村美、人美、景色美,这就是新时代农村新图景。一路参观一路羡慕,这样的农村生活真让人向往。”

“每年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全国各地都有。我们以康养文旅为方向,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相结合,不断探索‘旅游+’多元化发展,让后沟乡村旅游更具魅力,让老百姓更加幸福。”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杰表示,后沟村已引进天地祥和蓝莓庄园、宏艺康乐田园综合体、希尔斯·星师双语学校、栖凤谷康养小镇等项目,规划建设温泉小院、粗粮熟食、中国茶·茶艺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等特色项目,在各个项目中加入适老化元素,以“银发经济”为支点,发展“旅居式养老、沉浸式旅游”,努力打造“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从赏景到入景”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李娟)

介休市中街村:

碧水绕村映福景 同心共筑幸福梦

优美闲适的乡村生活,不仅蕴含在一首首古诗之中,更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怎么学?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有着它的答案。

临近傍晚,中街村的路灯亮了,出来乘凉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村民赵亮生最近编了一段快板,吃罢晚饭便开始练了起来。

“村里公路平又长,改桥扩道视觉宽,下水道通四方,柏油马路平又亮,播种收割很方便……”

快板打得响,围坐的村民忍不住叫“好”。赵亮生说:“这些词都是有感而发,村里好赖,老百姓最有感受。”

的确,村里美不美,村民最有发言权,外人也能看得见。就在村东北角,一万立方米容量的中水蓄水池、新建的篮球场以及绿地公园,互相掩映、相得益彰,已然成为村民常去散步的地方。

“以前污水满街流,杂草丛生,现在污水管网入了地,而且进行了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村民生活更舒心了。”说起“水”,介休市中街村党总支书记赵鹏打开了话匣子:“水体治理是中街村的难点,但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到中街村的重点。”

赵鹏介绍,按照介休市近年来的系统谋划,村里抢抓机遇、积极推进,以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为重点,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目前疏通绕村渠1400米,铺设污水管道1.5万余米,新建污水处理站一座,村容村貌实现质的提升。

“排走的污水,也要最大限度利用。”中街村到村工作大学生赵赟带记者来到村东北角的中水蓄水池。“过去这里是村里的低洼地,久而久之成了污水坑,村民路过都捏着鼻子绕道走。”赵赟说,“现在处理后的水可以作为村里的绿化用水,以后再多了,还可以补给工矿企业。”

建好更要管好,才能持续发挥效益。中街村村民张增厚骑着电动自行车,正在村污水处理站巡查。“我是村里的公益志愿者,每天都过来转一转,看看管道是否运行正常。有了这么好的设备,我们更得精心管好。”张增厚说。

“‘千万工程’始终秉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民意、尊重实际、尊重规律,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干什么。”赵鹏介绍,人居环境整治是基础工程,中街村持续实施着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工作,今年以来,中街村出动大型机械20台(次),200余人(次),清理各种垃圾1400吨,河道疏通1400米,拆除违建14处共计1200平方米。

“黑臭水体”向“碧水清波”转变;主干道路和街巷硬化率达到100%;主干道路和重点街巷安上了“福”字灯结;筹建汾孝战役中街村战斗纪念碑和烈士陵园,挂牌成立了介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和美的中街村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乡村振兴村庄秀,情洒中街碧水流。”赵鹏指着村口的标语介绍,“下一步,中街村‘两委’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一件件事办实了,让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史俊杰)

策划:路丽华

统筹:史俊杰

摄影:杨洋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