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小火花 大世界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7-19

打火机出现之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一样东西——火柴,火柴盒上面的贴画,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火花”。

火花既是火柴盒上的贴画,也是火柴的商标,起初用于火柴的流通和品牌宣传,发展到后来,逐步突破了商标概念,开始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观赏性方向发展,其画面内容丰富、色彩浓郁、创作技法生动,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经济、社会、人文、景物、民俗和重大节庆等,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传递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集美学、民俗和时代感于一体,可谓“方寸之地、大千世界”。因此,火花成为与邮票、纸币、酒标、烟标齐名的世界五大平面收藏品之一。

5月18日至8月18日,市博物馆推出《繁花——火柴盒贴上的锦绣中华》展,用千余枚火花展示祖国的山河胜景、人文地理、文物古迹、运动盛会等内容,让人们一起在小火花中阅览“大中华”。

人类薪火 火种的演变进程

研究发现,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万年前。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帮助人类祖先熬过漫长寒冬,还带来烹饪方式的革命,人类可以在食物中获得更多热量和营养。人类取火方式从原始的保留火种发展为工具取火。

最初,人类使用的是天然火,在森林自燃的余烬中取得火种。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真正迈上了征服自然的道路。火,使人类改变了生食的饮食习惯,从而身体组织机制发生了质的变化;火,使人类摆脱了夜间黑暗的威胁,同时可防止夜间野兽的侵袭;火,使人类不再惧怕严冬的冷酷,取暖御寒给人与自然的斗争增加了一份力量。

古人是怎样取火的呢?

一开始是钻木取火。

《韩非子·五蠹》说:“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这就是钻木取火的文献记载。钻木取火的原理十分简单——摩擦生热,温高起火。钻木取火的工具主要有两件:钻火板和钻火杆。钻火板和钻火杆所用材料不同,前者要求松软,以山麻木、柳木为之;后者要求坚硬,以榆木、花梨为多,一硬一软,利于摩擦生火。钻木取火共有两个步骤:先摩擦,再引火。

铁器的发明,迎来了火镰取火时代。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发明,取火方式前进了一步。人们在掌握炼铁技术后,在日常劳动中用铁工具制造石器时,发现了铁石相击能迸出火花,这便启发人们创造了金与石相击的取火方法,并逐渐简化成能随身携带的火镰火石。火镰,又作钢镰、火刀。自火镰发明以后,它便成为我国古代最流行、最实用的取火工具。

完整的一套火镰取火工具由四部分组成:一小块长条形的燧石,即火石;一小块微弧形的钢板,用于撞击燧石;用绒纸或草纸卷成的火绒纸卷,要保持干燥,用于引火;一个筒形的双筒插,可插入火绒纸卷和长条燧石。

使用火镰取火时,先将燧石、火绒纸卷取出,燧石在上、火绒在下,紧靠一起,依于筒插一手握住,另一手持钢板用侧边猛击横置的燧石,连续数次,击石发出点点火星,不断倾射到火绒上。熟练者只需片刻时间就可以使火绒冒烟,遂而引红,再用嘴稍许吹气,增加氧气,即可燃为明火。

阳燧取火是直接用太阳光取火。这种方法的发明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光”的物理特性已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阳燧,在古代典籍中又称为金燧、夫燧、火燧及阳符,是指用铜镜在阳光下取火,它的发明年代比火镰要早。《周礼》记载:“司烜氏,掌以夫燧,取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可见在西周时代,我国便已有了阳燧取火的方法。

阳燧取火的最大缺点便是在夜间和阴天失效,因此在火镰取火方法发明后,人们便很少使用阳燧了。但由于阳燧是“取火于日”,古代人认为这样的火最纯洁,因此历朝历代祭祀时仍常采用阳燧取火,以表示对神灵的尊敬。

公元577年左右,我国出现最早的火柴形式。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载:“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早期火柴是由硫磺浸渍的小木棒制成,可以在接触到火星时点燃,这种火柴被称为“发烛”。由此可见,我国至少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火柴的应用便已十分广泛了。

1827年的一天,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正在实验室里研制一种新型炸药,他在用木棍搅拌化学混合物的过程中,注意到木棍的头部凝结了一滴泪珠形状的物体。为了不耽误时间,他顺手将木棍在石头地板上蹭了蹭,木棍竟然燃烧了起来,就这样,现代火柴在火焰中诞生了。

早期的火柴很不安全,只需要轻轻一擦就可以被点燃,因此意外失火频频发生。1855年,瑞典人伦德斯特罗姆经过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他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红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将火柴头在红磷层上轻轻擦划,便能点着火。此方法将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大大增强了火柴在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火柴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


 

风靡百年 山西火柴工业史

1865年,火柴输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1877年,我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上海制造自来火局”在上海诞生。1949年底,全国共有364家火柴厂,其中私营工厂及作坊311家。1950年6月,国家轻工业部召开全国火柴工业会议,火柴业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火柴生产达到了高峰,全国大大小小的火柴厂有151家,年生产能力达3000万件。20世纪90年代初,打火机在我国出现,火柴市场形势急转直下,火柴厂出现倒闭潮。2012年9月,中国火柴界的“五朵金花”泊头、开封、安阳、济宁、蚌埠等火柴厂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山西火柴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后期。这里主要介绍平遥火柴厂。

光绪十八年(1892年)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投资2万元设立火柴局,地址在太原城内三桥街。火柴厂正厅曾有胡聘之亲笔书写的牌匾“遂皇遗规”,这是山西近代火柴工业的开端。胡聘之离职后,该局转到商务局,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改名晋升火柴公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售给山西头等票号商渠本翘,价格为银币5000元。这也是山西民族资产兴办近代工业的开始。

渠本翘接手后,与乔雨亭(乔殿森,号玉亭,误传为乔雨亭,清末候选知县,钦加同知衔,诰受奉政大夫)合办火柴厂,定名双福火柴公司,生产“双福”牌黄磷火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西北实业公司低价购得双福火柴公司,于4月1日正式成立西北火柴厂,同年8月开工,日产36箱(一箱 7200包,每包10盒)。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大举侵犯我国领土。11月,太原沦陷,西北火柴厂改作野战衣粮厂,1938年2月,改为军事管理二十一厂,委托天津中华磷寸株式会社经营管理,4月开工生产,到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成立,又改名太原火柴厂。在生产普通火柴的同时,1939年开始生产安全火柴,专供日军所属军政工商高级人员使用,年产量仅65件。初期民用火柴商标为“船牌”,此后太原火柴厂的商标有“飞艇”和纪念火柴“山西公署成立三周年”等。日本人对火柴厂的设备只使用不维修,又采用掠夺性经营,残酷剥削工人,在占领8年后, 1945年8月随着日军投降,火柴厂又回到西北实业公司旗下。

西北实业公司派张健接手了太原火柴厂,更名为西北火柴厂,1948年7月停产,改为西北化学二分厂,专制山炮弹。1949年4月,太原解放,原西北火柴厂改为太原火柴厂。1950年9月,火柴公司去平遥、汾阳两地考察,经调查,认为平遥县建厂可节省资金,且交通、动力、原木供应都有便利条件,于1951年3月25日,在平遥城外三畛破土动工,1951年6月17日,新厂正式投产。是年6月13日,太原火柴厂停工,438名职工全体到达平遥。火柴厂迁往平遥后,根据地域经济的划分,名称改为平遥火柴厂,生产“潜水艇”火柴。至1985年,平遥火柴厂已经有1000多名职工、7个车间。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子打火机的普及和其他原因,火柴厂逐渐消沉,只生产一些土卡普通火柴及加工宾馆饭店的火柴。

繁华似锦 小火花中的“大中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火花犹如一部小小百科全书,所展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风光山川、文物古迹、文学经典、体育运动、金石书画、戏曲精华、童话故事等,是反映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小型艺术品,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自然之美,还能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取景于我国的长江和黄河、名山及各地风景名胜,将祖国的壮美河山融入小小的“一方天地”中。

众所周知,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在四川泸州接纳沱江,在重庆与嘉陵江汇合,在重庆涪陵与乌江汇合,水量猛增两倍多,在重庆奉节进入长江三峡,川江两岸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等都是长江沿线的著名风景名胜,也是火花取材的重点。火花取材还常见重庆山城夜景,以万家民居灯火为背景,层见叠出,构成一片、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的海洋。除了山城夜景,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也常常印于火花之上。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距重庆市区451公里。据传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称蜀王,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故自称白帝,遂于此建都,并将紫阳城名改为白帝城。现存白帝城乃明、清两代修复遗址。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城,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火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除了壮美河山外,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美文物、经典名著、传统戏曲、诗词歌赋等都成为火花的取材元素,成为宣传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让人们在使用火柴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我们在展品中能够看到华夏古塔、百家姓、千古雄狮、马王堆汉墓、神奇的帛画、戏曲人物、古诗吟金陵、书画等。

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街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墓葬出土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大多数保存完好。最为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该衣长1.28米,且为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高超。出土的帛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2021年10月18日,马王堆汉墓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火花通过商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各类运动会情况、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以及中国古代体育内容,以普及体育强国的观念,激发人们热爱运动的激情。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古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积极参与其中,并于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2022年举办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称为“双奥之城”。

在展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代足球蹴鞠、马上曲棍球马球等球类运动,以及投壶、相扑等一些礼仪运动。


从火柴传入我国开始,儿童就是火花设计中的重要题材,很多火柴厂都出品过以儿童形象为主题的火花。儿童题材的火花图案有十二生肖、中国泥塑、神话故事、花草图案等。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题材火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儿童的精神面貌,既充满童趣,又蕴含时代气息。

在展厅,我们能够看到画框中有各式各样的风筝。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3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进步。清代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述的就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当今,放风筝活动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的火花类别还有十二生肖、彩塑等。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对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中华文化概念的具象化表现。十二生肖的内容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每种动物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传说故事。

今年是龙年,龙不仅被人们所喜爱,还作为神兽广受人们尊崇。

中华上下数千年,龙形象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薪火相传 用收藏留住记忆

从1877年上海创建我国首家火柴厂,到1951年全国火花品种达到5000种以上。火花收藏一直伴随着火柴事业的发展,虽然如今火柴慢慢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目前各种火花收藏协会、火花出版物层出不穷,火花收藏仍被很多人喜爱。

根据展板,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线来了解百年中国火柴工业历史,同时也能看到火柴盒上的火花收藏的发展史——

1877年,上海制造自来火局成立,是我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工厂;

1880年,燧昌自来火局成立,是外国人在我国开办的第一家火柴工厂;

1906年成立的湘浙联营长沙和丰合记火柴公司,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投资合营的火柴公司;

1929年,由我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印制的《中华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员各厂商标式样》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火花目录,有40家火柴厂、316枚火柴商标;

1930年,由刘鸿生任总经理的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一家民族火柴企业;

1942年建立的延安陕甘宁边区火柴厂,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自力更生兴建的唯一一家火柴厂;

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火柴工业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火柴工业会议;

1957年,山西平遥火柴厂试制成功供GS36型拖拉机起动用的拖拉机起动燃烧棒,产品名称为飞跃牌;

1960年,轻工业部颁布了《日用安全火柴标准QB21-60》,取代了1956年的《火柴产品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带有“标准编号”的火柴标准;

1964年,国家标准总局颁布《GB393-64安全火柴国家标准》,是第一个以“国家标准”(GB)名义发布的火柴产品标准;

1967年,西藏火柴厂于林芝建立,填补了西藏自治区无火柴厂的历史。至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火柴厂;

1967年,开封火柴厂发明无梗火柴,首创火柴不用木材;

1968年,安庆火柴厂研究成功无硫安全火柴,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3年,芜湖火柴厂首先试制成功蜡梗火柴(方形截面);

1981年11月1日,开封火柴厂设计、印制了我国第一套《清明上河图》拼图火花,全套28枚;

1981年11月,安庆火柴厂研制成功的无硫芳香火柴,具有无硫、芳香、防灼、磷面防水等特点,处国内领先地位;

1981年11月,开封火柴厂研制成功的抗风防水火柴,能在12级大风中擦燃,磷面在水中浸泡180小时仍擦划灵敏,属国内首创;

1982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栏目首次播出天津电视台摄制的艺术纪录片《火花——火柴盒上的艺术》;

1983年5月,朱良甫据自己收藏1879年至1950年的2700余枚早期火花,编著的《中国早期火花目录》问世,分人物、天文、地理、风景、动物、花果、武器、文学、交通、器皿等10个栏目,详细记载火花的名称及色别,是我国收入早期火花枚数最多的目录;

1985年6月,西安火柴厂研制成功燎灸药用火柴,这是医学界一项可喜的科研成果;

1985年10月31日,由中央电视台与扬州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扬州第九怪》作为《运河》第7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片长15分钟,记述季之光火花收藏活动。这是我国最早拍摄、播放个人集花活动的地方;

1986年9月10日,我国第一家民间火花藏馆——韦清火花藏馆诞生;

1987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开展火花评选活动的周晓洁火花奖评选揭晓,设有设计、宣传、收藏、研究、创造等5个奖项;

1989年12月31日,我国最大的火花收藏协会——广西柳州市火花爱好者协会注册会员达3779人;

1991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首次将我国火柴工业编入;

1996年6月29日,长沙火柴厂王安诚历年累计设计火花达158套、6830枚,经世界吉尼斯上海分部审核,取得世界吉尼斯纪录入载资格,这是我国火花界的首位;

2001年9月21日至25日,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火花作为辅助展品首次参加。

百年兴衰,风雨沧桑。作为不朽的历史见证,这一张张小巧精美的火花,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而且真实记录了国家从落后到繁荣的前进脚步,定格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时刻。小小火花,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本期《人文读本》由记者闫淑娟根据市博物馆提供的素材整理。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