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7-12
环境优美的后沟新村。记者 杨洋 摄
一座古村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也见证着发展的巨变。
古庙、古碑、古树、古宅,步入榆次区东赵乡后沟古村旅游景区,幽静古朴的意境扑面而来。有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基地”“中国古村落抢救保护第一村”之称的后沟,不仅保存着相对完整的黄土高原自然地貌,还拥有大量古建筑及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世外桃源的景象在这里变为现实。
跨越千年的风雨,村落依然古韵如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年来,后沟村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形神兼备、留住乡愁”的原则,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一手打造后沟古村旅游景区,一手启动后沟新村规划建设,探索形成了保护与开发并举、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如何保留传统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为了更好激活后沟村的发展活力,也让乡愁有“乡”可寻,政府、企业、村民三方持股,成立了榆次后沟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传统建筑,培育新兴业态,引入多元主体,激发发展活力。不仅先后打造文昌阁、将军院等30余处景点,布局研学写生基地,还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回村入驻,弘扬非遗文化,常态化开展民俗表演、文艺展示、农耕体验等活动,持续扩大古村影响力。文化、旅游、美学交相辉映,激活乡村文旅产业“一池春水”。
通过土地流转、场地租赁、景区分红、旅游服务等额外收入和300亩小白梨经济林、400亩中药材产业园的稳定收入,后沟村人均收入达22984元,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甜。榆次后沟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林深说,近段时间,来村里研学、旅游的游客明显增多,通过保护与开发并举、产业与文化共融的举措,后沟村的产业结构实现从“单一种植业”到“农文旅融合”的精彩蝶变。
后沟村,不仅有历史的沉淀,也有与未来的衔接。如果说后沟古村旅游景区是“为后辈留些记忆,为老人留些念想,为村子留下痕迹”,那么,后沟新村的规划建设则是为了让乡村变得更美丽更富裕,群众真正实现“诗意的栖居”。
站在后沟新村村口,只见一幢幢精致的别墅小院整齐排列在河滩边,村民往来间有说有笑。每栋别墅都有一方小小院落,村民可以种种菜、养养花,这样的生活好不惬意。
从昔日落后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村,后沟新村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提升。后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利军告诉记者,为了让古村更有古韵、村民生活更加便利,乡村两级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山西振鹏置业有限公司,全面启动后沟新村建设工程,累计建成82套别墅式小二楼和32套单元楼,并配套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农业生产用房、日间照料中心等,水、电、暖、气一应俱全,村庄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新颖别致的新村与保护完整的古村遥相呼应,一面是黄土农耕文明的集中展示,一面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成果,后沟古村焕新颜的华丽蜕变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后沟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推动乡村治理实现从“全乡贫困村”到“全省文明村”的幸福裂变。今年以来,后沟村升级打造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零距离”服务,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做到了“办事不出村”;启动阳光治村工程,制定网格积分管理制度,举办美丽庭院评比活动,持续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做到了“矛盾不出村”;依托后沟景区,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农家小院等,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做到了“就业不出村”。
如今的后沟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聚焦精品示范村“十有十能”标准,正昂首阔步走在“农文旅融合、产学研互促、居业游共进”的发展道路上,努力打造古韵悠扬、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的示范村。
在榆次区,还有很多村子和后沟村一样,从古而来,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向新而生,感应着时代的脉搏。这些村庄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繁华与生机。
记者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