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7-05
晋中市委党校 吕霞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和理论论断,既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也深刻把握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既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既深入阐述了持续推动“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也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在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第二个结合”破除了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肤浅认识。过去,人们存在“传统就是过时的、落后的,要建设现代文明就必须抛弃传统”的偏见性思维,“第二个结合”则解构了这一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着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着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接续传统、创造新的传统的文明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连续性,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石”之“古”,致力于挖掘与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之“今”,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必然成就一番全新境界。
在中与西关系上,“第二个结合”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过去,人们易陷入不加判断的“拿来主义”、将西方思想奉为圭臬,一些人一度丧失了历史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西方理论推演出来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传承中华文明突出其包容性与和平性,把我们对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促使中西优秀文化实现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带来我们党和民族关于中华文明新的伟大觉醒,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上,“第二个结合”破除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思维迷障。过去,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谱系,两者是外在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关系,甚至有人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抹黑中国革命的历史,以轻蔑的口吻否定中华文明的价值。“结合”不是文化复古主义,不是简单的拼盘,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自由人联合体”与中华文化强调的“协和万邦”,到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中华文化强调的“民为邦本”等,已经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存在“强烈的化学反应”,高度契合,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认识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把人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难以兼容的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人们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总之,“第二个结合”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度契合、双向奔赴的,它们互为体用、互相成就,在尚“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的有机结合,在崇“礼”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的有机结合,在重“民”中实现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在敬“德”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明传统道德取向的有机结合,在修“文”中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贵“和”中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思想的有机结合,对“古今中西之争”作出了彻底的科学回答,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