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一部珍贵的榆次历史记录

——浅评冀安信先生主编《榆次那些事儿》一书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6-28

底安民

历史的长河,往往会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冲刷而去,不曾留下一点痕迹;

岁月的尘埃,也会不断地飘落,把人世间无数的喜怒哀乐悄然覆盖,湮灭在忘却的沉淀中。

然而,当您读了这本书,特别是如果您生活在榆次的话,您会被书里的许多内容所吸引震撼;您会对那些几近消亡而被抢救挖掘出来的珍贵史料倍感珍惜;您会饶有兴趣地谈论起书中那些难以忘却的人和事……

这就是今年新出版的由冀安信先生主编的《榆次那些事儿》一书。

正如为该书作序言的谢泳先生所言:“本书汇集了榆次的许多文史资料,参与者广,内容丰富,历史感厚重,人文感强烈,文章篇篇可读,有史实、有细节、有感情,有的文章是历史和文学结合的美文,可视为研究榆次史的珍贵史料……”

要说这部书的结构看似简单,分为故土、人物、往事三部分,编者却在这简单的三板块组合中,匠心独运,分类刊出了68篇文稿,196帧图片,汇编成了篇幅浩大、波澜壮阔的榆次风土人情多彩画卷,令人目不暇接。

要对这样一部沉甸甸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作一评述,显然是力不从心,难以胜任的事,只能择其要谈些个人读后的粗浅认识,不失为抛砖引玉吧。

看点之一:抢救挖掘出相当一部分珍贵史料,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更为人们以后研究榆次历史,传承榆次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据本书执行主编王子虎先生介绍:书中有40多篇文稿是第一次进入人们视线的,占到书中篇幅的多半以上。

在读了书中首次面世的《人民艺术家吕班》一文时,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是难以忘怀的。写吕班,敬吕班,榆次吕班不一般。也许,原名叫郝恩星的吕班,在家乡榆次东阳镇开白村知道他的人甚少,但在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中国,吕班是非常知名的人民艺术家、电影明星、著名导演,是有着“东方卓别林”美誉的喜剧奇才,对中国话剧、电影和抗战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榆次历史上产生过的唯一皇帝、后汉高祖刘知远,虽未能一统天下、号令九州,但灭后晋、抗契丹,也是名列中国正统皇帝之列,载入中国正史的二十四史记载中。以前各种文史书籍有所记载,但只有这本书中《一代枭雄后汉高祖刘知远》一文,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很完整记述了这位榆次皇帝和皇后李三娘的一生,以及宋元明以来有关他们两人爱情故事的传奇,令人耳目一新。

《从小八路到新华社人》文中的记者赵棣生,以前我们只知道他是榆次最早的党报创始人,参与创办了《榆次报》的前身《轰炸机》,但知之不详,从这篇详细介绍他生平的回忆文章,我们了解了赵棣生在新闻战线的光辉一生,文中再现了他到新华社工作后的成长历程,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

《榆次解放初期的社会风貌》清晰地还原了当时的榆次状况,十分难得。其中介绍到猫儿岭地名的来由,您知道吗?

看点之二:一些考证严谨的考古探古新发现、新见地,把人们对榆次古代历史和文化遗存的认知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看似简单三个询问,却往往成为社会组织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经常审视的命题。

让人欣慰的是,本书编者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分别在三大板块里编入了10余篇有关榆次古代历史和数千年文化遗存演变过程的文章,极大提升了人们对榆次古城立命之根的认知感和自豪感。

本书的开篇之作,便是曾在长凝中学任教的吴志清老先生的《榆次古文化遗址的调查与发掘》,他了不起的发现,就是在西长凝贾鱼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把榆次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的春秋时期,推进到两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昭示了榆次人和榆次文化的起源。开创之功,彪炳千秋。

叠层相压的猫儿岭古墓群,岁月绵延自战国西汉、唐宋,至明清时期,形状种类纷繁,连贯完整,文物丰富,反映了榆次两千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方面的社会演变。

伫立在榆次田野上的“堠”,究竟源自何时?黄土褶皱里的后沟古村落,已卓然成为农耕文明的典范,榆次城隍庙的身世之谜,南阁的神奇传说,榆次汉代城墙遗址的抱撼终天……编者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第一次系统地收录在一起。

这些可圈可点的榆次家珍,也许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探究之谜,既向今天的我们,尽显着榆次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

看点之三:撷取了一部分榆次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不凡人生,灿若星辰,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远古时代走来、有着厚重历史文化传承的榆次沃土,确实是一块地灵人杰、才俊辈出的风水宝地。

在偌大的中国,榆次算不上有名气,是个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就这小城,却孕育了相当一部分有名气的杰出人物。用当地百姓的话说,也是出过皇帝、皇后、将军、宰相、侠客、墨客的地方。如刘知远父子称帝,李三娘尊为皇后等事广为流传。

本书介绍的赵品三,应当是一个榆次走出的相当不简单的人物,单就是晋中第一个中共党小组成员、第一个党支部领导人之一而论,他就可以名垂青史了。赵品三还参与领导“大冶兵暴”,为中央红军设计八角军帽和军服,是中共苏区文艺工作的开拓者领导者之一,一生充满了传奇。红军时期,赵品三曾与陈赓将军搭档,一个政委,一个队长。抗战时期,他曾以上校军衔、秘书身份与周恩来、彭雪枫共同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工作。尤为难得可贵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为各种名利所惑,不以功臣自居,使命完成,解甲归田。绚烂至极后归于平淡,留给世人许多书画、诗词作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英烈高国杰,与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民主工商人士李佩瑾,被称为山西金融界的旷世奇才贾继英,国内知名画家、有“神童”之称的满逢春……其记载都在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领略到榆次英才勇攀科技高峰,展露出的风采。

王玉兔:填补国家空白,实现我国通信卫星网络天涯海角的全覆盖。范瑞祥:填补国家空白,使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任力娟:国内女性泌尿疾病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一颗冉冉升起的医学界新星。

本书中《武林巨擘·功夫传奇》有关梁晓峰先生的武功绝技,令人印象深刻。他是国家和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拳、手搏术以及晋商镖局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人号“铁膀子”,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他把心(形)意拳公议拳手搏术的踢打摔拿撞点穴等综合功法自如地运用一体,往往出神入化一招制敌。这些在他与国内外众多的武林高手对决中都得到显著的实证。时任中国武协主席的王筱麟先生这样评价说“梁晓峰先生以无可辩驳的自身功夫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风采,弘扬了祖国的传统文化”。

还有一些榆次的知名人物,从改写历史的吴志清老人到造福乡梓的常家宋家郝家等老晋商,从魏虎仙、齐永生、郑变兰到二中的普通体育老师郭世华等,以及榆次一中、二中、张庆中学的诸多名师,他们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闪闪发光。

这些享誉四方的榆次杰出人物,灿如星辰,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书中《南阁缘》一文,对南阁这座榆次神奇古建筑第一次做了全面详尽的描述,倾注了作者深情的眷恋和热爱。从唯物论讲,任何精神的活动,大都会以物质运动的外在形式显示出来。也许正是南阁古文化的熏陶,正是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挚爱,造就了那一代代杰出的榆次人。古圣先贤们所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追寻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和升华!成功成才之路,勤奋加天赋,从热爱开始。正如有诗云: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看点之四:辑录了一批反映当时榆次社会各方面有影响的人和事,以及风土人情、市井百态,犹如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使榆次成为全国闻名的机械轻纺工业基地,是赫赫有名的“四大国企”简称为:晋华厂、经纬厂、液压件厂、锦纶厂。你可在书中看到他们的前世今生。

使榆次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的保障,是生存攸关的第二水源开采交响曲。你可读到喜极而泣的动人一章。

让榆次的百姓告别烧煤炉、和煤泥、倒灰渣,提升了生活质量,清洁了环境,是蓝色火焰燃起的那一刻;

让榆次人民一年四季吃上新鲜蔬菜,是使赵乡小赵村民闫文斌的“小赵温室”,将冬季生产蔬菜奇迹,开花结果到榆次城乡……

大概每一位榆次人都可能会在书中发现熟悉的地方;大概每一位生活在榆次的人,都可能会读到感兴趣的东西。这也许是本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吧。

小城故事多,

宛如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

这里已包括……

看点之五:用文学的方式,再现过往的历史,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会对以后榆次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既然说的是榆次那些实际上是过去的事儿,严格讲,属于历史的范畴。但正如谢泳先生《序言》里称赞的那样,“有的文章是历史和文学结合的美文……”这也是本书吸引人的可贵之处。许多文章在回忆铺陈讲述相关史料的同时,大都运用了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文采感染力的描写方法,把一些枯燥陈旧的过去的人和事写得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现其景一般。

《瑞和永的男人》《南大门院》描述细腻,娓娓道来,犹如写真的工笔画一样,品味隽永,足见笔力老道,非同一般。

《往事如烟忆旧居》《情满排房院》写的那样含蓄、平缓,以淡淡的笔调勾画出时代的变迁,使刻骨铭心的往事并不如烟,而是永记心间。

《潇河:荡涤尘埃奔未来》《黄土褶皱里的后沟古村落》等文,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笔洒脱,信手拈来,把榆次厚重的古文化和活化石的古村落描述得宛然一幅风情画,一首田园歌。

《宋家祠堂里的历史天空》写得那样厚重深沉,似乎聆听到古钟敲击出浑厚的回声。

特别是《三品赵品三》一文,见解深刻,文情并茂,神韵灵动,如散文诗一样优美……

本书中可值得称道的地方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难以言尽……

尽管诚如本书《后记》所言:用一本书把榆次发生的那些事儿全部收集进来是不可能的,收集进来的未必能让所有读者满意,但本书的编集者出于高度文化自觉和情怀,承担起赓续榆次文化文脉的历史责任,抢救整理出的每一篇文稿都镌刻着榆次的往昔,每一幅照片都闪耀着岁月深处的光芒,每一页文字都饱含着作者对家乡深厚的挚爱……

走马观花式的评述,肯定会有目力不及之处,而对一些不很熟悉的内容,也不好妄加评议,即使已提到的地方,也会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编作者和读者谅解,一略而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