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太行奇人——王云凤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6-26

王云凤(1465年-1518年)字应韶,号虎谷,出生于和顺县前虎峪村一个三代为官的士绅家庭。在19岁时,他就与同时代的王琼、乔宇并称“河东三凤”。

明代中期,从太行山东麓的和顺县,走出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雄才大略惊动朝廷上下,受到官吏和百姓的普遍赞叹。他就是王云凤。

王云凤出生于和顺县前虎峪村一个三代为官的士绅家庭。其祖父王义曾任山东济南府潭城驿丞、陕西固关巡检等职,赠光禄寺卿。其父王佐中进士后,初任吏部验封司主事、吏部员外郎、户部左外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王佐生性耿直,不趋炎附势。当时,明王朝宦官刘瑾专权,以其为首的“八虎”专讨十几岁的明武宗的欢心,天天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戏法给他玩耍,还在京城周边广置“皇庄”达三百多处,夺人土地、侵害民产。刘瑾还插手朝廷大小事务,官员中不少人攀附以求拔擢,唯有王佐从不在其面前献媚讨好。在父亲的影响下,王云凤从起步做官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

王云凤,字应韶,号虎谷。在19岁时,他就与同时代的山西乡党王琼、乐平(今昔阳)乔宇并称“河东三凤”。王云凤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于明成化二十三年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明弘治九年任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在此期间,他做了一件对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促罢斋醮。斋醮,就是通过各种仪式祭告神灵的封建迷信,不仅消耗大量财力,阻碍各项制度正常运行,相关人员还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中渔利。初登官场的王云凤资历尚浅,但他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狼性”,连续三次奏疏劝谏,主张停减斋醮,终于被朝廷采纳。“促罢斋醮”成为载入史册的大事件,王云凤的大胆直谏惊动朝野,被人们惊呼为“回天有力”。明代相关史料记载:“丁未除礼部主事,即清忠效官。独立不惧,无故不蹑公卿门,不赴无名饮宴。或谤其矫激,久亦自息。”

在当时的官场上,王云凤这样的“异类”与那些贪腐者格格不入。当时,太监李广凭借修建事务获得了皇帝的青睐,大肆弄权,“(明孝宗)最眷爱广,而大臣遂与广通贿赂,门如市”,朝廷中许多大小官员都拜在其门下。王云凤毅然上疏,列举了李广的一系列罪状,要求皇帝立即斩杀李广以清君侧,李广做梦都想将王云凤置于死地。明弘治十年十二月初一,明孝宗祭天归来,李广诬陷王云凤驾后骑马,将他投入锦衣卫的监狱,欲找机会处死。王云凤题诗明志:“宝剑愈磨锋愈利,只因本性最精坚。若叫正气能磨得,孟子何为说浩然。”此诗传出后,朝野大哗,人们纷纷为王云凤鸣不平。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群臣的不断申救下,王云凤被释放,随后被贬出京城,任陕州知州。

明正德四年,王云凤被调任国子监祭酒。他认为:治世以树品为上,治家以树人为要,治学以明理为先,治军以肃士为本。他身在官场却不吃请、不赴宴、不庆寿、不纳礼,从未沾染攀龙附凤的习气,而是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然而,他所效忠的是一个昏庸的朝廷,那些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愿景都受到了践踏。王云凤在奏请裁减监生名额并要求监生自备薪米来京学习时,引起了“违背国家养贤之道”等非议,还有人说他有巴结刘瑾的嫌疑。殊不知,那时候的刘瑾已遭百官弹劾,即将被杀头了。因为这“子虚乌有”的罪名,王云凤被罢官闲居。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王云凤作为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朝臣,忠于职守、严于自律,刚直不畏惧邪恶、廉洁不随波逐流,不计较个人得失、执着于真理的精神,永远被朝廷中正直的人们所感念。刘瑾被杀后,查清王云凤与之并无半点勾连,朝廷再次起用他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他坚持自己的一贯作风,号令严明、法度整肃,被朝野称为“北门锁钥,人标之本”。

王云凤一生仕途坎坷,他的胆识和直谏却特行卓立、让人敬佩。明代状元吕柟在《虎谷王公行实录》中称赞他:“虎谷先生有作人化俗之文,有攘夷戡乱之武,有因时明礼之才,有援古修乐之具……先生为学守敬义,事君秉忠诚,功世树中外,声名满朝野。”乔宇称赞他:“有高亢拨俗之操,有踔厉惊人之才。”

王云凤在家乡,总是被人们视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流传后世的许多故事竟然如同神话一般。在此辑录两则,与读者分享:

一是幼年“骑虎上学”的传说。

王云凤小时候上学的显明寺距离他家有十几里山路,虎峪村只有他一个孩子在这里上学,先生担心下午放学后天黑路远,他孤身一人有危险,总是太阳还在半空中时就让他回家。谁知道,家人找到先生说:“孩子总是天色很晚才能回到家里,我们很不放心,先生可不可以让他早点回去呢?”

先生纳闷,按时间和路程推算,王云凤在太阳落山前就能到家。于是,当天下午,先生按照往日的规矩放学,自己悄悄跟在王云凤身后看个究竟。当王云凤刚转过山神庙梁时,不知何处跑来一群孩子围着他又说又笑,邀他一道玩耍,一直玩到天黑,只见一只猛虎从山神庙后窜出,王云凤揪住其鬃毛跳上虎背,飞快地往家里急驰而去。先生捻着胡须笑道:“真乃贵人也!”于是,先生便告诉家长:“你们放心吧,一路上有人护送他哩。”

二是中年“江南巧对”的传说。

王云凤在担任国子监祭酒时,应朝廷的安排到江南担任主考,彼时,江南人对北方人多有偏见,打心底里瞧不起他。一位姓芦的江南名士邀请他到府上做客,从不接受宴请的王云凤想知道他的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就打破惯例欣然赴约。

席间,芦名士说:“久闻王大人博学多才,老夫有一上联久思不能成对,还望王大人不吝赐教。”王云凤笑嘻嘻地说道:“先生请讲。”芦名士款款说道:“我的上联是‘鸟入风中,吃光虫成凤’(繁体字‘风’字‘几’框内是‘虫’,繁体字‘凤’字‘几’框内是‘鸟’)。”王云凤一听,知道这位江南名士借自己名字中的“凤”,暗骂他为“鸟”。王云凤略加思忖,微微一笑,回道:“下联是‘马到芦边,食尽草为驴’。”他的下联借芦姓,暗骂对方是驴。这位江南名士骂人一分、挨骂两分,红着脸拱手说道:“领教,领教也!”从此,这些江南才子再也不敢小视这位粗手大脚的北方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