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平遥

水韵悠扬润古城

— “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平遥篇章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6-19

图为汾河平遥段鸟瞰。记者 冀古陶 摄

日前,省政府正式批复晋中市11县(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平遥的发展蓝图更加清晰,要建成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

平遥,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城,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其独一无二的魅力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古城墙下,惠济河静谧流淌,波光潋滟,宛如一条玉带,轻柔地环绕这座沉淀着岁月印记的城市。河水澄澈透明,水草摇曳生姿,游鱼在水中自由穿梭,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水的滋养与润泽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城更加灵动的气质。每一滴水都如同历史的见证者,唤醒古城的记忆,为平遥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水润万物,利泽千秋。近年来,平遥县紧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步伐,用心书写清水润古城、绿意映平遥、“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华丽篇章,在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使命中,展现了平遥的智慧与担当。

重塑“地下经络”

水脉通畅古城新

踏着青石板路穿过拱极门进入平遥古城,便来到繁华的北大街,再往前就是游客熟知的明清一条街。

“平遥古城美不美?”随着领队兼摄影师的抛问,“美”!39人的旅游团队异口同声回应。以绿植、古城墙为背景,“咔嚓”,按下快门,来自河北省邢台市南益食品有限公司的团建合影定格,为即将开启的旅程记录下了这一美好瞬间。

“我们是开车过来的,路上用了三个半小时,行程大约300公里。虽然累,但很期待。”四年前,张二虎和爱人来过平遥古城,由于体验感很好,身为公司总经理,这一次,他又带领着公司大队人马来平遥进行团建。“和上次来相比,感觉平遥的环境更好了。路面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湿润。”看着眼前的古城街道,谈及变化,张二虎感触颇深。

他不知道的是,他切身感受到的不一样,得益于他脚下的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自2020年3月起正式启动的这一工程,对121条街道的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等地下管线进行综合提升改造,为古城重塑“地下经络”。

其中,平遥古城雨污分流改造项目作为平遥县“一泓清水入黄河”的15项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片区共计30.22公里的雨污分流改造已全部完成,打通了古城地下“毛细血管”。

深入地下五米的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北大街管廊,电力线缆、通信线缆、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燃气管等管网、线缆整齐排列,井然有序。

“平遥古城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高低落差达11米。北门作为整个古城的低洼之地,历来是污水反流和积水内涝的频发区域。”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平遥古城项目总工程师韩东平,深度参与了整个工程的建设。他们针对古城的特殊地形,巧妙地设计了一套雨水管网系统。雨水和污水各自有专门的通道,管道直径从400毫米逐渐变化到1.6米,能有效地引导雨水流入惠济河,同时确保污水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大大减少了城市内涝风险。

“以前,一到雨季,有的巷道就开始反味儿。大大降低了对古城的游玩体验,让美好浪漫的古城之旅有了几分遗憾。今年,雨季真的不一样了。”作为平遥“资深fans”的李恒感慨道,再次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迎面而来的是夹杂着泥土清香及古老砖木散发的独特味道,每一步都氤氲着岁月的沉香,让人流连忘返。

雨污分流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关键举措。平遥县住建局城建股股长贾生林介绍,目前,平遥县城区道路已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共完成改造49.5333公里,生活污水源头治理管控取得明显成效。

汾河风光锦绣如画

助力提升城市品质

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项目是令汾河“风光美起来”的具体实践,是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有力举措。工程北起汾河三期末端,南至介休文峪河入汾口,全长97公里,流经太原、吕梁、晋中3市8县(区、市),为沿线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驱车行驶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平遥段,堤坡上的国槐、柳树等防护植物随风摇曳,眼前是满目翠绿。大部分工程已完工,仅剩的路段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平遥县段生态治理工程正逐步走向完善。

不远处的王家庄段河道旁,有工人在忙碌。平遥县水利局河道站站长赵显豪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提高行洪能力和美观度,原来用于农业灌溉的泵站,要从堤内向堤外迁移。

沿河而下,来到三坝库区观景台,一眼望不到边的河道格外壮观,挖沙船、清淤船作业完停靠在岸边。“4月,水量充沛的时候,这边就是连续水面,足足有近300米宽。”赵显豪常年跟水打交道,看着汾河水量日渐增多,水质愈发清澈,风光越来越美,眼神中透露出自豪,言语中满是欣慰。

随着汾河水质的改善,不仅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还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平遥县的酥梨产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随着水质提高,酥梨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目前平遥的酥梨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全面生态治理修复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

“遥望清溪行者醉,霞穿九孔染流年”。在平遥城下东门外一华里处,距今650年的九眼桥(惠济桥)横跨惠济河,与古城遥遥相望。被誉为平遥古十二景之一的“河桥野望”就在这里。

惠济河,汾河一级支流。如今,已成为平遥生态治理修复的一张亮丽名片。

站在九眼桥上眺望,夏季的清风轻轻拂过,带来河畔花草的缕缕清香。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照耀下如星辰般闪烁,美不胜收。堤岸两侧绿植葱茏,与倒映在河水中的九眼桥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静谧而灵动的生态画卷。

平遥县在汾河治理上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前瞻的视野。市生态环境局平遥分局副局长刘海明介绍,惠济河入汾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即将开工,投运后将大幅提升惠济河入汾水质,为改善汾河水生态质量,保障晋中汾河干流国考断面达标发挥有力作用。6月底,平遥县汾河三退水渠生态修复工程即将投入运行,可有效解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改善入汾水质。磁窑河平遥段河道治理工程,预计今年底投入运行,可确保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完善防洪体系,充分发挥其在防洪、防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平遥以汾河百里廊带为轴心,辐射带动沿线村庄的农业、畜牧、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刘海明说道。

平遥县对汾河及其支流的全面生态治理修复,离不开精准施策和有力执行。平遥县水利局副局长安道华介绍,除了对汾河干流进行治理外,还针对沙河、惠济河、柳根河等支流开展了全长22.3公里的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河道清淤行动。

此外,平遥县还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和湿地植被,恢复了河道的自然生态。更为关键的是,平遥县对河道的22个重点入河排口进行每日跟踪监测,一旦发现水环境质量问题,均进行顶格处理,确保水质持续改善。

“如今,平遥县3个省考断面全部达标,特别是曹家堡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平遥县委副书记、县长冯玉全表示,经过全面而深入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平遥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宜人。

水韵悠扬,如诗如画,平遥古城正以其独特风采向世界展示着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一泓清水,缓缓汇入黄河,描绘出属于平遥的绿色发展传奇,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遥篇章。

记者手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平遥古城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珠。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平遥,留下了“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殷殷嘱托,为平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日前,省政府正式批复晋中市11县(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平遥的发展再次指明方向。按照规划,平遥将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这一目标要实现,离不开“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加持。它如同一条纽带,将平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让这座古城在历史的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平遥对汾河的保护,不仅仅是15个工程项目,也是对文化遗产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深刻实践,更是对“一泓清水入黄河”这一宏大愿景的生动诠释。在这里,文物保护、古景呈现与生态保护得以完美融合。平遥以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让历史的脉络在这里延续,让文化的魅力在这里绽放,让生态的绿意在这里蔓延。

记者 范卓 郝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