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河新闻网时间:2024-05-30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付秋杰)世上有墙,有了墙,就有了“里面”和“外面”。最近,山西忻州代县的一个老院子火了。院子依然是红砖瓦房组成的小四合院,北方农村最常见的那种建筑。但代县农民张福青将自己的屋院当作“日记本”,透过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们看到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大地上勤劳地耕耘,看到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留心记录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幸福时光。老房子从房内到房外,砖墙上、门框上、窗棂上、扶手旁,每一处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他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内心想法以墙代纸写满了院子。
近日,记者走近张福青老人的这座小院。
据了解,今年3月,正在自驾环游中国的摄影师蔡山海前往代县雁门关,途径当地峨口镇上高陵村时,他发现路边一户人家正在做白事,原来是有位78岁的老人刚去世。蔡山海介绍:“想了解一个地方,你必须得了解这个地方的婚嫁文化以及殡葬文化,在山西我其实也去了很多做白事的家里,没想到,这一次遇到了墙上写了这么多字的人。”
出于对逝者的尊重,蔡山海在七天之后再次拜访了张家。走进院里发现,这位老人在自家的院墙上、门框上、屋墙上,用毛笔写满了文字。蔡山海分享到网上,无数网友被深深击中……随之,4月初,摄影师蔡山海采集拍摄下这些照片后,将其分享到社交平台。令蔡山海和老人家属们意外的是,福青和他的庭院竟在网络走红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光明夜读”、湖北“极目新闻”、大象新闻等众多新媒体跟进报道,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都说“一花一世界,一院一人生”。确实也如此!当记者走进到院子里看到老人写在墙上的文字,不仅感受到老人的朴实与踏实,更感受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2005年4月23日福青仅用24天翻新这房开支8000元”。
“77岁我想修墙加高二尺及泥后墙面用砖1600块”。
“每年杏花落打药一次立秋后再打一次毛虫药花落疏果四寸远一棵果越大更甜每年剪一次树枝”。
“宇宙有多大呀?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1500万度体积是地球130万倍重量是地球33万倍飞机飞到太阳20年才能到月亮体积有地球四十八分之一星星有2000亿颗”。
“普及文化提高文化修身齐家爱国护国热爱科学破除迷信科学种田安定团结民富国强”。
“人要常存乐观主义人生乐观身体健康能孝养父母教育子女如何做人不与不孝人交教子女要敬养双方父母学会懂法守法”。
一段段文字的记录,就犹如一面面“会说话”的记忆墙,更是张福青一面面的“朋友圈”。从记录翻修房屋的过程到给杏树剪枝的小事,再到对抒发对宇宙的遐想,甚至到他给孩子的家训及叮嘱他们的事项,满是对子女的深情。屋子被他的生平和心事覆盖,仿佛每个角落都在诉说着他的故事。讲述着这个老人过去每一段回忆、每一段历史,编织出了张福青老人的一生。
据介绍,张福青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关心粮食和蔬菜,为一草一木倾注心血。张福青居住的院子,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对于这座祖屋,他怀有深深的敬意和珍视。最初,这些字迹只出现在墙壁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蔓延至门楣、窗棂,甚至房梁和烟囱旁。新的字迹覆盖了旧有的,层层叠叠,记录着其心声和智慧。
特别的是,每年,老人都会买一张新的中国地图,尤其关注铁路和公路的变化,用红笔标记当年新开通的高铁线路。当得知忻州至雄安新区的高铁即将开通时,他更是满怀期待地在墙上记录下这一喜讯:“5年后再看忻州的发展。”因为,那是儿子工作地的附近。
遗憾的是,张福青在今年春天因病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依然坦然地交代身后事:“我们俩在家养病。由两子供生活费,欢度晚年。父逝,希两子写一篇忆父文装入正房东堂正墙。”“父逝后,请宏英注重你母亲的思想波动,葬父后可找一位服侍她的人为伴,或送你们的母亲住养老院,然后请一位诚实户住我院东房开商店。父母活时已得到你们兄弟俩的孝顺已满意,希望你们兄弟俩走在一处,团结为主育好你们的后代,成为有孝心会团结的一家之主。”
张福青的儿子张宏刚说,父亲年轻时是严厉的,他希望孩子们脱离农民的身份,不要再学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样子,对儿子的要求是,“能闯出去一个是一个”。父亲去世让他突然意识到,这些保留在墙上的文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老人走后的这段时间,他和兄弟像“寻宝”一样去重新发现父亲,在他的记忆中,父亲生前在墙上写字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年过六十,父亲越来越担心自己以往的经历会被遗忘。目睹其他老人离去,他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他只要有所感想就写,有时支起木梯维修房梁,途中想到什么,就在房梁上写。后来年纪大了,腰椎难以支撑,一句话往往要分几次才能写完。写好后,还会刷上一层清漆,以保护字迹不因日晒雨淋而磨损。
“以前是习以为常了,人走后,再去看,(我们)心情完全不一样。好多字句里面加的标点,感叹号,句号,配着父亲的语气,像在和他对话。”
“这是一个老人写下的离线版朋友圈”“无人倾诉与门墙细说”“内心世界丰富充盈,有趣豁达因果不空”“字迹清秀整洁,一个人的离线聊天室”“庭院于此时变成一本砖砌的书月无价”“父爱深沉无声,转嫁红墙说于儿孙,却看哭了旁人”“看哭了,他该是一位热爱生命,胸怀广大的老人!”“老人也许一生平淡,却关注著世上的大小变化”“让原本平淡如水的生活,因为文字的记叙,而添上温度,形容这‘墙上日记’无异是‘一个人的史诗’……众多网友在看过相关报道文章后纷纷留言,老人的家属感谢网友们向父亲表达的善意和温暖。
离开的路上,记者同身旁几位朋友聊起这一天的感受,确有一种“见字如面”的感觉。文字,是一种礼仪,足够认真的文字,对话的是至亲,仿佛看到文字的每一个读者均为家人,当然,也包括阅读文字的“另一个自我”。归根到底,文字是写给他人,更是写给自己的。见字如面,“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是心灵的共鸣,是感情的流露,是岁月的见证,更是对生命的诠释。把岁月写在砖墙上,就像把记忆刻进在心灵里,那所悉心打理的小院,满墙有温度的字迹,足以让岁月铭记,在生生不息中陪后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