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深耕科创沃土 践行强农使命

—— 山西农业大学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现代化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4-30

图为山西农业大学科研技术人员正在察看农作物长势。记者 张浩亮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日益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从生物育种到科技创新,从校地融合到人才培养……山西农业大学扎根太谷,紧扣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农业主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取得实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为晋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向新:科技创新打造新引擎

4月9日,记者走进山西农业大学韩渊怀杂粮分子育种创新工作室,只见一排排谷子幼苗正随着传送带依次通过高通量作物表型成像系统,高精度的摄像头和传感器以惊人的速度捕捉着每一株幼苗的细微变化,从叶片的颜色到茎秆的粗细,从生长速度到病虫害迹象,无一遗漏。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在监控屏幕前紧盯着实时传送的数据图像,认真分析着每一株谷子幼苗的生长状况。“过去育种靠的是育种家的经验、劳动和坚守,这种方式耗时、耗力,一个品种的育成往往要10年甚至更久。”创新工作室主任韩渊怀说,“而现在,随着对植物基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大量新技术正被快速且广泛地应用,这使得农业育种变得更精准、更高效。”

晋谷21号是由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谷子品种,因其商品性好、适口性好、营养品质高,已成为国内谷子常规育种及杂交种育种的优质资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围绕杂粮作物“营养健康”和“抗逆耐瘠”两大主题,晋谷21号的一些性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有机旱作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技术攻坚,创新破难。“我们选用晋谷21号作为底盘材料,经过多次诱变和长期筛选,创制了迷你型谷子——‘小米’。该品种生育期仅有2个月,植株高度仅30厘米。”韩渊怀向记者介绍,“2023年5月,这一新品种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进行了空间诱变育种试验。”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韩渊怀带领的杂粮分子育种团队运用分子定向育种技术,精准地定向改造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培育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谷子新品种,这成为山西农业大学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力见证。

如今,返回地球的“小米”落户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种业繁育基地。这片充满科技力量的土地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望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航天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可能性。

向实:校地融合注入新活力

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科研、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

2月24日,山西农业大学与寿阳县政府签订了共建玉米产业研究院、共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战略合作协议。依照协议,山西农业大学将基于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需求,在农业农村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为寿阳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解决寿阳县当前玉米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重大技术难题,聚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校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晋中全市建设了大寨乡村振兴研究院、左权核桃产业研究院、寿阳玉米产业研究院这三个贴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产业研究院。百余名科研人员合力攻关,努力推动地方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山西农业大学规划合作部部长程刚向记者介绍道。

校地之间频繁往来,专家驻地落地实施。山西农业大学以校地合作为抓手,以共建产业研究院为切实举措,以“点对点”帮扶为着力点,通过科技驱动、人才支撑、项目支持等方式,不断探索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模式,持续实现科技赋能本地特色产业新发展,携手推动产业的发展瓶颈取得新突破。这正是山西农业大学以校地合作的实在成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校地合作的“选题开题”“破题解题”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成为了“关键词”。该校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目前共有275名专家受聘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25项产业技术标准入选“山西省2023年农业农村领域主推标准”,4项标准获第一届“山西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同时,服务于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揭榜招标和成果交易,推动办学地域融合。特别是聚焦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需求,开展了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9个研究平台的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

合作共赢,共谋发展。校地合作不仅为全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和整体竞争力,更以助力乡村振兴为途径,实现双向赋能,为全市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向未来: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

日前,在太谷生猪科技小院近1000平方米的晋汾白猪核心育种场内,两名山西农业大学的“00后”硕士研究生身着防护服,认真地为断奶仔猪进行称重记录。与此同时,在科技小院的数据中心,他们记录的数据被实时上传,与仔猪的身份信息、健康状态、饲养记录等进行匹配,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在册。

自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合署改革以来,集教学、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联结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和特色产业的“科技小院”在晋中大地方兴未艾。寿阳玉米科技小院、祁县果蔬科技小院、和顺牛科技小院、太谷生猪科技小院等先后建成,成为山西农业大学培养知农爱农新型农林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在科技小院开展教学活动、科研训练、技术服务,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去发现和解决农业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于“新”,根本在于“质”,关键还在于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山西农业大学着眼于服务区域“三农”发展,不断探索科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科技小院、实训基地、耕读教育等载体,为科研与“三农”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书写了“人才就是未来”的崭新农业篇章。

在榆次区,有着山西农业大学最大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东阳试验示范实习实训基地。这里建有2.7万平方米日光温室、1.15万平方米连栋温室、65亩示范果园,每年接纳5000余人次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科研训练和观摩实习;

在太谷区北洸村和祁县西六支村成立的“兴农学舍”,广大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社会服务,解决农民生产难题,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农大学子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

……

“面对现代农业的快速变革,我校深感肩负着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使命。我校将紧密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构建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更具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李步高表示,“相信在未来,我校能够培育出更多适应并引领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如今,山西农业大学正以更多的“高科技”创新驱动成效、“高效能”社会服务成效、“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晋中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中,书写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属答案。

记者 张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