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理论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4-19

晋中市委党校 韦润梅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是历代贤明君主实现天下大治的重要法宝,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精神营养。纵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重民。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充分认识到民众力量的巨大而且不可抗拒,因此格外强调民众在国家中根本性的地位,“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石。

孔子提出:“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管子认为“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贾谊深刻反思秦亡的教训,指出“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太宗李世民曾著《民可畏论》,告诫统治者要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如果统治者不顺民意,一味压迫百姓,必然招致民众反抗,国家终将破灭。《国语》记载:周厉王不听民心,暴虐至极,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结果人民暴动,厉王落得个悲惨结局。孟子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道出了政治治乱与民心得失的必然联系。为此,历代圣贤和君王都会把“重民爱民”作为维护政权稳定的大事。

二是经济上富民。民安民富是国家安定和社会繁荣的基础,因此传统民本理念中蕴含着深厚的富民思想。《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孔子与学生论政时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富民主张,荀子在《富国》中集中阐述了“富民兴邦”的经济思想。《管子·治国》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道德经》提出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愿望。

在富民对策中孟子提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认为民富有利于促进生产,生产愈发展,国家愈富裕,从而“上下俱富”,具体措施是制恒产、兴井田,以政裕民,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东汉时王符提出农工商皆有本业,均可富民的论点。唐初统治者推行一系列利民富民的政策,比如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大力提倡节俭。唐李翱著《平赋书》论述轻敛有利于生产,使“地有余利,人日益富”。张居正强调“固邦本”的作用,认为财富“积储在民间为上,在郡国为中,在京邑为无策”。明太祖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后,实行“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的治国政策。民富才能国强,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三是政策上恤民。《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因此,“凡事必先审民心”,顺民心则行,逆民心则止。就执政者而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体恤爱护老百姓是政令畅通的根本。《尚书》指出,作为君主,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提醒统治者要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让普天下的老百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宋代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郑板桥有流传后世的名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社会救助思想和实践,如“荒政十二策”、《荒政辑要》等以及慈幼、养老、赈灾、恤贫、宽疾、安富等“保息”政策,保障百姓能安居乐业。因此,保护小农经济是民本思想一个重要内容,是维持我国生生不息、悠悠数千年的根本之策。

四是思想上教民。教化民众历来是贯穿历朝政治思想中的一大内容。教育先圣孔夫子,强调重视富民的同时要注重教化。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教化都非常重要,教化才是立国的根本。孟子主张,百姓在有了“恒产”以后,在“饱食、暖衣、逸居”后,接下来就要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要让百姓懂得“庠序之教,孝悌之义”,“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在教育方法上,孔子认为宽猛并济是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教育方式上,允许官学和私塾并存。在教育理念上,不断丰富发展,如宋朝推崇的“格物致知”“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对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特别关注民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各项事业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付诸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全国整体脱贫,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