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1-19
降雪后的平遥古城,银装素裹,美如画卷。 通讯员 梁生仁 摄
平遥文庙学宫博物院 (资料图)
赵世芳
晋中有幸,几千年历史风云激荡下,在晋中盆地太行山上仍然遍布着大量的、完整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三晋之中先民们的创意、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山西文化、晋中文脉的有力见证。
我们有幸,仍然能从一座座保存完整的古县城、文庙、学宫书院、文昌阁文峰塔、古镇古村古院、砖木石雕、古县志、文人文章和传统节庆、古老民俗中,感受到从古及今的文脉,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中,时时为这股温暖的文脉“潜流”而感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找到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古县城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完美展现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总论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治理“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所以,《乡土中国》提出了“礼治秩序”这一概念。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平遥古城、祁县昭馀古城、太谷和榆次老城的建筑格局得到这一概念的实证。其他古县城虽不再完整,但可以从古县志的记载中找到其昔日的模样,仿佛听到那叮叮当当夯土砌砖盖瓦声声,感悟到以“礼”治县的坚定和维护礼治秩序的“匠心”。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平遥古城,再次强调“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全国县城中,平遥古城绝对是不一样的存在。1997年12月 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称:“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包括双林寺、镇国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一评语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话都说到了极致,实属罕见,如,杰出范例、所有特征、非同寻常、完整画卷。
2023年底,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文脉春秋·历史文化名城篇》,将山西平遥与浙江绍兴、四川阆中、云南剑川、广东潮州、安徽歙县、广东佛山、江苏扬州、福建泉州、江西九江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一城一集呈现给观众,“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平遥一集的解说词中讲道:“这是中国清代中晚期的‘金融中心’,两百岁;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六百余岁;这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庙殿宇,近九百岁;这是中国山西的一座小城,两千八百岁”;“在世人眼中,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汉民族城市的杰出典范,更是一座充满了人间烟火、生生不息的时光之城”。
平遥古城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这里只说其完整体现的“礼治建筑”设计。古城墙四周建敌楼71座,连同城墙东南隅奎星楼共72座,并有3000个垛口,象征孔门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南北正直,东西对应,以巍峨壮观的市楼为中心,以市楼所在的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建筑物形成了上下有序、寺庙对称、左祖右社、文武相对的格局。古城中部两侧,东为城隍庙,西为县衙署,是全城阴阳两界的最高统府;南部两侧东有文庙、西有武庙,体现了儒家文武礼治的思想;北部两侧东建清虚观,西建集福寺,为道、佛两家集中活动场所,连同3798处传统民居,展现了明清时期县城官衙建置、街道规划、民居建筑、商街店肆的真实状况,体现了等级思想、礼制观念是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和意识形态支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与平遥古城一样,祁县昭馀古城依然是礼治建筑格局。1994年1月,祁县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6月,晋商老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 年 5 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山西省历史文化街区,被国内文物古建专家赞誉为“集江南河北之大成,汇宋元明清之法式”。祁县古城,古民宅有近千处,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有2万余间,古商号店铺170多家,保存基本完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太谷、介休以及晋中其他县城,无一例外体现了礼治秩序建筑格局。其共同特点是:山环水绕、战平结合、规制统一。
“以礼治县”的仪式规范。古代国之大者莫过于“祀和戎”。城墙卫民,城内祭祀或典礼。大多数县城官署、学宫、书院、文庙、武庙、城隍庙、火神庙、关帝庙、明伦堂、社稷坛、神祇坛、先农坛、梁余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等一应俱全。每年立春前一日,知县穿官服,率众僚,到郊外拜芒神,行迎春之礼,回大堂开春宴,演戏报喜。正月十五、十月初一,知县邀仕官、举人、贡生、生员及百姓中高龄者在明伦堂举办餐饮大宴。五月初一,知县等率有关人员专门到先贤祠祭先祖,到名宦祠祭奠有作为的历代县官,到乡贤祠祭奠本县的历代名人,到忠义孝悌祠祭奠忠臣孝子。县官每年要到文庙、武庙、文昌庙、吕祖庙、城隍庙等举行庙祭;到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先农坛举行坛祭,等等。
面对山水的城门与题额。四四方方一座城,毕竟受之所困。好在一座座小城山环水绕,出得城东门,便可望见县县都有的居于东方山顶的高高的文峰塔或文昌阁,也可融入大自然,得享山水之乐,寻找诗词灵感,获取精神自由。于是古人把天人合一思想和对山水的“仁智”寄托,都镌刻在城门题额上。古县城大多有四个城门,如,灵石旧城,东闻玄、西乐洋、北永固、南正明;介休,东捧晖、西临津、南迎翠、北润济;太谷,东长春、西望汾、南凤仪、北眺燕。也有特殊的,如平遥有六个门,寿阳、和顺有三个门。平遥南门叫“迎薰门”,大有来头,“文心”搏动,典出《诗经·南风歌》,舜帝面对运城盐池叹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期盼南风(薰风)吹来,让百姓心情舒畅;蒸发掉水分,获取保命增财的盐,而平遥古城的最早奠基者就是《诗经》的采风者、总编纂尹吉甫。北门“拱极门”,星宿光泽之下,古城德披四邻、众望所归、四方闻风归附;上东门“太和门”,万物各得其所,祥和有益,持续纯正,保证万国之安宁;下东门“亲翰门”,亲臣防守之门,暗喻武士以浩然正气守卫着古城;上西门“永定门”,江山永固,城池永葆青春;下西门“凤仪门”,凤凰来舞而有容仪,这是中国“有凤来仪”的吉祥寓意。寿阳古城三个门,东宾旸、南恒旸、西回旸。旸,本来是日初升的意思,寿阳取之十分恰当,而且根据方位和角度,分为“宾、恒、回”三种日影光照形态,真是妙不可言。和顺县城,也叫“和城”,西依云龙山,北屏麻衣山,南含梁余水,古称漳水环带,是和邑十景之一。因其东面面向可能的来犯之敌,故不开城门,只有南康阜、西宝凝、北拱辰三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让东乡出人才,修牌楼以代东门,名曰紫凝,喻紫气东来。
学宫书院
先贤俊杰的成长摇篮
从现存的明清古县志看,晋中教育到明清两代,学校教育体系的设立,主辅兼备,公私结合,教化育才并重,与学宫相配套的还有制书、射圃、学田、水务等,为维持学校发展运行提供教材、场地、资助。由学正、教谕、训导负责施教管理及整肃学风,通称儒学衙门。
教育架构与源流。笔者在《跟着古志品晋中·建置志》一文中概括了古代教育“庙学合一为架构、儒家经典为教材、学田水分为保障”三个共同特点。细考,宋代晋中现属区域内的各个州县已经开始兴办私塾。宋代末期,开始出现社学,至元代社学普及,以50户为一社,每社建立一校。宋代末,义学出现,至元代兴起,除官办外,私人兴办者也很多,明初义学与社学并兴,明后期走向衰落。清初,一些富商巨贾和急公好义之士,把兴办义学视为积德行善之举,众多地方官员也把建立义学作为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康乾百余年间,晋中各州县义学达 1000 余所。明清两代,直隶辽州(今左权)和各个县的学署都迁移到祭祀孔子的文庙之中,故民间又把学署混称为学宫、泮宫、黉门等,这就是“庙学合一”。至今平遥文庙,也就是超山书院,任八面来风、时光荏苒,依然完整鲜活。
儒家经典为教材。明万历《太谷县志·学校志》载其所用“书籍”有:《四书大全》《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礼记》《性理大全》《资治通鉴》《四书养正》《旧小四书》《学政》《蓝田乡约》《五伦书》《射礼仪节》《烈女传》《仪礼》《大诰》《孝顺事实》《皇明祖训》《事物纪原》《养蒙大训》《为善阴骘》《佛曲》《四书讲语》《真西山读书记》《服弁图》《乐书》《礼书》等。
安顿精神的读书处——书院。“每一个读书人心中,都会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朱汉民《岳麓书院·序》)。唐末五代战乱,许多儒生购书建屋,初建书院,重在藏书。宋代开始以讲学为主,至元代,晋中各县书院大兴,主持书院者名山长、堂长,也称掌教,下属有讲书、助教等,由地方官任命。书院除尊孔之外,还尊崇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理学家。根据现存各州、县旧志记载有:榆次源池书院、辽州上庄村紫金山书院、和顺县梁余书院、乐平县(今昔阳)罗庄富豪孔克威建的松风书院等。明代,书院职能发展到藏书、讲学、考课三大项。但因社学、义学昌盛,所以书院衰落,尚能继续开办的有榆次涂川书院、东城书院和太谷凤山书院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书院恢复,加上晋中商业发达,商贾财富不断增多,至道光年间,晋中各县的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的书院有30余所,如,榆次的凤鸣书院、魏榆书院,祁县昭馀书院,平遥西河书院、超山书院,介休绵山书院,灵石二贤书院、竹林书院、双藤书院,寿阳受川书院,乐平(今昔阳)文昌书院,和顺云龙书院,榆社箕城书院,以及辽州(今左权)的㟦山书院等。双藤书院为灵石县两渡村官商大户何家自办,专门严课子孙,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全家14人考中进士。
文庙与寺庙
乡土先民的精神寄托
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和进行儒学教育的场所,是礼制庙宇与官方学校合二为一的建筑规式。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令地方政府官学各立周公庙、孔子庙一所,四时致祭;贞观二年,停祭周公,专立孔庙,“诏尊孔子为宣父”;贞观四年又“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从此州县在学宫旁建孔庙,“庙学合一”遂成定制,历代不改,成为儒学文明的象征。对于一个县城来说,文庙就是其灵魂。遍览晋中各县古志,文庙县县都有,是标配,也是必配。
文庙的基本规制。综合晋中榆次、太谷、平遥、祁县的《学宫图》,文庙中轴线布局依次为:儒学门——礼门——明伦堂——敬一亭。门题儒学,突出了清代“阐明圣学,传授道统”的思想。堂叫明伦,即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乡里办的地方学校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国家办的叫学校,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国学”“乡学”都是为了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这一人伦标准,社会上层明白了,普通百姓就会相亲相近团结一致了。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敬一亭,即对儒家的恭敬、专一之意。教化部分依次为:登云楼——文庙坊——棂星门(天上文星)——泮池(也称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尊经阁。在棂星门与戟门之间,分立乡贤祠和名宦祠,以祭祠一个地方所推崇的品学兼优者和在一个地方有德有才的官员。辅助部分,如教谕、训导等的起居处。
八百多年依然屹立的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平遥文庙比曲阜孔庙早317年,比北京文庙早248年,比南京夫子庙早706年。据国家文物局《中国名胜辞典》记载,平遥文庙大成殿重修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文庙中最早的建筑。它的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结构的建筑格局在全国实属罕见。平遥文庙有孔子、“四配”(亚圣孟子、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十哲”和“七十二贤人”塑像群。其中至圣先师孔子座像安放于平遥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正中,孔子塑像高4.5米,在全国孔子塑像中最高,形神兼备、衣着华贵、面目方正、耳长鼻阔,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圣人睿智、谦和、飘逸的神采。“四配”“十哲”高3.8米,安放在大成殿孔子像两侧。其他“七十二贤人”均在1.8米以上,分别安放在大成殿前的东庑、西庑中。大成殿有清代八位皇帝题赠的匾额:“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道载”等。
超山书院,位于平遥文庙中轴线上的第四进院落,现辟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公元 1856 年,《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畬,在平遥文庙的超山书院担任山长,这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他的到来,让平遥人打开了新的视野,让这座古城呈现出生动而鲜活的印记。”(央视《文脉春秋·历史文化名城篇》)。徐继畬为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人,清道光丙戌科进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广西巡抚、福建巡抚署理闽浙总督(正二品),1856年任超山书院山长,执教8年,为平遥培养出许多进士、举人,更为晋商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多元一体信仰体现的坛祠寺庙。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时的晋中又何尝不是此番情景。综观晋中各县志所载“事神”祭祀,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和城隍庙,主要是祭祀大自然。邑厉坛,祭鬼神,以体现儒教的鬼神理念。尧庙、文庙、武庙,为“正祀”,还有文昌祠、土地祠、财神庙、河神庙、龙王庙、真武庙、马王庙、子孙娘娘庙、三官庙等,名宦祠、先贤祠亦在此列,此为“里祀”。至于道教佛教的祭祀修炼场所,现存的仅祁县、太谷、平遥就有寺、观、殿、庵、宫、院等140多座。对本地积德之人、职位品级高之人、忠孝之人、贞节之妇,则建牌坊纪念,数量无法统计。
晋中国宝单位65处,其中寺庙45处。晋中大地上的这些建筑以其千百年不变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宗教体裁、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我们展示了又一本百科全书。
与平遥古城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双林寺、镇国寺,更是国之瑰宝。双林寺,创建年代不晚于北魏。虽名为双林,取自佛经,但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汉化佛寺。2052尊彩塑高者3米、小者0.3米,综合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悬雕和壁塑,形神兼备、梦幻绮丽、美轮美奂,肃穆而不森严、正统而又开放、可畏而又可敬。自在观音像和韦驮像为双林寺两绝。壁画随处可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1990年、1992 年,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两次实地考察,称其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镇国寺,始建于五代,至今原状未变、唐风依然,五代建筑万佛殿、五代雕塑、金代铁钟、元代建筑山门、刘继钦墓志铭碑、三佛楼雕塑壁画等都十分珍贵。
灵石资寿寺,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十八罗汉造型突破了宋元罗汉多为坐式的单一格局,是明代罗汉塑像中的佳品。1993年,十八罗汉头被集体盗卖海外,后由台湾爱国商人陈永泰花巨资购回并捐赠资寿寺。水陆殿中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壁画上,有诸天神等众、天龙八部等众、天仙圣母等众、北斗七星神祇等众,往古一切士农工商、僧尼道俗、城隍神祇等一画聚齐。介休市祆神楼,创建于北宋,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与山西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并称三晋三大名楼(宗教类)。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结构精巧,在明清楼阁式建筑中十分罕见,庙西区之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几为孤品。三清观内存有明代“万圣朝元”千尊彩塑,形成立雕、壁塑结合的道教神祇群像,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是中国琉璃的主产地,介休琉璃艺术历史悠久,千年不衰,留下许多优秀作品,今天在介休张壁古堡、祆神楼、后土庙等处都可以看到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装饰效果。太谷无边寺(白塔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寺院中央白塔塔高43.6米、共7层。2006年5月,无边寺作为宋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他现存的著名寺庙还有榆次大乘寺和城隍庙、寿阳普光寺和福田寺、昔阳石马寺石窟和崇教寺、和顺懿济圣母庙和佛光寺、左权普照寺和寿圣寺、榆社崇圣寺和福祥寺等。
民风民俗
对天地人关系的日常表达
由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行为规范,曰“风”;由社会文化差异形成的行为规则,曰“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展示了先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序,天人合一的民间创意。天有四时,人有万事,随气候变迁,时令代谢,这就是天道之变。天道之变,人道必须顺变。民风民俗,主要体现在“节序”上。综观晋中各县县志所记,节序与战国时期划分成熟的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密切相关。正月正(元旦,此“元旦”非公历“元旦”),早起祀神、拜贺尊长、亲朋次第互相拜贺;正月十五,上元节,“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最为热闹;二月二,食黄蒸,头天晚上以灶灰围屋以避诸虫;三月三,天将明未明之时,以杨柳枝鞭卧房四壁,贴白虎等字,以除蛇蝎诸虫;清明节,扫墓添土,竖秋千,放风筝;四月八,赶庙会;五月五,过端午节;六月六,晒衣、储水、造曲酱;七月七,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女子设酒果拜织女以乞巧;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祖;八月十五,中秋节,设瓜果、香饼以玩月;九月九,重阳节,酿菊酒、蒸花糕、赋诗高歌;十月一,拜祭祖茔;十一月冬至日,祀祖先;十二月八日,食腊八粥;除夕,更桃符,贴门神、春联,陈祀仪,多婚嫁。综上所列,除了共同的几大节日外,农村每月最少都有一次特殊的风俗,而且到几月就在几日来举办,如: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不过,晋中平川与东山有差异,县与县之间,甚至一县之内村与村也有不同,百花齐放、生动鲜活。
文人与文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心与承载
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典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浩如烟海,但文脉一以贯之。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一书开篇指出:本书所说的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之所以提出文脉,是“为漫长而又庞大的中国文化寻得经脉”“为群山辨认主峰,为众水追溯源流”。按照这一标准,属于今天晋中区域或祖籍在此的有“主峰”也有“群山”。
孙绰与王维。东晋平遥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工丽细致,词旨清新,在晋赋中一枝独秀,为成语“掷地有声”典故。其实在他的著述中,影响最大的是《喻道论》,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观点,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表达了儒佛一致论。孙绰政文兼具,也信奉佛教,依附玄学来推行自己的宗教。另一个“主峰”人物就是祁县籍的王维。王维一生既仕又隐,时进时退,最后皈依佛门。王维诗画双绝,清新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李白杜甫齐名,称“诗佛”。他的诗对后世影响极大,《红楼梦》“香菱学诗”,林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林黛玉首推《王摩诘全集》(王维字摩诘),其次才是杜甫李白,在她看来,要做诗人,熟读王维的五言诗一百首是基本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