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何以晋中》之先贤俊杰(下)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1-03 08:59:05

赵世芳

文彦博画像

宋辽金元时期:

文能定国

武能安邦

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文彦博(1006-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 ,汾州(时介休属汾州)介休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官殿中侍御史,后又改河东转运使,知秦州、益州,入朝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年),因平叛有功升任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之后,被罢相、知州军;再次拜相、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宋哲宗即位,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元祐五年(1090年),以守太师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终年九十一岁。宋徽宗时,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三次改姓。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之讳,改姓文。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国时,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文。

“灌水浮球”。北宋《邵氏闻见录》邵伯温记载:“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与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同为中国四大儿童益智故事,很早就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中国邮政曾于2010年6月1日发行了《文彦博灌水浮球》特种邮票。

进士“宰执榜”。在古代1300年的科举史上,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的科举考试是典型的“宰执榜”:文彦博、包拯、王尧臣、韩琦、赵概、吴育、吴奎等,都是日后的宰执。在宋代,宰执为宰相与执政总名。两宋以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30年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此时宋仁宗已主政35年)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是一个典型的“龙虎榜”:“唐宋八大家”宋代6位,这一次出了苏轼、苏辙、曾巩3位;思想家程颢、张载;新党干将吕惠卿、章惇、曾布;名将王韶。

与包拯为儿女亲家。文彦博之父与包拯之父早年同朝为官,相交甚厚,文彦博与包拯一起长大,同窗同谊同进士,文彦博与包拯成为儿女亲家时,包拯刚刚卸任监察御史,而文彦博从1047年出任枢密副使,仅用了20年便成为北宋宰执班子中的一员。

名动四夷。元祐年间,辽朝派使者耶律永昌、刘霄来访,苏轼接待。殿门外使者望见文彦博,退立改容问苏轼文彦博的年寿和身体,苏轼赞之:“其综理庶务,虽精炼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西羌首领有名马,愿意把名马赠送给文彦博,哲宗特诏允许。

榆次“思凤亭”。旧《榆次县志》载:“天圣年(1030年),以殿中丞署县事,作思凤亭,赋诗以记其事,至今传焉。”宋仁宗天圣八年,只有24岁的文彦博,以殿中丞(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身份署理榆次县,景仰前贤荀藐,感于“凤集其境”之事,遂建有“思凤亭”,并赋诗记“凤集”之盛事:“荀(荀藐)令弹琴地,吁嗟集凤兮;想同桑雉扰,应并棘鸾栖;承乏今无敢,思贤古若稽。我来求旧址,即署改亲题;不独怀希骥,聊将警割鸡;一窥循吏表,芳躅愧攀跻。”可见文彦博以荀藐为楷模的真心实意和做一番大事的雄心壮志。

洛阳耆英会。文彦博退居洛阳后,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旧事,会集洛阳卿大夫中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洛阳耆英会”,置酒赋诗相互取乐,文彦博等人须发眉毛雪白,仪表端庄,每次雅集,洛阳百姓都随从观看。

笃信佛法。文彦博晚年信佛,他曾经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传说在开封,与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法会,盛况空前。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元老重臣,功勋卓著,有贤相之誉,史称:“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在北宋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彦博爱写诗、词,今有《文潞公集》40卷传世。工书法、善墨翰,宋黄庭坚《山谷集》:“潞公书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札卷》、《内翰帖》。

祁县王氏。宋代仍是祁县王家依靠科举高歌猛进的年代,旧《祁县志》记有王溥,“汉(北汉)时举进士第一”“宋初,位司空;太宗时,封祁国公;卒,谥(谥号)‘文献’”。王溥历任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赵匡胤说,王溥十年做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去世后,谥“文献”,朝廷停朝两天。王溥学识渊博,是五代至宋著名史学家,主持修成《唐会要》100卷,编成《五代会要》100卷。王溥长子王贻孙,官至右司郎中;次子王贻永,庆历五年拜为宰相。有宋一朝,王家又有13人封爵拜相,金元时期仍有2人,如王郁,王珪十五世孙,学者、文学家。

名医高若讷。高若讷(997-1055年),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山西榆次)人,北宋时期大臣。他官至工部侍郎、参知政事,进为枢密使;好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莫不通晓;颇懂历学,兼通医学,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及《外台秘要》久未传,悉考校讹谬行于世,世人始知有这些书,有文集二十卷。去世后,赠右仆射,谥“文庄”。

宋辽金元时期,战火不断,朝代更迭。昔阳杨云翼、平遥侯仁宝、侯延广、梁瑛、梁天翔、杜思敬,榆次闫守恭、薛傲、赵益,灵石李武功、李实,和顺薛超等等,各为其主,出生入死,战功卓著。

明清时期:

一门人杰

群星璀璨

明清时期,晋中商人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豪商大贾甲天下,风流人物彪炳史册。除此之外,各县人才辈出,百业翘楚;家族绵延,政文俊秀。

河东三凤。太原王琼(字德华,号晋溪)、昔阳乔宇(字希大,号白岩)、和顺王云凤(字应韶,号虎谷)皆为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俊杰、名臣。三人既为河东(山西)同乡,又为同榜(明成化二十年)进士,青年时同在六部任职,以德行、文章、能力名闻朝野,中年后更有功勋载入国史,时人誉为“河东三凤”。

王琼(1459-1532年),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位及三公,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乔宇(1464-1531年),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历户部左侍郎、右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为南京兵部尚书时,朱宸濠率军10万出鄱阳,攻打安庆,兵指南京。乔宇指挥若定,稳住了东南半壁局势和人心,有力支援策应了王阳明的平叛行动。明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因直谏君过,被迫去职回籍。去世后,谥“庄简”。

王云凤(1465-1518年),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先授礼部主事,转员外郎、郎中,弘治十年(1497年)被李广、刘瑾诬陷下狱,次年三月被谪河南陕州,弘治十二年任陕西按察司佥事,奉敕提督陕西学校,后为山东按察使,正德四年(1509年)为国子监祭酒,终至宣府巡抚。王云凤学贯古今、道齐圣贤。吕楠《虎谷王公行实录》记载,先生“少年趋向之正,即异流俗。长益刻苦自厉,颖悟出群。六经百家言,一诵辄不忘,文章顷刻立就。二十登进士。先生负经济之学,以尧舜君民为心。天资豪迈,状貌魁异;智识卓越,器度宏远。有父在,一衣不私制,一钱不私蓄”“所著书有《小学章句》《博趣斋稿》《读四书札记》若干卷,有《虎谷集》行世。”王云凤为学守敬义,事君秉忠诚,功业树中外,声名满朝野。

世出名门。王琼,伯父王永寿,明英宗天顺年间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父亲王永亨,明宪宗成化年间任隆庆州知州。乔宇,祖父乔毅,官至工部左侍郎;父乔凤,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王云凤,父亲王佐,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帝评价:“海深山高,月白风清,秋水寒潭,快刀利剑”。王佐从不给宦官刘瑾行贿,刘瑾说:“世言山西人吝啬,果然”。王佐逝后,明正德帝“敕修王尚书坟”。

互为知己。王云凤被贬陕州,王琼、乔宇诗酒送行。在外放奔波中,王云凤写诗文向二人诉衷肠、表怀念。王云凤落难后,王琼、乔宇数次鼎力相助,为他洗刷冤情。王云凤去世后,乔宇含泪写下了神道碑记。在此之前,乔宇只要返乡,必到和顺探望,留下了大量诗篇。

与王阳明。王阳明乃一代心学宗师,与孔孟朱并称为儒家四圣。王阳明视乔宇为同袍,敬王云凤为儒宗。正德五年,王阳明为庐陵知县,去京城述职路经南京,专程拜访王云凤。王云凤是理学大家,王阳明是心学宗师,道不同者不为谋。从王阳明留下的两封信看,两人谈得很不投机,王云凤自比“国医圣手”,贬王阳明为“乡医村汉”。

榆次二“鈇”。周鈇(1499-1548年),太原府榆次县张庆村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擢监察御史,历按陕西、山东,迁文选主事。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陕西,主持修复年久淤塞、民失其利的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民田受溉者数万顷”。期间,整肃边防军纪。嘉靖二十年(1541年)养病故里,闻鞑靼部俺答带兵南下抢掠至榆次,抱病佩剑,登临城头指挥守御,榆次城免遭浩劫。后得罪严嵩,先被降职,后削职为民。时四十余岁,知奸臣当道,誓不再为官,不久病死乡里。殡葬之日,“乡开吊者,填塞几于罢市”。山西巡抚苏舜泽、按察使黄翠岩分别赠以“笃确之心,取信广众;粹美之竹,不愧衾影”和“德立不朽,风树无穷;既彰三晋之英,亦系百代之仰”的挽词赞誉。二十年后,尚书杨博等人联名上疏,极言其生前“孤忠苦节”,清正廉洁,遂得平反,恢复官衔,并赠光禄寺少卿。著作有《钝轩文集》。

褚鈇(1533-1600年),榆次东白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少保。褚鈇为官执法严明、不畏权贵,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36年。他支持张居正改革,治理黄河、注重边防、抵御外侮,支持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巩固东南海防。65岁告老还乡,1559年,榆次、太谷暴雨成灾,倾家仓之粮,救数百乡民。著有《从政录》《从政续录》等,总纂《榆次县志》(万历版)。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罗贯中(约1330-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祖籍,一说太原清徐人,一说祁县河湾村人。代表作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据祁县河湾村发现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修撰的《罗氏家谱》记载,罗贯中为河湾罗氏第十三代人,即罗本。当朝新科举人罗应宿在《罗氏家谱》序言中提到:“本朝初,吾祖讳本,字贯中,流他乡,有巨著”。

戴廷栻与傅山。戴廷栻(1618-1691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收藏家、反清领袖。祖籍代县,明初迁居祁县戴家堡村。戴廷栻曾祖戴宾,为明朝直隶大名府通判;祖父戴光启为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父亲戴运昌为河南尉氏知县、户部员外郎。明亡,受其父影响,戴廷栻与太原名士傅山结为莫逆之交。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太原人。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有“医圣”之名。《清史稿》有传。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戴廷栻在祁县城内建有规模宏大的丹枫阁,作为明朝遗民秘密活动地点,交结顾炎武、傅山等从事反清复明之业,丹枫阁一时名动天下。戴廷栻著《丹枫阁记》,委婉表达了怀念明朝立志反清的志向。傅山为丹枫阁题写匾额,为《丹枫阁记》加跋,并书写《丹枫阁记》,其书法被誉为“兰亭序第二”。康熙十八年(1679年),戴廷栻屡辞不准后,被迫赴京应试,后出任山西闻喜县训导、曲沃县教谕。戴廷栻一生嗜好收藏书画彝鼎,丹枫阁藏书、藏版、藏字画彝鼎文物极其丰富,藏书在万卷以上。他还刊刻过数十种古籍,辑刻过数百种图书,主要有《唐诗评点》《诸子注解》《李诗评点》《元释两藏精义续编》《杜遇》《诸传奇集》等。大部分图书现藏于祁县图书馆。

寿阳祁氏父子。寿阳兼具晋中平川晋商文化和东山地下矿藏“两翼”之资源,紧邻省城太原与地级市晋中“龙凤”双城之便利。在清光绪石太铁路开通(1907年)前,是以宗艾镇为中心向北经定襄塞外的一条重要商道。历史上名贤辈出,尤以清朝祁韵士、祁寯藻父子出类拔萃。据祁韵士《世谱引》载:“余族祁氏,为晋著姓,其占籍(入籍定居)寿阳也。自始祖河东公始,十五传至余,世居平舒村。”我们常常以祁寯藻为祁氏家族的主要标识,因其世称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师”和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文臣”,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南书房行走、太子太保。但《清史稿》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可敬的祁寯藻之父祁韵士,祁韵士官至户部郎中,仅就其在人生最低谷、距京最远处、受冤遭击时,仍然能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清慎介直、不避艰苦,乐观通达、发奋著述、乐于育人,在边疆史地学上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我国西北史地学的奠基人,在为官做人、为师为文上的德才声名也与其子不分上下。这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父以子贵”,也是祁寯藻兄弟因其父祁韵士而“子以父荣”。

祁韵士的全能人生。祁韵士(1751-1815年),于1751年8月14日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学署,其父祁文汪时任该县教谕(元、明、清时县学教官)。睁开眼就有书有学有教官,从这样一条“起跑线”出发,祁韵士5岁识字,6岁入家塾,学习用功,成绩优异,28岁成进士,被引荐为翰林院庶吉士(明清两朝储养优秀人才的职位、天子近臣)。更厉害时两年学习满文,期满后授编修(皇帝文学侍从官,负责起草诰敕、纂修史书、侍讲经筵),充武英殿纂修《四库全书》分校官,32岁任国史馆纂修官,奉旨创立《蒙古王公表传》,八年而书成。40岁补授左春坊右中允(负责东宫事务),41岁被和珅改补户部主事,仍兼国史馆总纂。42岁,扈从乾隆巡行五台山,往返38天。随纪昀再校《四库全书》。51岁,扈从嘉庆拜谒东陵,往返18天,同年,被派往宝泉局(钱币铸造局)任监督差,仍兼户部原差事。1805年,祁韵士55岁,当年二月,有人向嘉庆申诉宝泉局亏空案,嘉庆下旨,将祁韵士(被连累)等发往新疆伊犁当差。从此,户部少了一名官员,但西行路上多了一名史地学家、诗人和“校长”。祁韵士58岁期满回籍,60岁到南京为松筠“襄理部务”(时松筠为两江总督)。61岁,应陕甘总督那彦成所邀至府衙授读,十月携祁寯藻到兰州。62岁,兼任兰山书院山长。63岁,150名学生感念其教泽,制“西河楷模”匾,悬挂讲台。64岁,随那彦成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一年后,在任上去世,享年65岁。

在朝期间,祁韵士展示了非凡的史地学才能。他完成的长达120卷的《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是有清一代对西北边疆史地进行系统研究的发轫之作,被公认为“十九世纪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后史地学家张穆将祁韵士留下的底稿整理出版,名《皇朝藩部要略》,成为有关新疆和西藏等地具有开拓性的重要史学著作,并成为《清史稿》史料参照引用的重要来源。

在流放伊犁的艰难困苦万里行程中,祁韵士完成了日记体《万里行程记》以及《濛池行稿》《西陲百咏》《西陲竹枝词》等诗词著作。

在伊犁的三年,祁韵士协助伊犁将军松筠完成了《伊犁总统事略》十二卷编纂工作,还著有《西陲要略》《西域释地》。其他还有《己庚编》《书史辑要》《珥笔集》《袖爽轩文集》《覆瓿诗集》《筠渌山房试贴》《访山随笔》《杂录》等。

一门父子两世清华。64岁的祁韵士在其编订的《鹤皋年谱》上写下了人生最后一段“年度总结”:“两世清华,贺者多谓余有积德。自揣耿介愚直,毫无可称,惟顶戴天恩祖佑,勗(勉励)子敦品励志耳。”这一年4月,儿子祁寯藻(1793-1866年)会试得中第97名,复试一等第18名,殿试二甲第3名,赐进士出身,朝考第11名,引见改翰林院庶吉士。来祝贺的人都说祁韵士“积德”,才有“好子”,而他认为自己“耿介愚直”,毫无可赞之处,只不过是赖天恩祖上保佑,儿子人品忠厚,励志上进罢了。祁寯藻之弟祁宿藻道光五年(1825年)中举,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1853年官至江宁(南京)布政使,守南京城身亡,追谥“文节”。

书香门第耕读传家。祁韵士64岁春天来保定,听说祁寯藻被赐进士、入词馆(翰林院),很高兴,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余族自十世后肇启书香,及余身罔敢失坠,汝祖尝言,‘吾子孙若皆力学敦品,书种子不继绝,足矣’。今汝幸获寸进,尝思继祖父之业。勉三哉,毋堕乃志。”祖祖辈辈,书香门第,教子孙好学上进、砥砺人品。“立身行己之大,服官勤改之要”“力学敦品”,这是祁氏家训的灵魂,也是父子“两世清华”的根本所在。祁寯藻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母亲病逝,回乡丁忧仍然不忘农业生产,写下了农学专著《马首农言》。把根深深扎在寿阳故土,是其父子进可立功业、退可安心灵的秘诀。

读志十年,历览先贤,他们成功的“最大公约数”起码有四条: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古人皓首穷经、筚路蓝缕、千挑万选、字斟句酌、代代相承苦修县志,到底在“志”什么。从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典礼志到官政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纪志(古县志基本体例),反映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经》)的宇宙观,而人亦大,则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所以志天志地,重点是志天地化育之“人”。在“人物志”中,历览前贤言与行、德与功,其内在支撑根本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累,如“天下为公”(《礼记·礼运)“民为邦本”(《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本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横渠四句”)的人生理想和“立德、立功、立言”(《左传》)的价值观等等。

二是以家族熏陶教育为主的“生态”滋润。从秦到清,山西或以政、文,或以史、地,或以德、孝,或以忠、义,或以百业翘楚彪炳史册的,在史界公认的太原王氏、祁县王氏、祁县温氏、阳曲郭氏、平遥孙氏、河东卫氏、闻喜裴氏、襄汾贾氏、寿阳祁氏等“大家族”中,晋中有三县四家,他们的家族无不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他们的功业无不是守正创新的生命实践。

三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功不可没。各县文庙必设,学宫、书院,官学、私学发展,教育事业成龙配套,一批批政治人才和专门人才脱颖而出。

四是晋中独特的地理区位、历史演进和人文内涵使然。表里山河的自给自足、“胡焕庸线”斜切而过因东西差异而致交流交融、三晋居中的南北交通便利、少数民族与汉族数次南渡北归、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撞击新生……

先贤俊杰都来自于人民群众,他们共同把家国情怀与人生际遇融合在了一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修齐治平、建功立业;赓续着文脉,延续着命脉;温润了晋中这块土地,厚重了晋中这个名字,塑造了晋中地域文化的深流,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江河,激励着后来人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忘所来,知往所归,砥砺前行,再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