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转型在前列

家国情怀的亘古颂歌

—— 寒食清明习俗多元发展源远流长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1-02 11:10:00

图①寒食习俗展品展示。记者 张浩亮 摄

图②游客在寒食清明博物馆参观。记者 张浩亮 摄

冬日的绵山,平和安详,静谧旷远。

绵山,亦名介山,是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携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介子推与母亲抱树而死。故介休因“介子推休眠于此”而得名。2008年,介休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

2011年5月,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数千年来,人们延续着历史习俗,弘扬孝道亲情、歌颂家国情怀,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增益家庭成员乃至民族同胞的凝聚力、认同感。

古节传世

承载两千年的文明

“据史籍记载,晋文公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奉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深表愧疚,改绵山为介山,修祠立庙,下令在介子推死难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2023年12月8日,在导游续晓婷的带领下,记者沿着蜿蜒曲折的旅游公路盘旋而上,探索寒食节的历史文化。

穿过山门进入景区,一尊高大的古铜色人物塑像率先映入眼帘,这便是晋国大夫介子推像。许多游客带着对介子推的崇敬之情,走进绵山,拜谒这位以村(旌介)、山、市、节、俗“五个铭记”的千古先贤。他用血与火的历史锻造的精神与风骨,在寒食清明激荡起亘古绵远的家国情怀。

在绵山,寒食清明节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确切的,这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是非常少有的。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道不尽的寒食清明,忘不了的介子推,这是一场历经2600多年的接力赛。寒食习俗,始见于两汉学者桓谭《新论》。后东汉蔡邕《琴操》《后汉书·周举传》载,两汉时寒食习俗已由并州扩展到太原全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俗由太原郡扩展到三晋全境、北方大地,遂成全国习俗。

隋唐五代是寒食清明史上的重要时期,《唐会要·春八十二·休假》载:“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 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这便是最早的“七天小长假”,唐代寒食清明节俗增加插柳、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赐火、赐宴、咏诗、品茶等活动,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更加丰富。宋元时期,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会了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等习俗内容。清代寒食节完全被清明节替代,但禁烟习俗已淡化,娱乐活动逐步减少。现今,随着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寒食节随之也延续至今。

“寒食节蕴含了介子推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唯诚唯信的人生准则,这是古代社会伦理,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续晓婷告诉记者,“每次对游客的讲述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希望游客在与美景相约的同时能重温历史、传承文化。”

寒食清明

古人踏青的“旅游节”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寒食节,节如其名,是禁烟火、吃冷食的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基本主题是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由于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连,同时,都有怀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因而许多习俗便渐渐相融在一起。后来,在人们的祭奠朝拜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赏花、秋千、蹴鞠、品茶、斗鸡等风俗,丰富了节日内容。

“寒食清明融会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彰显‘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它也可以称作是古人的‘旅游节’。”在寒食清明博物馆,记者见到了寒食清明讲述人杜国华。多年来,他见证了绵山的发展,讲述着寒食清明的由来、习俗及演变过程,他说:“古人踏青的时间往往选在清明节,因为清明前后的雨水充足,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但后来清明节承担了寒食节的习俗,开始从喜庆的节日转变成庄严肃穆的节日。他们原本是两个习俗不同的节日,人们在寒食节悼念先贤,在清明节祈福护生;在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祭墓,在清明节取新火、踏青、出游。但他们又有着先后及互补的联系,于是后来二者逐渐合而为一了。”

记者跟随杜国华穿越博物馆的时空隧道,领略了历朝历代祭奠介公过寒食清明节的场景及各种活动的壮观场面,感受到了风土人情的新奇和祭奠盛况的震撼。这些民俗活动以民歌、舞蹈、娱乐、手工艺术、仪式表演、诗文创作等形式呈现,是中华文化的全景展示和独特表演,成为民族文化的荟萃,也是民族灵魂的外在体现。

在寒食文艺展区,历代文人用诗歌、戏曲、小说、文献、书法、绘画、金石碑刻、民间工艺品等多种形式,记载了寒食习俗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唐代元稹《寒食日》有句“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宋代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中亦云:“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间,至暮而归。”这些诗句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寒食清明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些以寒食清明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不仅触摸着寒食生活的欢快气息,篆刻着先民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诠释出寒食习俗的多重内涵,也流露着文人们的千古感慨,见证了历代寒食节的地域风情和节日习俗。人们就这样于哀思、欢笑之间喟叹着世事变迁,于出门、回归之间感受着生命的盎然。

民俗之韵

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抱腹岩、铁索岭、圣乳泉……一处处美景伴随着一个个典故,引人入胜,令人目不暇接。随着历史的变迁,绵山已成为人们访古寻幽、品味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绵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无水不秀、无涧不幽、无景不典。春天我还会回到这里,纪念介公、体验民俗,探索和挖掘寒食清明文化的深厚底蕴。”来自四川广安的游客邵祎说。

寒食清明,传承千年。以节日为媒,以民俗为介,人们在此时踏青赏花、扫墓祭祖,感怀先人之恩,亦思国家之强盛,崇尚正义、奉行正道,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两千年来,寒食清明习俗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忠孝慈悌文化,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将中华传统文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介休之习俗,渐成全国之风尚,影响深远。

近年来,绵山风景区在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注重全民健康养生旅游,恢复了寒食清明中的各种民俗活动,如荡秋千、踢毽子、武术和拔河等传统健身体育项目,抢救了蹴鞠等濒临失传的健身项目,把绵山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融入旅游资源,扩大了绵山寒食清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为弘扬寒食清明文化,介休市文旅局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弘扬国家级非遗项目“介休寒食清明文化”。截至2023年,绵山已先后举办了十六届寒食清明文化旅游节,并圆满承办了“唱游三晋”山西省原创音乐推广启动活动。此外,还完成了陕西西安、四川成都、湖南长沙“介休旅游号”高铁冠名活动,推动绵山景区在晋中学院“青春与介休相约”介休文旅走进高校启动仪式上作专场推介,并在绵山景区拍摄了“文旅局长申请出战”“食在介休、住在介休、玩在介休”等宣传片。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景区复苏回暖,也使寒食清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介休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林伟表示,下一步,将用好绵山寒食清明文化节这一载体,宣传介休、推介介休,为广大游客呈现更多元素、更高品质的旅游服务,让“寒食清明之源”这一名片更加闪亮。

寒食清明,介休之根,中华之魂。让浩然正气长存,让民族脊梁坚挺,让我们怀揣希望笃定前行。

记者 张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