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晚报时间:2023-10-12 11:31:09
湿地综合生态体系和自然状态得到恢复;汾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水质标准;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持续改善,黑鹳数量翻了一番……秋日,漫步汾河川,汾水荡漾,绿树成荫,景色美不胜收。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全力推进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22年,我省确定20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示范工程案例,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汾河川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位列其中。
如今,汾河川湿地公园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心,辐射带动全域绿色经济建设和生态旅游,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目标,“一泓清水入黄河”变为现实,汾河美景已成为静乐响亮的名片之一。
近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汾河川湿地公园,对此进行了走访。 汾河川美景。
系统修复治理 一泓清水入黄河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静乐县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是汾河自源头出发以后流经的第二个县域,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之美称。
2018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全力推进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作为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之一,汾河川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规划面积8910亩,其中湿地占6000亩。建设范围以汾河主干道为主,北起汾河二桥,南至丰润镇庆鲁沟口,全长20公里。
项目以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护汾河水质、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目标,以兼顾景观、优化县域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旅游发展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开展了建设。
静乐县林业局徐文玉介绍,项目依据汾河河流及其两岸的河漫滩地、盐碱滩地、沼泽地等现状,兼顾植物梯度生长要求、水生动物和鸟类繁殖栖息特点,先后恢复了湿地综合生态体系和自然状态,有效恢复了植物多样性,改善了水生类、鸟类的繁殖地和栖息地,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水质,在调节区域小气候、保障农业渔业生产以及蓄洪、防汛调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静乐县把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放在首位,统筹谋划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汾河川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成至今,汾河长年平均流量稳定在16.2-18.2立方米/秒,汾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水质标准,个别月份汾河断面出水口水质多次达到I类水质标准,“一泓清水入黄河”已变为现实。
湿地生态恢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站在汾河川观鸟台上放眼望去,蜿蜒曲折的汾河水碧波荡漾,川上鸟鸣鹳飞,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
“随着汾河川湿地公园面积不断扩大,汾河沿岸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质变好了,鸟也多了,偶尔还会看到狍子从眼前窜过,冬天还有天鹅来过冬呢……”土生土长的湿地管护员李师傅这样说。多年来,他亲眼目睹了汾河川湿地公园的变迁。
汾河川湿地公园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湿地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持续改善。据调查统计,目前汾河川湿地公园区域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31种,隶属于61科156属,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生植物主要有水葱、香蒲、小香蒲、泽泻等,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野生脊椎动物26目58科160种,鸟类16目41科114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褐马鸡3种。其中,野生植物增加了4属15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6科51种,其中鸟类就有39种。种类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仅黑鹳数量就翻了一番,鸭类数量是试点建设前的3.5倍。
“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扬花……”一曲《汾河流水哗啦啦》,描绘了如今的汾河川湿地公园。这里不仅以亲水木栈道的方式建设了湿地探索长廊,还建设了鸟类监测塔、亲鸟区及湿地植物科普区。廊道及其他设施依水而建,蜿蜒曲折,空气清新。人们行走在斑驳树影之中,近距离感受汾河之水的秀美,了解湿地内涵,激发民众了解湿地、亲近湿地的欲望,使整片区域成为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生态游乐场所。
“湿地既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又能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近年来,静乐在汾河两岸营造生态林2万余亩、生态型驳岸护坡林480亩、退耕还湿500亩,形成了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水源涵养林。”徐文玉说,通过与沿线3个乡镇18个行政村签订生态保护共管协议等措施,汾河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在补给水量、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及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近万村民在旅游扶贫中受益
环境在变,汾河两岸百姓的生活也在变。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形成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心,辐射带动全域旅游的汾河旅游板块,让静乐全域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静乐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是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县聚焦汾河静乐段42公里以及7条支流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完成汾河上游两岸荒山造林绿化30万亩和汾河县城综合治理、碾河水景公园改造,累计新增造林面积62.15万亩、封山育林8.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0万亩,开展全民义务植树100余万株,建设园林村28个,完成通道绿化228公里。
“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内发展生态游、庭院经济、农家乐、垂钓、采摘园等,推动了旅游扶贫,培育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全流域3个乡镇18个村的脱贫增收,增加就业岗位数十个,仅项目区沿线乡村就业妇女人数就达到32人,受益人口近万人。”徐文玉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通过项目建设,真正把生态脆弱区转变成生态旅游区、生态休闲区、生态康养区,实现了生态建设、湿地保护、旅游扶贫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去年,静乐全县完成营造林面积6.5万亩以上,覆盖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89家,带动农户1780户,其中脱贫户1425户,增收1638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8.3亿元,实施逾百亿元的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其中,总投资81.8亿元,完成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等各类治理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有效保障了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