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晋中抗战兵工纪略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9-22 09:09:47

丁美科

1938年2月,129师先遣支队手榴弹厂在辽县下庄村组建,有职工4人,主要生产手榴弹和地雷。

1938年初,八路军第129师在今昔阳县孔氏乡三教河村建立兵工厂,手工制作步枪和被服,日产步枪1支。同年2月28日,昔阳县政府在今赵壁乡水峪村水磨沟开办冶铁厂,打造红缨枪、大刀,修配曲把枪和步枪。同年5月,昔(阳)西县政府在今西寨乡东五川开办小型兵工厂,为地方武装制作大刀、红缨枪,修造曲把枪。

1938年4月,晋东南抗日军民英勇奋战23天,粉碎了3万日军的“九路围攻”,收复了武乡、安泽、沁源、壶关、屯留、长子、高平、榆社、辽县、和顺、晋城、阳城、沁水、黎城、潞城、襄垣、长治及河北省涉县等18座县城。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在辽县成立了晋冀豫军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为建立稳固的兵工生产基地创造了条件。同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对分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随军修械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生产”的方针,并派出总部第四科(军实科)副科长徐长勋筹建制造步枪的兵工厂。9月,决定将技术工人较多、设备条件较好的第115师344旅修械所、第129师补充团修械所、豫晋游击支队修械所,以及第115师供给部修械所的部分人员,集中到今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组建八路军总部修械所,代号“八路军流动工作团”,徐长勋任所长,老红军张广才为政治委员。

韩庄村地处榆社县东境,与辽县为邻,位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八路军总部修械所选址于村前的一座荒芜庙宇,有庙堂6间,约300余平方米。

1938年9月,最早进抵韩庄村的是八路军第115师344旅修械所的百余名职工,其人员主体是344旅北上五台、定襄、崞县(今原平县)时,招募的原太原兵工厂的返乡技术工人。之前的1938年7月,该部借用石圪节煤矿1部车床,于屯留县余吾镇试制成功2支步枪,受到总部嘉奖。

随后进驻韩庄村的是第129师补充团(又称“华山游击支队”)修械所、豫晋游击支队(又称“唐天际支队”)修械所等部。第129师补充团修械所的职工多是晋城籍原国民党孙殿英部修械所的工人,他们在孙殿英部撤离晋东南时不愿离乡,副所长李作锦带领30余人及部分设备投向八路军,于陵川县附城镇组建第129师补充团修械所,转战晋城、高平、辽县一带随军修械。该部曾在晋城制针厂、晋城打蛋厂征集到几台机床,是技术条件较好的修械所。豫晋游击支队修械所,1938年8月于阳城县黑龙庙组建,职工为河南省孟津县一带的民间手工制枪工匠。该部曾手工制作10支步枪、2支冲锋枪。

八路军总部高度重视兵工生产,朱德、彭德怀等多次到韩庄村指导视察,亲自组织充实技术力量、配备机械设备、调运原材料燃料。到1938年底,八路军总部修械所职工增至380人,内设工务、总务、器材3个业务股,以及机工、钳工一、钳工二、木工、锻工等5个生产单位。职工生活实行供给制,并配发少量技术津贴,每月徒工1至9元,工匠最高9元。同年底,总部修械所拥有刨床、钻床等金属切割机床7台、12马力蒸汽机和三节卧式锅炉各1台,各种小型机器设备10余台,初步具备小批量制造步枪的能力。

1939年初,总部修械所正式开始试制七九步枪。所里组成手工制法与机器制法两个试制小组,开展试制竞赛。手工制组在院子的树桩上固定一台自制的土虎钳作为主要设备,配以舞钻、榔头、錾子、锉刀等手工工具,较快完成了七九步枪试制,并开始昼夜生产配发部队。但这种步枪规格不一,零部件不能通用,且连发四五十发即膛管发红,射击精度降低,后逐渐被机器制枪替代。至1939年4月,总部修械所职工增至403人,在完成正常修械任务外,月产步枪数十支。

1939年7月,日军侵入韩庄村,总部修械所奉命迁至黎城县水窑山黄崖洞。后经半年发展,黄崖洞兵工厂拥有职工700余人、机器设备40余部、工厂建筑6000余平方米,日产步枪430支,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兵工建设的一面旗帜。韩庄村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是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