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9-15 10:11:40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武建林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系统谋划了全市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方向,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五大作用、六大工程“156”战略举措,其中五大作用中的“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求和六大工程中的“产业振兴”工程,分别对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特”“优”农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等作出安排部署,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坚决贯彻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工作在全市“加快转型发展”中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按照“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大任务,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六大行动”的“1236”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供给保障能力强、科技装备能力强、“特”“优”发展能力强、品牌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强的农业强市。
“1”就是围绕一个目标。即,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特”“优”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立足“服务太原就是发展晋中”的工作理念,发挥晋中紧邻太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地肥水美五谷香”的资源优势,在当前每年约50万吨肉蛋奶、150万吨蔬菜、30万吨水果供应太原等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果品加工等20个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未来3至5年努力形成太原市区和山西中部城市群1小时蔬菜供应圈、2小时鲜活农产品保障圈、3小时其他农产品供应圈。
“2”就是落实两大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今年全市一产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产固投增速分别达到6%、6.5%、7%以上,“十四五”期间,力争三项指标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项任务,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立足太谷区、寿阳县两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政策先行优势,努力建成我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和农业改革“试验田”。
“3”就是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特”“优”农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题,做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的主体矩阵,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今年达到410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努力实现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0个,到2035年打造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二是突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市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今年组织创建30个以上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开展创建工作的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基本覆盖所有县(区、市)。三是突出农村综合改革。以太谷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平遥县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等国字号改革试点为示范,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巩固用好承包地确权成果,稳妥推进祁县、介休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质)押贷款试点,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6”就是实施六大行动。一是实施稳粮保供安全行动。建强“地垄子”,在东山县实施跨县域低山丘陵宜机化改造,将碎片化的耕地化零为整;在寿阳县和平川县(区、市)建设以节水农业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园区,2023年全市再建高标准农田8.76万亩。守好“粮袋子”,不折不扣落实粮食生产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确保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0.9亿斤以上。做优“菜篮子”,今年新建、改造设施农业1万亩,出栏生猪190万头,新发展和改造老旧低效果园3万亩,确保蔬菜、肉蛋奶、水果总产量分别稳定在200万吨、75万吨、65万吨以上。二是实施扩中提低增收行动。太谷、榆次、祁县、灵石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稳固提升,实现增速与全市平均增速同步;介休、平遥、寿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稳中提速,实现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和顺、昔阳、左权、榆社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增量提速,实现增速高于全省脱贫县增速,确保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三是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行动。加强种业技术推广,在榆次、太谷、平遥、寿阳建设优质玉米制种基地12000亩;在太谷、左权、寿阳建设马铃薯原种基地60亩、原种1100亩,提升马铃薯产业精加工水平。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由单一环节向多环节全程托管拓展,由平川连片耕地向低山丘陵耕地拓展。四是实施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五大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计划,其中今年再改造1.9万座农村户厕,推动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9%以上,力争到“十四五”末普及率达到85%。五是实施品牌建设提升行动。今年将按照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三步走”战略合作意向,完成第一步“‘特’‘优’农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第二步,在北京新发地召开一次晋中市“特”“优”农产品推介会,为企业搭台、为晋中“特”“优”产品进行一次集体宣传展示。第三步,将与北京新发地合作建设农产品物流中转市场。六是实施有机旱作提质行动。在榆次建设1个国家级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同步在太谷、介休、榆次建设3个省级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按照有机旱作农业“1+10”的发展思路,以农高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每县建设一个有机旱作丰产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