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晋中战役铸辉煌 全境人民得解放

—— 纪念晋中战役胜利暨晋中解放75周年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7-20 08:55:44

晋中市史志研究室

2023年7月21日,是晋中战役胜利和晋中解放75周年纪念日。75年间,晋中战役的历史功绩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闪耀夺目、熠熠生辉。晋中战役的胜利是晋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称为“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的战役。在晋中战役中,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率领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和地方部队共6万余人,用40天时间,同阎锡山的13万部队展开激战,在晋中平川纵横驰骋数百里,歼敌精锐10万余人,解放了灵石、平遥、介休、祁县、太谷、榆次、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晋源、徐沟、忻县14座县城,彻底摧毁了阎锡山在晋中长达37年的反动统治,解放了晋中全域,晋中人民获得新生,晋中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从此,勤劳而勇敢的晋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晋中战役精神的鼓舞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昂首阔步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军队发起强势进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人民军队的不断打击下摇摇欲坠。在华北战场,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只有几块残留的敌占区。刘邓大军南征后,留在山西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连续攻克运城、临汾。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除了孤悬于晋北的大同外,只剩下以太原为中心、仅有14座县城的晋中,它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完全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为了消灭阎锡山的有生力量,使山西早日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第一兵团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指挥下,拉开了晋中战役的序幕。

1948年5月,临汾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迅速北上,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陷入重重包围的晋中盆地。阎锡山惊恐万状,决定保卫晋中、固守太原。阎军制定了“固守点线、以攻为守”的作战方针,即以一部兵力固守晋中各县城乡据点,控制晋中平川通往山区的隘口要地,其主力则机动于铁路、公路沿线。具体部署是以大部主力守晋中各县,另以第三十四军、四十三军、六十一军各一部和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共13个团组成“闪击兵团”,由第三十四军军长高倬之任司令,实行机动作战。以第六十一军军长赵恭坐镇文水,第四十三军军长刘效增坐镇汾阳,第十九军军长温怀光坐镇平遥,第三十四军军长高倬之坐镇介休。阎军共调集了3个兵团、3个总队、22个保安团、21个保警大队,共计13万兵力,驻守在同蒲铁路北起忻县、南至灵石的各个战略重点上,阎锡山投入晋中平原的兵力,占到其总兵力的五分之四。阎锡山以比山西内线战场解放军的兵力多一倍以上的兵力、装备精良的武器、较强的机动能力、现代化的城防工事,在战斗中占据绝对优势,与解放军展开对峙。

这时候的晋中,在阎锡山“兵农合一”“三自传训”等暴政统治下,民不聊生,晋中平川百姓在血雨腥风中艰难度日。以特务、地主、恶霸为骨干的基层政权,强令各地建立“民卫军”,实行“村村自卫”,编组抓丁,扩充武装实力。他们甚至在县与县、村与村之间展开杀人竞赛,晋中各县在此期间均上演了平民百姓被乱棍打死的惨剧。其中,死亡最多的平遥县达700人之众,最少的寿阳县也有50余人。老百姓编唱歌谣“‘兵农合一’好,遍地长青草;‘兵农合一’聚宝盆,又没粮食又没人”,控诉阎锡山“兵农合一”的暴政。在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阎锡山为了巩固晋中、死保太原,命令全部军政人员,准备一切力量,发动比以前更加疯狂的抢麦行动。阎锡山要抵抗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保巢图存,首先遇到的是粮食问题。其13万军队,以每人每天平均一斤半粮食计算,每月耗粮585万斤,再加上城市居民口粮,粮食需求量更大,因此,对阎锡山的防御计划来说,首先必须解决吃饭问题。

晋中平川历来是山西的粮仓、阎锡山军队的粮食供应基地。如果晋中丢失,阎锡山军队粮秣无继,其13万军队势必陷入不战自乱的窘境。从保巢图存计,阎锡山决定在晋中麦熟季节,保粮、抢粮、屯粮。1948年6月中旬,晋中平川大部分地区的小麦接近成熟,阎锡山下令军队不惜一切代价抢夺粮食。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麦子麦子你不要黄,黄了不够交公粮。麦子麦子你慢慢长,解放军来了你再黄。”充分表达了老百姓痛恨阎军抢劫和渴望解放的迫切心情。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直以来都是党和人民关系的真实写照。为了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粉碎阎军的抢粮计划,实现晋中解放,1948年6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徐向前的建议,正式决定组织晋中战役。6月9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发布了发起晋中战役的命令,决定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和太岳部队(后改为第十五纵队)、晋绥军区、北岳军区、太行二分区等地方武装共6万多人,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在晋中平川围歼阎军,为攻取太原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战役部署,解放军为避开与数量、装备均占优势的敌人正面作战,采取出奇制胜的办法,在运动中调动并歼灭敌人。将吕梁、太岳部队部署在西(文水、交城、汾阳、孝义一带)、南面(灵石、介休一带),令其首先出动,迷惑和吸引敌人西向;而以主力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隐蔽开至太谷、祁县、平遥、介休南侧山区,乘虚突进汾河以东平川地区,创造战场,机动歼敌。

6月11日,解放军吕梁部队进抵汾阳、孝义间高阳镇地区;12日,太岳部队也沿同蒲路北进,攻占灵石。阎锡山发现解放军西、南部署行动后,急令“闪击兵团”分路从平遥、孝义、汾阳、介休出动,以“三个老虎爪子”的战术扑向高阳镇,企图聚歼吕梁部队,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鉴于“闪击兵团”扑向高阳镇,祁县、平遥、介休一带兵力空虚的情况,解放军提前一天于6月18日,正式打响晋中战役。

隐蔽开进南侧山区的解放军主力部队第八纵队、十三纵队突然发起攻击,拦腰侧击敌人介休至祁县间山口各据点,以雷霆万钧之势,连克菩萨村、元台沟、东西泉、岳壁、北汪、乙金庄、原家庄、段村、洪山等地,绕过敌子洪要塞,直下平遥、祁县,迫近同蒲铁路,切断敌军北逃的退路。与此同时,吕梁部队在神堂头地区发起反击,以两个团的兵力歼敌第七十师大部,毙敌师长侯福俊,然后乘胜北进,继续牵制敌军。其余北面的部队均按计划向忻县至太原、榆次至太原间破袭,攻敌据点,断敌交通,迷惑和牵制敌人。

解放军第一兵团主力突然从祁县、平遥间突入晋中腹地,打乱了阎军的部署。阎锡山急令围攻汾阳、孝义间高阳镇地区的“闪击兵团”所部三十四军向平遥、介休方面回援,并令榆次、太谷所部南进,与回援的部队靠拢。徐向前即令吕梁部队一部追击北援之敌,第八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进至平遥、介休东侧堵截,第十三纵队进至祁县以南、洪善以东地区阻击南来之敌。但是,回援之敌第三十四军从汾阳以东渡河,直插平遥县城,亲训师及亲训炮兵团则返回介休。6月21日,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由介休向平遥开进。当敌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行至介休张兰车站附近时,突遭解放军包围,被压缩在铁路与汾河之间的狭窄地区。战斗中,从孝义方面尾追来的太岳军区部队从介休东北方向赶到,向亲训师南面展开攻击。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亲训师大部被歼,突围到张兰镇的一部也被歼灭。这一仗,解放军共歼敌7000余人,缴获山炮24门、重迫击炮12门。

6月23日,敌第十九军军部及四十师由平遥北上,在洪善地区遭预伏的解放军第十三纵队包围,经彻夜激战,大部被歼,余部被全歼在北营村的角落里。此仗,又歼敌一个军部、一个师部、两个团,共3000余人,俘敌十九军参谋长李又唐。

遭此重创,阎锡山十分震惊,又派第七集团军中将总司令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出马,到南线指挥作战。6月25日,赵承绶一面命令高倬之率领的第三十四军两个师由平遥北上,沈瑞率领的第三十三军两个师由祁县南下,同时命令日本军官晋树德率领的第十总队由榆次开抵祁县东观,企图在祁县、平遥以东地区与解放军展开决战。从26日起,敌两个军向祁县、洪善一线发动猛攻,靠到一起。

徐向前部署解放军首先集中兵力北上,在敌守备薄弱的榆次、太谷、徐沟、祁县地区保卫麦收,断敌粮源,诱敌出动,歼敌主力,而后回师横扫汾河东西两岸之敌。6月30日,敌发现解放军主力向北运动,即停止进攻洪善地区,回师北窜。7 月 2日,敌三十三军主力进至太谷地区,三十四军及第十总队也向祁县集结。7月3日至6日,在北线的太岳军区部队和肖文玖集团(太行二分区和北岳二分区部队组成,由肖文玖指挥)在榆次、太谷间连续破袭铁路、桥梁、据点,控制了北起榆次东阳镇、南至太谷董村的地段,斩断了阎军通往太原的通道;晋绥军区孙超群、张达志集团3个旅(独十二、独十四、陕北警备第二旅)在太原以北歼灭了从忻县窜回太原之阎军第三十九师。阎军惊惶万状,从7月3日起,以9个团的兵力轮番向董村猛攻,赵承绶及阎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沈瑞亲自坐阵指挥,拼命突破解放军阵地,逃回太原。太岳军区部队同阎军反复拼搏,白刃格斗。坚守董村的太岳军区第四十一团打退阎军的多次进攻,毙伤阎军千人以上。有一个连打得只剩下9个人,依然坚守在阵地上,战后荣获“稳如泰山”的光荣称号。

人民解放军坚守阵地,粉碎了赵承绶沿铁路北逃的梦想,阎军被迫于7月6日夜离开铁路,企图从榆次、徐沟间夺路北窜,正好进入了人民解放军预设的歼敌战场。解放军以第十三纵队及八纵队一部追击敌第三十四军,抢先一步插入徐沟以东、子牙河以南、尧城镇以东地区,断敌归路;以太岳部队及肖文玖集团西向接通第十三纵队,以吕梁部队主力跨河东进榆次西南永康地区,堵溃打援;第八纵队于 7 月 7 日攻占祁县,歼敌第三十七师师部及两个团,8 日北上徐沟东南地区合围敌人。至此,3万多敌军完全陷入解放军包围圈中。

7月10日拂晓,徐向前司令员发布了总攻命令。解放军自西向东,逐村夺取,分割歼敌。第八纵队、十三纵队一马当先,分别从西南、西北两个主攻方向发起猛烈进攻,太岳部队和肖文玖集团担任助攻。战斗在村庄之间的争夺展开。敌人凭借村周围墙和村中房屋顽固据守,解放军英勇冲杀、步步推进。经过两天一夜激战,解放军攻克东西贾村、大常镇、南庄等地,敌三十四军大部被歼,第十总队也伤亡过半,残敌逃至西范。此间,赵承绶令四十三军一部向解放军车辋阵地疯狂冲击,肖文玖集团指战员顽强阻击,10日一天打退敌人七次冲锋。经过一场又一场激烈战斗,解放军的包围圈逐步缩小,1万多残敌被围在榆次、太谷、徐沟间的西范、小常、南庄、新戴4个村庄内,企图固守待援。

阎锡山惊恐万状,一面令第四十五师、四十九师及四十师残部组成“南援兵团”,从太原向榆次西南开进,企图援应赵承绶残部突围;一面慌忙收拢晋中各县兵力向太原集中,以确保老巢。一夜之间,汾河两岸的敌军纷纷离城,如鼠蚁一般乱窜,给解放军野外歼敌创造了大好时机。

12日夜,解放军围攻部队调整部署,分头发动攻势,采取各个歼灭的办法围歼逃敌。同时,部署肖文玖集团由车辋开抵王香、内白村一线,堵溃并打击敌“南援兵团”。13日,解放军全歼敌第九总队,占领太谷县城。到16日,赵承绶集团最后的据点小常村被攻破,万余阎军全部被歼。阎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及中将参谋处长杨诚、第三十三军中将军长沈瑞及少将参谋长曹近谦均被活捉。

7月21日,晋中战役胜利结束,晋中全境获得解放。

在历时40天的晋中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视死如归,3000多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太行、太岳、吕梁、北岳40多万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成为战役胜利的有力保障。中共太行二地委、二专署党政群团干部深入各县发动群众,短时间内便组织起一支规模浩大的支前队伍。全区支前群众达16.75万人,占全区主要劳力的50%以上,做好部队的后勤保障。支前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部队的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完成了抢救与转运伤员、押送俘虏的任务,为晋中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晋中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徐向前指挥解放军内线部队和地方部队以不到敌人一半的兵力,横扫盘踞晋中平川的13万装备精良的阎锡山军队,解放了整个晋中平川,14座县城回到人民手中。晋中战役,解放军通过运动作战,分割包围、合围聚歼的战略战术,大量消灭了阎锡山军队的有生力量,使阎军残余势力龟缩在太原一隅,被人民解放军层层围困,为攻克太原乃至山西全境解放铺平了道路,有力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中共中央于1948年7月19日在祝贺晋中大捷的贺电中这样评价:“晋中战役在向前、士第两同志直接指挥下,由于全民奋战,人民拥护,后方努力生产支前,及各战场的胜利配合,仅仅一个月中,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电报稿中,原拟稿为“对于整个战局帮助很大”。毛泽东主席在审阅中亲笔将“很”字改为“极”字,成为“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由此可见,晋中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心中的地位。这一字之别,体现出晋中战役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贡献之大。这份电报,现保存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75个年头,但晋中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场伟大战役的历史功绩,永远不会忘记这场伟大战役的卓越指挥者——徐向前元帅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永远不会忘记参加这场伟大战役的人民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为这场伟大战役作出贡献的数十万支前民工。晋中战役的光辉将与日月同在,晋中战役的丰碑将在晋中人民心中永存,晋中战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全市人民砥砺前行。

纪念晋中战役,就是要学习革命前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我们的前辈流血牺牲在所不惜。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又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只有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才能把现代化建设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纪念晋中战役,就是要学习革命前辈立足现实、勇于创造的精神。他们在战争中,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创造性地运用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从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只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各项政策用好、用活、用足,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加快发展、奋勇向前。

纪念晋中战役,就是要学习革命前辈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精神。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军民,齐心合力,密切配合,形成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只有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团结一心、同心同德,才能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远航再出发。今天,晋中儿女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姿态,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在新的“赶考”路上团结一心、勇毅前行。

(执笔人:杨美红 张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