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财经

一“玛”当先 百炼成“钢”

——看太谷玛钢如何为专业镇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3-06-19 11:15:13

玛钢锻造车间内,工人将烧红的铁水倒入模具。

产品展示

广泛推介

精品铸造

锻造车间

质量检测

成品包装

历经50年发展,如果说太谷玛钢承载了历史的持久积淀,那专业镇的提出无疑为太谷玛钢打开了新的起点。

2022年9月,山西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太谷玛钢位列其中。

玛钢不是钢,而性能接近于钢,它的学名叫锻铸铁,是铸造业重要分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如水暖、消防、煤气、五金工具等,都有它的存在。还有汽车、桥梁、机械,甚至航空领域都有它的适配。

太谷玛钢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散乱小,后来集聚成型,从弱变强,逐渐成为地方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民生产业。

早上刚过8点,山西卡耐夫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耐夫)设备科科长王昌有已在厂区转了两个来回,他们科室还有8个人,主要职责是保障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安全生产。

如何理解专业镇建设?作为公司初创员工,王昌有的理解是“产品专业,质量过硬”。

“我们的生产设备级别在全国名列前茅,好产品首先得有好设备。”从冲天炉到中频电炉,再到更高端电炉,在王昌有看来,公司投资更换设备,“化一吨铁能节约近50元电费,更大价值在于‘粉尘少了,环境好了’!”

严控质量赢得口碑和市场,是专业度的最好体现。王昌有介绍,公司从原料到原铁化验,再到球铁检测,产品落地前至少要过7道关。另外,成品还要多次检测,“在我们这,检测哪怕有一点点问题也不能出厂,必须报废!”

作为高层管理,卡耐夫总经理柳良冬对专业度乃至更长远发展有更深感触,“过去我们总是抱着‘等一等、慢慢来、先看看’的心态,导致始终走在小修小补的‘整治提升路上’。只有下决心,破旧立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太谷玛钢品牌影响力。”

不破不立。为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太谷对玛钢铸造行业重新“洗牌”,一批实力不强、经营不规范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从2017年起,太谷区实施玛钢产业绿色发展道路,提标升级改造,累计投资20多亿元,淘汰38家企业,拆除10吨/小时及以下冲天炉124台,改用438台电炉熔化铁水,减少焦炭用量12万吨,2023年环保绩效分级评为B级企业75家。

从专业到专业镇,在太谷,显然不只有卡耐夫,而是政府层面及更多企业的多极发力。

“这是车间熔炼部位,电炉熔化出的铁水,通过全自动炉前转运车和两套自动铁水转运系统,可实现每天近400吨铁水的正常运转。”在山西龙成玛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成玛钢),设备还在改造中,但公司副总经理成龙对接下来的生产充满信心,“整个转运过程可由一个人控制完成,玛钢要制造也要‘智造’。”

从制造到“智造”,龙成玛钢不仅实现了铸造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还体现在生产效率上。成龙介绍:“设备升级后,不仅可以节省15%电能,浇注效率也提高了50%。公司这套年产5.2万吨的绿色智能铸造生产线装备,在全国一流,在世界也是领先的。”

“世界玛钢在中国,中国玛钢在太谷。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关于太谷玛钢,太谷区工信局党组成员王琪如是说。

启动“太谷玛钢球墨管件地方标准”制定立项工作,推动龙成玛钢螺纹式球墨铸铁管件企业标准(Q/SXLC 001-2022)冲刺团体标准;积极参与中国铸造协会牵头的《可锻铸铁质量分级及评价要求》的团体标准的修订,引导该区企业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一大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市技术研发中心,围绕原料供应、工艺流程、循环利用等环节,延链、补链、强链,推动质量提升和技术水准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镇带一方,一方促全盘,专业镇建设点燃了太谷玛钢新一轮发展动能。

第一时间出台《晋中市太谷区促进玛钢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推动玛钢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

瞄准打造全国最大玛钢行业领军企业的目标,引入股权投资,设立产业基金,整合龙头企业,成立太谷玛钢集团公司,开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新市场拓展,力争实现一“玛”当先、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

加强与阿里云等全国顶尖科技公司的合作,为企业量身搭建MES等智能化平台,引导企业开展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控制等服务,推动行业企业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提升产品附加值,真正让“太谷玛钢”成为高精尖智能制造产品的代名词,打造出“太谷铸造”公用品牌。

……

集聚112家铸造企业,直接从业人员3.5万人,间接带动10万人就业,遍布全国3000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太谷玛钢入选全省十大专业镇后,正以标杆项目为引领,带动整个玛钢铸造行业不断提标改造、转型升级,为建设“中国玛钢之都”不懈努力。

文/记者 史俊杰

图/记者 冀古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