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涂川双璧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5-12 10:39:33

□ 成江平

八赋涂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五县通衢,两省要道,长凝自古繁华。时代新篇,志书双卷,堪比荆虹映太行。

榆次自古为河东剧邑,向为并南重镇和锁钥,曾是并州治所、晋藩首辅。其镜域广阔,山川形胜;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开化大气。从《史记》《水经注》、二十四史,乃至于历代郡、州及榆次方志等浩繁卷帙,有关榆次之记载洋洋洒洒,可谓榆次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而溯及榆次境内文明发祥之最,当首推东南重镇之长凝。据考古发现,距今一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长凝一带披荆斩棘,采狩稼穑,繁衍生息。古往今来,长凝先民筚路蓝缕,世代耕耘,守望相助的这片神奇土地,恰似一通无字丰碑悄无声息地镌刻了漫长岁月的造化沉浮和悠悠往事。

《东长凝村志》就是这通无字丰碑的极好注解,是开启文化古村之旅的极佳导读,是东长凝儿女全面奔向小康、磨砺始得玉成的壮美画卷和壮丽史诗。这是一部通志,上溯远古,下迄当今,详今略古,涉及百科,横排竖写,诸体并用,全面记述了东长凝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村落沿革、经济社会、民情风俗以及人口、家族等方面的衍变脉络,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亮点频出,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鲜明的时代特色。

东、西两个长凝村均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地相邻、情相通、习相近,是榆次72个对对村之一。21世纪初叶,两村不断挖掘资料,追溯村落肇始,传承“非遗”文化,探寻历史与人文的奥秘,讴歌时代的沧桑巨变,腾蛟起凤,众志成城,接连编纂的两部姊妹篇村志,可谓珠联璧合,堪称百里涂川之“双璧”,泽惠乡梓,光耀太行。这是文化长凝之瑰宝,是榆次大地文化事业繁荣气象的缩影、折射和写照。

村落,是庞大社会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标本。 回眸过往,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所欠缺的往往不是轮廓和框架,而是细节所构成的基色和背景。沧海横流,世事纷纭,浪花淘尽英雄,千古兴亡多少事?自有方家记载中;而百姓小事,乡野轶闻,民间冷暖,耕樵草根一笑谈,往往更能从细微之处映衬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的底色特征,让历史的时空还原更多的神采和底蕴。编纂村志就是挖掘保存那些生动真实而耐人寻味的细节,不断探寻“前喻文化”的智慧源头。方志与国史、家谱共同撑起了泱泱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浩瀚星河。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数字化风起云涌,摩天而矗的物质大厦拔地而起,时代变革波澜壮阔,发展潮流不可阻挡。反观现代文明背景下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越来越迫使人们不断反思这些事关人类自身前途命运的严峻课题,更加怀念和向往曾经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随着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进程以及城镇化和太榆同城化的步伐,我们的村落也会随着城市的日益繁华而日新月异。若干年后,一些村落可能已不复记忆中的容颜,甚至还会消逝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站在世纪之初风云际会的交点,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精神灯塔的指引。或许通过纂修村志,我们不仅可以留住家园的些许记忆,消弭背井离乡的迷惘和困惑,找回一种直抵心灵深处的归属感,还可以时刻警醒和启示我们要紧紧把握未来命运之垂青,刻不容缓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理想而奉献绵薄之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编纂者的初衷和村志问世的意义所在。

“八赋横空路甚赊,攒元千丈半天遮”。东、西长凝村地处雄壮的八赋岭脚下,迤逦秀美的涂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榆次境内唯一一条拥有完整流域的涂河,是一条实至名归的榆次母亲河。母亲河畔,天荒地老,儿女勤劳,风物闲美,人文荟萃。从八赋之巅盘桓而下,山峦重叠,水流曲折,峰回路转,如诗如画,正是那一抹秀色的锦绣涂川。神岭积雪、十里无霜、涂河洪涛、榆城烟柳、源池荷花,一幕幕令人津津乐道的榆次古八景,仅百里涂川就尊享其五。徜徉其间,流连陶醉;移步换景,风光无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美目盼兮,山明水净,滋养一方水土、一方人;巧笑倩兮,山环水绕,涂川气脉浑厚绵长。

一曲涂水抱村流,两畔人家事事幽。春风又绿涂河岸,几回魂梦几时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东长凝的茄子,西长凝的蒜……”是百里涂川不朽的歌谣,“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话语刻心上”“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故乡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故乡是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一生情……“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东长凝村志》《西长凝村志》等即是我们永远的乡思,即是我们子孙后代寻寻觅觅、最难将息,朝朝暮暮、心向往之的一点乡愁。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有此一点,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