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一部“情书”

——武江波先生散文集《榆次往事》读后感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4-14 09:27:24

□ 崔富春

这是一部“情书”,一位年近古稀的智者用心智与情怀抒写的“情书”。

夜已深,万籁俱寂,我又一次翻阅着这部厚达寸许的巨篇“情书”。作者武江波,年近古稀,与我有相似的阅历。都曾幸运地在历史转折时刻登上了邓公恢复高考的时代列车,又同在三尺讲台及宦海耕耘,稍有不同是年少迈入社会第一站时,他到工厂做工人,我插队下乡当知青。数月前,他赠我他的新作《榆次往事》,未及详阅,便被朋友索去。他闻之后,很快便又送一本与我,忙忙碌碌,一直未予拆封。兔年春节,由于三年大疫,出于安全,未让孩子们回来,便有了大把的空余,除了看看电视,便是认真拜读江波先生的大作。自小的毛病,一翻便又放不下了。将《榆次往事》所收入的110篇散文逐一阅过,便愈加生发出对江波先生由衷的敬佩;愈加感到这部书是江波先生用心而为,动情而为,真正是一部“情书”。

江波先生的《榆次往事》,分“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往事悠悠”3部分而作。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引用唐朝诗人崔颢所作的脍炙人口的《七律黄鹤楼》之颈联句为开篇题目,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第三部分,则让人自然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曲《悠悠岁月》,想起那些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我之所以称江波先生的《榆次往事》为一部“情书”,且听一一道来。

晴川历历,情系千年乡梓地。江波先生幼年随父母迁居榆次,在这片热土上,他上幼儿园、上小学,到工厂做工人,又上大学,到后来做共青团工作,当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的时间长达一个甲子之多,对这片热土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和深深的情缘。退休之后,他情系千年乡梓地,孜孜不倦地在漫漫史海中苦苦《追寻榆次的历史印迹》,将榆次之名的由来渊源以及众多村庄寨堡街巷铺号的名称娓娓道来;他告诉读者,榆次的山川地貌,河流众多,“二十四水汇流”“五水出山”,便有了龙王的传说。他遍访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榆次古村落、古官道,《古官道上的什贴村》《八缚岭情思》《藏龙卧虎的西左付村》《驻足相立古村》等一篇篇美文在他的笔下流淌,仅全国罕见的传统农耕经典村落——后沟古村,就有《后沟古村探幽》《后沟古村与古道》《后沟古村的老树“拦路”“出墙”》《后沟古村庙宇多与中国人的信仰》《后沟近邻:南河村三记》5篇之多。在《榆次往事》里,众多古村落环绕下的榆次老城,那些淳朴的民居、街道与曾经耳熟能详的商号铺面,“东湖井、西湖井、富户街、南寺街、新集街……北谦亨、瑞隆裕、德新成、万顺号……”一个个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掠过,即使是匆匆一览,也能勾起无尽的情思。榆次历代人文荟萃,载入史册人物众多:战国的荆轲聂盖论剑,赵国名相蔺相如,后汉高祖皇帝刘知远,荀藐、文彦博2位政声卓著百姓爱戴的县令,明代的寇天叙、褚鈇,清代的张彪、桑芸以及清末民初的贾继英和晋商常家、王家等等,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榆次往事》里栩栩如生;他满怀深情地记录下抗战时期抗日民族政权所在地,打响榆次抗战第一枪的八缚岭以及全国闻名的知青点杜家山,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触动着一代人的知青情怀。

芳草萋萋,深情写景写友人。有人说“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生活才会绽放光辉”。江波先生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读一读《榆次往事》,你必然会与我有同感。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爱好文体活动,喜欢打乒乓球,唱歌,当兴之所致朗诵起自作诗词时,更是激情澎湃。他将生活中尽情绽放时的情景深情地记于笔下,《学唱歌随想》《舞动生活的精彩》《街头毽缘情长久》《饭局听歌也心爽》《展现人生的老年风采》,这些尽数收入《榆次往事》中;他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文学底蕴深厚,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能在他的妙笔下生花。茅盾先生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名扬四海,江波先生则将《榆次与榆树》《沧桑的老槐树》《柔美的柳树》《枣树之美》以及《格桑花之美》等等,描绘得淋漓尽致。写榆树,他不仅写了榆树坚实的树干所展示出的挺拔与高傲、坚毅与坦然的特征与风范,而且,将榆树木质的坚硬,枝皮的坚韧以及榆树叶、榆树钱儿、榆树皮、榆皮面这些榆树浑身上下的宝贝,如何在饥荒年代为人类的生存倾情奉献,使无数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让我们不忘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和共克时艰的历史。写槐树,他写出了老槐树历经世事沧桑,仍然像一把巨伞似的在天空撑开,托起一片蓝天,给人一种傲立苍穹的气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把根留住,留住故乡的眷恋,留住我们共同的家谱。写柳树,他寻觅着古人和民俗谚语中“咏柳”的佳句,描绘出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柔韧而又坚韧、刚强的特性,吟诵出“岁岁春风暖,年年柳色新。沿河堪入画,无酒亦醉人”的新的五言《咏柳》诗。枣树很普通,是中国的原生树种,在江波先生的笔下,它没有白杨的挺拔,没有楠木的高贵,缺乏红木的伟岸,也没有梧桐树的雍容,但它仍然很美。它美在躯干,身姿形态婀娜遒劲;美在枝丫,疏密有致,好似镂空的画;枣树的美更在它的生命力,它耐寒、耐旱、耐贫、耐盐碱,它不挑不拣,随处可安家落户,片片成林,无私奉献;尤其是它的果实,“大红枣儿甜又香,一颗枣儿一颗心”多么温馨,多么动情……

江波先生善交际,重情义,特别是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又担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更加注重广交各路文化精英,对他们知其才、识其性、颂其人,一篇篇看似信笔的人物述记收录在《榆次往事》中达20余篇,在三晋大地赫赫有名或小有名气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家、金石篆刻家、歌唱家等各类文化名人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如丰碑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既表现了他对各路英才的厚爱之情,又传播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为读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往事悠悠,悠悠岁月话真情。《榆次往事》的第三部分,江波先生写下了少年的记忆、青春的梦想和人生的思考。在悠悠往事的时代回忆中,他的笔下流淌着对故乡、对亲人、对师长、对同学的无限深情。《过年的仪式感》《曾经亲切的土炕》《少儿时的乡村记忆》,勾起了多少人美好的回忆,触动了多少人柔软的心扉。读着它们,脑海里闪现出的是一幅幅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张灯结彩、欢乐祥和、其乐融融的暖人画面。《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七十年代凭“票证”生活琐忆》则以写实的手法,将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火红的年代”又一次展现了出来。《记忆中的榆次寿安里小学》《校园生活的青涩记忆》《寿安里学校文艺宣传队给予了我们什么?》《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则以饱蘸浓情的笔墨,记下了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生活剪影。他打开思念的过往,回忆青春的时光,令人想起课桌留下的回忆、黑板上记录的情谊、舞台上的歌声、操场上的“战争”。令人惊讶的不仅仅是他行云流水率真质朴的文字,更让人震撼的是他令人惊叹的超强记忆力,时光穿越了一个甲子,他仍然清楚地道出了每一位为他们传道授业的师长。和蔼可亲、才华横溢的班主任刘麾老师,气质儒雅、富有激情的冀振德老师,风度翩翩、循循善诱的赵佑庵、张铎老师,其时已年近花甲的梁福田老师,体育老师张昉、左真德,活力四射、才华过人的音乐老师刘冠娥以及军训的高班长、敲钟的老刘大爷等等,都在他满怀感恩之情的笔下,如屏幕切换般地一一掠过。青春往事的回忆,自然不能少了难以忘怀的同学情谊,同学的友情是最高尚、最纯洁、最浪漫、最永恒的情感。在《榆次往事》里,江波先生情真意切的回忆,将一个个同窗好友以小传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诸多同学的乳名绰号、校园趣事、情场轶闻以及家庭出身、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职场修为、生活现状,都在他的笔下像条河一样在眼前淌过。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读小学以至中学时,恰逢“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课桌上都要划条“三八线”,惊叹他如何能对女同学了解得那样深刻透彻,表述得那样自然贴切。

江波先生所著《榆次往事》,还有很多篇章写下了他的工作经历《政事记忆》和所经历的特殊年代的记忆,无一不是真挚而深情的回忆。正如他所说:“那是如歌岁月的一种记录,是人生情感的一种激发,是生命的一点感悟,是灵魂的一种抚慰!”“是浩瀚生活的提炼,是漫漫岁月的总结,是经过时间磨洗后留下的真金,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实感真情,是对人生深深的印象,是对生活浓浓的、依依的深情,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感悟。”“漫漫岁月的人生需要回忆,岁月深处的往事也并不如烟。”

读完江波先生所著《榆次往事》,深切地感受到,江波先生不仅仅是写出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而是写出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它激活了在这块热土上乘坐着时代列车一路同行的乘客的共同记忆。在这趟永不返程的列车上,有人沉睡养神,有人玩耍笑谈,也还有人心怀叵测地盯着其他乘客的腰包或口袋,而他则面对着窗外迅疾而过的一帧帧历史画面,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记录下一个个闪亮的瞬间,进而汇集了一部厚厚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