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雀鼠谷四景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4-01 10:46:08

□ 高 伟

《水经注》卷六汾水注云:“汾津名,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雀鼠谷为太岳、吕梁两大山脉夹峙、汾河纵贯其间的典型峡谷,地处太原、临汾两盆地之间,北起介休、中经灵石、南至霍州,长约70公里,为晋中和晋南往还的交通孔道和战略重塞,自古多兵争。驱车自介休出发到灵石,行驶在雀鼠谷间,沿途依次可观赏虹霁寺,冷泉关,秋晴桥,夏门古堡四景。

虹霁寺位于介休市西南10公里的义棠镇,东临汾河,背靠银锭山,往西前行就是古战场雀鼠谷。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破刘武周于汾州,立此寺。虹霁寺塔位于虹霁寺院内,建成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之前。据《唐会要》《金石录》等记载,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因雀鼠谷义士殒戎阵者众多,曾下诏在雀鼠谷银锭山为阵亡义士建造寺刹。虹霁寺塔因地势高耸,塔身雄伟且紧邻交通干线,已成为介休市显著的地理标识。

一路向南,就到了冷泉关。冷泉关的兴起与其特殊的交通位置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古来作为南北交通孔道和战略襟喉的雀鼠谷所致。冷泉自古就是“秦晋古道”上的一处重要关口。早在秦时,官府就已经派人在这里设立关卡哨所,用以盘查行人,缉拿罪犯、防范地方异己势力等。到西汉初年,先是韩王信勾结匈奴在马邑叛乱,后又有代王陈豨叛乱,汉高祖刘邦曾几次率军北征,路过此地,冷泉关据说就是在此期间修建的。当年的关寨逐渐扩散,演变成富贾成群的村落,又保留了古寨军事风格,由一个一个小院组成院落,院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自成一体,只有街巷相连,与其它地方院套院、院连院的格局大不相同。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此留下“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的千古佳句,也算一段流传了千年的记忆。

自冷泉关始便进入灵石两渡。在两渡不得不提何氏一族,然而真正能见证历史的便是那座闻名远近的多孔联拱古桥——秋晴桥,当地人称之为寡妇桥。寡妇桥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汾河东岸一户人家,丈夫英年早逝,剩下年轻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苦度光阴。汾河西岸有座寺院,寺中有一年轻和尚,出于同情之心不时过河帮助小寡妇担水劈柴、春种秋收,做些苦力活儿。冬去春来,日久天长,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进而发展为同居关系。为避人耳目,小和尚每日只得在傍晚游过滚滚汾河与小寡妇相会,又不得不在拂晓前再次渡河返回寺院。斗转星移,小寡妇的儿子日渐长大,母亲与小和尚的感情也日益深厚,形影难离,往来频繁。小寡妇的儿子心知肚明,想让母亲中断与和尚的往来,但又不愿直接干预,生怕伤害母亲的自尊心。从此暗下决心,自己挑起家庭重担,每日早出晚归拼命赚钱,一心想奉养好母亲,让母亲丰衣足食,减少对和尚的依赖,逐渐疏远和尚。尽管儿子晨昏照顾,百般孝顺,而母亲总是没有笑容,饮食也日渐减少,彻夜难眠,没多久便面容憔悴,疾病缠身,每日只是强打精神坐在河边,看着远去的流水,望着对岸的寺院一言不发。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成人,心中深感不安,他决心冲破世俗,让母亲重新回到快乐的日子里。他不仅同意了母亲与和尚的往来,还念及来往不便在汾河上架起一座便桥,母亲遂恢复了往日的欢乐。据说,其母去世后,桥亦随之倒塌,不久又传出和尚被人所杀的消息,有人就此拟联一副:“修便桥,为母行孝;杀和尚,替父报仇。”寡妇桥的故事也就世代流传了下来。

挥别秋晴桥,沿雀鼠谷至灵石城,在急湍的汾河水边有一座依山而建的“百尺楼”十分惹人注目,这便到了夏门古堡。夏门古堡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秦王岭曾是隋末李渊父子进军关中途经此处的驻军之所,与秦王岭相望的汾河对岸,有隋将宋老生扎过寨的“老生寨”。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对唐王朝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雀鼠谷大战。说到夏门古堡,也必须提起史称“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梁氏家族。梁氏家族自明朝万历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才得以修建成这座古堡。整个古堡地势十分险要,前对峭壁,后倚峻岭,三面环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是一处难得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村内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布局合理、构思巧妙,建筑院落层层叠叠,且窑上建窑、院中修院、窑窑相通、院院相连,蔚为壮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夏门古堡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