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活化传承历史文脉

——晋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3-03-07 23:32:12

乔家大院

平遥古城市楼

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

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日昇昌旧址

“一座晋中城,半部中国史”。平遥古城、介休绵山、乔家大院、红色太行圣地……“晋商故里”晋中,有着晋商文化与历史地理文化贯通融合的文旅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省委书记蓝佛安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晋中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在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做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者,让文脉源远流长,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亦是晋中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守望精神家园

纵横欧亚的晋商,数百年间创造了独特的大院文化,一座座深邃富丽的晋商大院,不仅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同时也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的一砖一瓦、每个细节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穿越千年历史风烟的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300余处文物、近3800座古民居错落其间,相映生辉。古城内平遥古县署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向游客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吏治文化和晋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理念及经营智慧。

走进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的乔家大院,灰砖青瓦间,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及活灵活现的石雕木刻,不由得将人的思绪拉回古老悠远的岁月。乔家兴家报国的儒商风度和家国情怀,彰显了一代晋商的文化智慧和商业精神。

“王家归来不看院”,几乎所有游客看罢王家大院,无不为其建筑群的宏伟、厚重、精美而震撼。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古镇,也因有着众多文物古迹而被命名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并名列榜首。

……

翻开晋中画册,一座座古建筑从时光深处走来,经过修缮,熠熠夺目。作为晋商的摇篮,晋中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一众历久弥新的文物古迹中浓缩、积淀、传承。

历史留给晋中的是记忆,更是希望。

一直以来,我市在悉心守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精心谋篇布局,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文化和旅游业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文旅深度融合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用好红色家底

晋中,一方红色的热土,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晋中始终站在最前沿,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军民一家、同仇敌忾、气壮山河的抗日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富矿。

左权县域内密布的红色遗址,依稀可见的抗战场景,成为极其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桐峪·1941项目依托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以实景穿越手法,最大程度还原复建遗址资源及历史故事;左权将军烈士陵园,是一处很有教育意义的革命纪念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通过丰富的革命文物、实物资料,彰显了左权县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巍峨的八赋岭下,和顺县石拐村镶嵌于逶迤山路中,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便在此地,这是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在太行山烽火岁月的缩影。

“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寿阳尹灵芝烈士纪念馆,至今回荡着党的女儿尹灵芝生命最后一刻的呐喊。

一处处旧址遗址,一座座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一件件历史实物……红色资源革命文物在晋中大地上星罗棋布,承载着信仰信念,彰显着初心使命,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革命光芒不息,红色精神永存,近年来,我市在挖掘保护和用好用活“红色”家底上下足功夫,科学规划、加快发展,全力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逐步拓展市场空间,广泛宣传红色旅游品牌文化。

如今,“红色+”党史文化主题活动、“清明祭英烈”等红色旅游与多业态的融合发展,让游客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也让晋中红色旅游影响力日益凸显,市场吸引力不断扩大。

重现非遗光彩

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全国5家单位入选,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榜上有名,是我省唯一入选单位,也是我市又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晋中处于山西中部,文化特征鲜明,历史遗存丰富。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留下了独具特色、精彩绝伦的传统文化,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这些古老的非遗得到更好的发掘、保护、传承、创新,我市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见人见物见生活,夯实三个基础,让传统文化的氛围更浓,让非遗传承生命力更加旺盛。

夯实自然基础。累计建成国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40处,以“介子割股奉君”“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介休绵山、和顺天河山等景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全市39个酒(醋)酿造技艺、108个传统饮食技艺、131个传统医药所需道地药材依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夯实人文基础。实施以平遥古城、晋商大院为龙头的千处“五古”(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文物整修工程,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1处、中国传统村落77处,全市四级文保单位由937处增至1067处。

夯实非遗常态保护基础。开展非遗普查、建档、音像记录、图书出版和理论研究等工作,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创建之初的50项增至929项,平遥推光漆器髹饰、鑫炳记太谷饼传统制作等10项传统技艺入列首批《山西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要静态的保护,更要动态的传承和发展”,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文物保护”“非遗+产业”“非遗+课堂”…… 我市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融合,让璀璨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融入时代、见诸生活,晋中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自己的答卷,推动厚重的晋商文化、鲜活的红色基因、古老的非遗项目活起来、传下去,持续壮大文化产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让文旅产业成为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记者 闫晓媛)

摄影:记者 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