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扛起责任加油干 不负农时不负春

——全市乡村振兴劲头足力量强步履铿锵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03-03 08:08:56

在田野,抢抓农时备耕忙;在农家,灯笼笑脸相映红;在村庄,乡村振兴力量强……春和景明、万物争春,广袤的晋中乡村欣欣向荣、斗志昂扬。透过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景,我们看见,活力勃发的晋中大地,涌动着复苏的脉动和振兴的希望,铺展着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的锦绣画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厚“让乡亲们过好光景”的人民情怀,新征程奋进更有力、脚步更笃定,富裕幸福之门正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缓缓开启。

“守底线”

农强民富“幸福路”

脱贫攻坚主战场,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乡村全面振兴,底线是坚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坚持底线思维、常怀忧患之心,方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我市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设作为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织密政策体系、工作机制、能力提升、入户排查、数据共享、精准帮扶“六张网”,构建防返贫监测网络,并对68.1万户173.3万名农户进行了全覆盖排查,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织密“六张网”守牢防返贫底线经验做法受到了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肯定。

扎实稳住脱贫基础,“稳”字背后力千钧。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少、机制不漏人,着力防返贫、强帮扶。我市制定完善乡村振兴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双百分制”管理考核办法。全市171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政策培训率达100%,有效提升了驻村干部的工作业务水平和履职尽责能力。仅去年,各级驻村工作队累计走访农户9.3万余户,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321个,协助排查帮扶点问题1295个。各级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近500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3亿元,实施万元以上帮扶项目467个,助销农产品2500余万元,帮助务工就业1.3万人。各驻村帮扶力量冲锋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强劲动力。

继去年取得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157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二的好成绩后,今年,我市继续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完善脱贫人口增收的长效机制,发挥产业、就业、金融、以工代赈、帮扶车间等政策举措的综合效应,确保脱贫人口增收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抓发展”

农民鼓起“钱袋子”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种养业、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光伏产业等“农字号”产业,拓展了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渠道,加快了农民阔步小康路的前进速度。特别是在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上,我市成功培育了和顺“山河”醋、寿阳玉露香梨、榆社西门塔尔种牛等一批前景看好的产业品牌,在全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遥遥领先。今年,我市继续通过振兴产业,选树20个特色种植业典型、20个上规模养殖业典型、20个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典型、20个与搬迁户密切关联的帮扶车间、20个有潜力的农村文旅观光业典型,激励带动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发展产业,资金是保障。我市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在过渡期内继续坚持并进一步优化完善,切实满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需求。仅去年,全市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6.18亿元,增速名列全省前茅,有效支持了脱贫人口发展生产稳定脱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坚持把就业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组织劳务对接活动,加强“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深化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支持、培育、发展榆社古建维修、祁县玻璃器皿、平遥推光漆器、左权家政服务、寿阳美容等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发挥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持续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其他产业帮扶项目,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推动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促振兴”

乡村治理“加速度”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市立足市情,综合考虑11个县(区、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财力水平、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任务和城镇化率等因素,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适时提出“一片一带一圈”建设,以通道为轴线、以产业为依托、以村庄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有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片一带一圈”建设相关经验做法成功入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实验室《乡村振兴案例选(第一辑)》,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我市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弱项,重点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等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其中,太谷区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障。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中,我市抓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有人治”;抓组织体系,实现乡村“有序治”;抓能力提升,实现乡村“有招治”;抓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有力治”;抓网格党建,实现乡村“有效治”;抓制度执行,实现乡村“有章治”。“六抓六治”经验做法被评选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我市按照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着力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2022年8月,市乡村振兴局综合科科长梁朝波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系统的唯一代表,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为全市乡村振兴干部增了光、添了彩。

眼下,春日阳光灿烂。在太行山麓、在汾河谷地,辛勤的人们耕耘春天、播种希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节奏铿锵、步履坚定,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绘就!

本报记者 张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