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古韵悠悠加乐村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12-09 09:18:25

□ 刘学斌

祁县有一条荒弃的百里古道——茶马古道。几百年前,在敢为天下先的山西商人脚下,这条商道从无道走成了古道,古道之上,一辈辈的山西商人们通过这条路进行商品贸易,创造出富可敌国的财富,成就了山西“晋商”这个响亮的品牌。

祁县这条茶马古道上,有一个穿古道而过的村庄,那就是“官道庄”,也就是现在的祁县东观镇加乐村。加乐村历史上曾属于太谷县管辖,1956年4月,行政划分归属祁县。据《太谷晋商史料》上记载,加乐原名叫嘉乐,因该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故名嘉乐村,表达喜庆欢乐之意。相传,有一年嘉靖皇帝来山西视察,当地官府怕嘉靖皇帝看到使用皇号“嘉”字怪罪,就把嘉乐改为谐音加乐。至今一些人还写为嘉乐村。历史上这里主要有杜、程、刘、朱、曹、吕、匡、薛姓为主。如今以杜、程、曹姓为主。

古官道把官道庄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个自然小村庄。多年来,村里人习惯把官道庄称为东庄和西庄。该官道是太原府通往潞安府乃至中原的必由之路。东庄以程姓为主,西庄以杜姓曹姓为主。现在,东庄叫加乐庄,西庄称聚理庄,两村统称为加乐村。说起聚理庄还得从加乐村程家与杜家说起。

加乐村先有的杜家,还是先有的程家,也无确切资料可查。据年龄大的当地人介绍,杜家先于程家。理由是先有的官道庄,而官道庄是以杜姓为主。

杜家从现存遗留的一些记载和老人口口相传的资料表明:在明嘉靖年间,太谷县白城堡杜氏祖先杜贵迁徙至官道边,开垦荒地、饲养牲畜、挖井、建房,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在精神上追求田园牧歌,天人合一。因居住在官道旁,取名为官道庄。

当时,官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阵阵驼铃声,“叮叮当当”响彻着整个官道庄,好一派繁华景象。过往路人常常到庄上讨水,大批茶商路经此地,找水喝或打尖。时间久了,茶商们感觉总是免费讨水喝,久而久之会打扰农家生活,只好留点茶叶以表心意。

当时,程家是东观村的名门望族。也许是看好官道边优势,壮大家业,也落户这里。

日久天长,杜家、程家人认为官道边上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希冀,每天免费供应过往客人茶水,也是积德行善。由于杜家、程家热情好客,凡是路过官道庄的商人,都乐意在这里喝茶、打尖。慢慢地官道庄就形成了一个接待客人的茶庄。

杜家、程家扎根在官道东、西两庄,每天看着过往行人和驼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长年累月,杜家、程家也从辛勤奔波在官道上的商人那里得到了商机,开始在官道上做生意。先后办起了酒坊、布匹店、粮油店、日杂百货、麻店、豆腐坊、粉条坊等。后来,东观村程家兄弟三人也想定居到官道庄,因此与杜家发生不快。杜、程两家,各自维护自己的利益,杜家据理力争。后来,在众人的调和下,双方言归和好。杜家认为,这里是一个“讲道理、明事理、聚贤理”的地方。这样,就把西庄取名为聚理庄。

相传,历史上杜家与程家在古官道上发生过多次隔阂,众说纷纭。从现在搜集的资料和民间说法有二。首先是修建茶壶庙(起初叫仁寿庵,后改名为惠安寺)修缮之争。其实,乾隆四十五年、光绪八年《祁县志》卷四:祠庙篇明确记载:县东三十里许,有仁寿庵。考之碑记,庵创于大清康熙二年,有僧人悟朗,念子洪、白圭相距三十里有奇,往来行人苦无栖息之所,爰结庐是间,施以水火,以济行人。东观镇程大勋、程奇璋等襄成善举,前后施地六十六亩五分,建造庵院。事竣,悟朗端坐而终。传之圣中,复行置地八十六亩五分,共计地一百五十三亩。迨乾隆二十二年,僧人远吉增设茶厅三楹,冬汤夏水,迄今不绝,行人永赖焉。可以说是程家施地,僧人悟朗主持修建。在现存的菩萨庙扶粱签记载,也不是程家独家修建,但程家施地是铁的事实。因此说,程家与杜家修建或者修缮菩萨庙之争是不存在的。其次是杜家拒绝程家其他兄弟迁移定居。不过,杜家、程家都乐善好施,免费在官道庄上为过往路人提供茶水的故事,至今,后人津津乐道。

东观村程家也是有头有脸的大家族,面子总不能丢,对兄弟三不能迁移定居,心存不满。好事多磨,后来,东观村程氏望族的程大勋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官道庄上杜贵第十一代传人杜锦积。东观程家为表示诚意,还在官道庄捐款建造了一座庙宇——回心阁。供官道上南来北往的文武官员,上京赶考之人,商客以及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求神拜佛,永保平安,事业通达,加官晋爵。

再后来,杜家、程家后代有了一定资本积累,各奔东西,外出经商。有据可查的是杜家先后在太谷古街、榆次官道巷、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赤峰、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开辟了多家北方市场,在福建、浙江、湖南承包了十几处茶园。经过艰苦创业,财源滚滚,直至办起了票号。那时,程家去了东北做生意,也是财运亨通。

杜家、程家发财后,先后回老家修建豪宅,显示财源富贵。程家在东庄修建了三进式梯儿院;杜家在西庄修建了三进式闷房院。这两处老院至今保存完好,其建筑中独具魅力的是木雕、石雕、砖雕,处处都有雕刻精美的图案,无论是门楼、梁柱、额枋、斗拱、门窗等构件都因三雕艺术大放光彩,把建筑构件的实用价值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完美结合起来。相传,杜家在赤峰同样修建了三进式闷房院,称“一图两院”。

多年后,官道上更加繁荣昌盛,不时也出现了强盗。嘉庆三年,杜家先人杜阑,在从内蒙古赤峰拉回银子后,当夜被贼所盗。杜家为了确保平安,就在西庄组织修建了南北两个堡门。现留存的北门蔚为壮观,中间“聚理庄”三个字清晰可见,落款为清嘉庆三年花月。

加乐村现存有茶壶庙、关帝庙、菩萨庙、三官阁四处。关帝庙前就是曾经的古官道。由于关帝庙修建在古道边上,路人习惯称之为“走马关帝庙”。当年茶商或行人途经这里,都会烧香祈福,祈求路途平安,生意兴隆。旁边是茶壶庙(起初叫仁寿庵,后改名惠安寺),当时该庙常摆有一把大茶壶,供过往商人、行人免费饮茶歇脚。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座庙称为“茶壶庙”。茶壶庙后面,有眼水井,人们叫扁大井,因维修不善,把园口井挤压为椭圆形。因此,称为扁大井。该井是当年茶壶庙泡茶、煮茶、沏茶的专用水井。井底水源清盈,味美甘甜,矿物质丰富。当地人叫它“甜水”,过路客官品茶后,都觉得神清气爽,精神倍增。

据记载,茶壶庙建立于清康熙二年。三官阁就修建在古门楼上,如今修缮完好。

“走马关帝庙”上,有一块清朝大臣温承惠还愿题写的金字牌匾,上书“弥纶宇宙”。

温承惠何许人也?《太谷县志》记载,温承惠(1755-1832),清朝大臣。字景侨,号慎余,晚号七十愚叟,山西太谷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进入国子监,朝考时被列为一等,随后在吏部担任七品小官,不久后升任郎中。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温承惠先后担任陕西督粮道、陕西延榆绥道、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西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相传温承惠与加乐村的渊源有两个说法:一是温承惠从小在杜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二是温承惠上京赶考时,在这里求神拜佛,最终朝考首擢。返乡时,念念不忘,感恩官道庄赐福,于是为关帝庙题写牌匾。据说还搭台唱戏,为村民们唱了七天七夜皮影和猴儿戏。

《晋商史料——茶马古道篇》一书记载,加乐茶壶庙坚持为过往行人免费供茶260年。行善事不难,难的是代代传承的坚持。现如今茶壶庙已列入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祁县境内现存的唯一茶壶庙。

走进加乐村,古道、古街、古堡、古庙、古院、古井、古树……浓缩了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精华。

踏着茶马古道,古韵悠悠,古老的北门楼,依然雄健矗立。这里,曾是祁县茶商给家里报平安之处,也是茶叶中转站之一。

如今,这条茶马古道,依然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古道遗址,还有不少历史遗物。比如:茶壶庙、关帝庙、三官阁、烽火台、古官道等,具有悠久的历史痕迹和深厚的茶马古道文化。历史在这里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

从“茶马古道”到“万里茶道”,在马王堆汉墓里,在盛唐宫廷中,在成吉思汗马背上,在大明王朝茶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营里……穿越千年,在曾经兴盛繁忙的茶马古道上,山西省祁县是山西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县份之一,沿线古驿站层出不穷,县城有规模最大的茶庄——长裕川,其中古城有21处茶庄。而在祁县的茶马古道上,加乐村始终披着一层颇为神秘的薄纱。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多个领域被延伸的今天,沿着祁县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脚印寻觅,不难发现,加乐村在茶马古道的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跨区域的贸易往来,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与交流。

悠悠历史长河里,加乐大地上嗒嗒的驼蹄声,绵延几百年,一个关于茶马古道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