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天涯何处无芳草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11-11 08:58:20

□ 陈亚珍

听到郭福兴先生其名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年晋中文联在全区招回三十个文学苗子培训一个月,我也有幸位列其中。就是那时候,郭福兴先生的名字就耳熟能详了。

文学前辈每当评点写作最勤奋者必提郭福兴,他虽然不属于文学行列,是属于通讯报道文类,就其文字见报最多者当属郭福兴。因而,刘思奇老师就要我们都向郭福兴学习。学习他的勤奋、刻苦,学习他抓住一切零碎的时间练笔,学习他工作一天还要点灯熬油地写作,学习他冲破一切困境而写作。他说,写作先是爱好,后是勤奋。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才看你的创作才华,比如想像力、思想性、精神性、对生活敏锐的发现,而后才具备写作的条件。郭福兴最大的优势是,嗅觉灵敏,能抓住新闻热点,把当下的发现及时采访回来形成文字,准时发在报纸上。

当时他还是工人,业余写作,适时报道,又要工作又要采访,写作环境很困难,但再难难不住勤奋好学的人。于是郭福兴就在我心目中扎下了根,但始终未与其见过面。那时候我对郭福兴其人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双怎样的眼?因为别人说他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

后来,在1992年的时候,我写了个电视剧叫《苦情》,第二年获了两个省级以上的奖。这部由晋中电视台投拍的电视剧,用的是自己的导演、自己的编剧、自己的摄像,得此奖项便是大奖了。当时电视剧很有限,大部分是三集剧目,也无有线电视台,各省、市、中央台播完新闻就等着看电视剧,因而演员次于编导的印象。对于编剧还处于好奇状态。如此,我也便是郭福兴先生笔下的新闻人物了。他写了一篇人物报道好像是发表在《山西妇女报》上,这才与其对上号。我还特别注意了下他的眼睛,发现也没什么特殊的。敦敦实实的一个汉子,中等个子,肤色微黑,眉宇间竖着一道沉思纹,都是因为绞尽脑汁思考的缘故,这才是他的宝贵特征。多年后我们成为邻居,常见面。虽然都搞文字工作,因种类有别,见面也只是点头一笑而已。

前段,有幸获取他赠予我一本书《芳草集》,翻来细看才得知,先生绝非是我听闻时才写作,他的处女作早在1962年就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叫《五龙池》,是个民间传说,发表在《文艺》上。这应该是《乡土文学》的前身。按时间来算先生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晋中文艺战线招兵买马培养的第一批写作人才。在他的《书房梦》获悉,先生在和父母姐妹住在一起的时候,空间只有30平方米,除去一盘大炕,做饭、吃饭等等,没有多余的空间供他写作。文中描述:“一无桌子,二无凳子,只能坐在炕沿边上,身子趴在旁边的木箱上练笔,连腿也没地方伸……”

这一代人类似这样的情景很多,有的趴在缝纫机上写作,有的趴在硬纸箱上替代写字台,没有稿纸就用日历纸写作,这都是十分普遍的。但他们没有烦恼,也无空虚之说,他们只要把文字变成铅字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这是与共和国同龄人的气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苦,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因而他们也很知足。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先生终于住上三室二厅的楼房,毫不犹豫给自己开辟了一块读书写作的根据地,名为“书房”。先生好不喜欢,坐在椅子上,沐浴着阳光,舒展地伏在写字台上,胳膊腿再不用苦心安排。随手可在书橱里找书,在窗明几净,阳光充裕下看书写作,心情很温暖。

人的所需很有限,舒服即可。人的欲望不必太多,有书相随即欢。这是先生给我的感觉。一个人不必有太过伟大的情绪,做好孝顺的儿子足矣,如《我陪母亲去旅游》深知母亲一生操劳,没有机会出远门,更无独自外出逍遥的心理。于是先生带母亲外出开眼界、了夙愿,陪母亲在天安门散步。文字虽然平朴,但感情很真挚。这是传承孝道文化的文字,其孝心令人感动。可见郭福兴先生完成了“忠孝”两全的古典情结。

这部《芳草集》记录了他的生活,也记录了他的写作历程,还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如《追寻失去的记忆》,虽然改旧换新是历史的必然,但印在先生记忆中的“老榆次”,有过自己从童年到青年走过的足迹,有过的活动,留下的乐趣。老旧建筑的消失,就像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其实也带走了个体生命的记忆,电影院排队买票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并不是所有的舒适都会让人快乐,很多消失的娱乐都来自于原始乐趣,从四季更换中读出了一丝惆怅……

纵览这部作品集子,还报道了各个时期有故事的人物,这些人物就像在玉盘里撒下的珍珠,各自闪耀着光芒。写他们老有所为的精神,如书法家王子杰。如雷震一先生二十年的写作生涯,百万字的辉煌成就。写桃李满天下的音乐教授常士继,发表各类歌曲300余首,培养出若干文艺人才。写两代人的艺术传承,如:舞蹈家刘瑜和她的母亲(小花戏泰斗)李明珍在央视同台共舞。通过作者的妙笔介绍给大众,让人眼前一亮。写“歌王”石占明,怎样从放羊汉一跃成为歌王的历程。这个世界真的色彩斑斓,无奇不有。更有趣的是晋华纺织厂工人孟二庆,迷上了自行车运动,获奖证书一沓又一沓。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自行车的家庭比较稀少,孟二庆当时没有自行车,因为爱好,借工友的车练基本功。他参加过省运会、全运会,终成一方自行车运动教练。

先生写人物报道,多从个人奋斗,兼写历史背景,如此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透过这些文章可感知个体生命的奋斗历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钢铁”有时是爱好,有时是一个念头,有时就是一种幻想都有可能是人生的起点,最终获得成功。亦可通过这个人物探寻历史轨迹,比如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机耕。运输工具从骑毛驴、坐轿子,到独轮车、平车、马车、燃油车、电动车等等,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链条。写实文字其实更珍贵。对于记载历史、人类活动、生产形式的更替……文明的进展与文章体积的大小无关,真即贵。比如:《吃派饭的记忆》《“成份”的变迁》《困难时期的“包皮面”》等等。经历过的人一提便知,后来人便要通过文字追忆往事。历史的记录离不开文字传承。

郭福兴写了一辈子通讯报道,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郭福兴。他记录了各行各业的人物、专家、明星、书法家……他采撷了这座城市的每一朵浪花。他一辈子做的就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工作。天涯何处无芳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他为这座城市点缀了色彩,为很多杰出的人才留下了足迹,是令人尊敬的。他让我发现,凡是最初的喜好,最终会成为一个人的生命情结。抚摸文字的人,最终文字会慰藉他的灵魂,即便身体老去了,灵魂也带着墨的芬芳相伴一生。我另有一种感受是:作家的写作永远满足于自己构建的世界,去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描述自己在人生历程中所吐纳的气候,直达生命本质。而写通讯报道、人物纪实,始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作者永远只是站在背后,望着坐轿的新嫁娘风生水起的美丽风景。如此,这样的写作更无私!其实,这些短小的文章连接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定会为后人留下回眸的风景!

写下这篇文章不久,郭福兴先生于2022年9月6日谢世了。走完了他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忠孝两全的人生历程。此文当以对这位晋中界报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