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八小时以外的精神远行

——写在刘东升《过天阴》出版之际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11-11 08:58:17

□ 续海亮

收到刘东升新出的《过天阴》,开本大于一般书,且厚,手里就有了一种厚重感。作为交谊深厚的同乡,我由衷为他高兴!这已是他的第四本文集,用他自序中自谦的原话说,“汰选”辑录了近年来他“在八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积攒下的文字资料”:有对人文史料的独特认知,有对“过眼的诸多事物”的文化观察,有率性赤诚感触深切的读书札记,还有回首童年遥望家乡的深情回忆……这些文章我大都读过并印象颇深,它们既有发表于全国性报刊杂志的,也有在微信公众号上被广为转发阅读量超常的;既有获得全国性大奖的,也有在本县征文大赛中折桂夺魁的……将这些在公务之余利用零碎时间写成的文章“零存整取”结集出版,正所谓积水成渊、聚沙成塔,让人感到成果丰硕蔚为壮观。

也正如扉页上“献给八小时以外”的题词所表明的,此书是作者以勤奋的读写充实八小时以外的结晶。二十世纪80年代有过一个叫《八小时以外》的杂志曾很受欢迎,“八小时以外”也成为一个流行语。它源自八小时工作制,是指工作时间之外的私人业余时间,狭义上并不包括睡眠时间。如何度过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爱好,精神追求。胡适认为对人生来说业余活动比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鲁迅曾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爱因斯坦则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可见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分水岭,决定着人生的价值走向,也可以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转折点,使不同的人生产生出巨大的差距。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和东升在微信聊天时,他说他正在整理藏品,并发给我一张照片,让我欣赏他收藏的一幅古代名家的书法拓片。不过,我在照片中却看到了拓片旁边的柜子上立着一排书,支撑它们的“书立”是两个金属小人儿,那小人儿立刻吸引了我。人小书大,两个看来只有十几厘米高的小人儿都是伸手往前推的造型,放在书的两边,就像是要把书籍奋力推到一块儿,推成书山稗海!那姿势非常有趣,透着一种调皮和机灵,让我想起少儿时代的东升,抑或更像是他现在的化身。东升的第一本文集名为《与书共舞》,在我看来这对小人儿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是对他八小时以外的传神写照——与书共舞!作为一个检察官,刘东升让人最敬佩的就是有着超凡脱俗的爱好。他学历不高,像他这样笃志好学、醉心阅读的仕途中人殊为难得,当同僚们在八小时以外沉溺于各种社交圈或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时,他却与书共舞,为身处官场的自己开辟了另一个更为辽远深广的精神世界。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代名臣于谦的《观书》一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这首诗所抒发的喜爱读书之情,正好可以用于刘东升,与书共舞的藏器庐主刘东升是完全可以与之对号入座的。“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这诗句充分显示了人生层次的差异:“那些骑着饰金配玉的好马去寻欢作乐的权贵,哪能相信我书房中会别有胜景呢?”

吾生也有涯,且与书共舞。书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刘东升自述“对于文字和文化的崇拜是深入骨髓的”。刘东升对文化的领悟是全方位的:文化又是那一方水土,文化还是家与国的遗传基因,文化是万物生长的沃土,文化是人类必需的阳光雨露……此外,在八小时以外一直坚持阅读写作的他还深有感触:“文字是鲜活涌动着的基因,是我逐步打破旧我提升新我的不二法门……文字和文化的力量,始终笼罩着我所知的世界,也不断地打破我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

走出家乡的刘东升始终対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不论身处何地,我们心中都有一块精神上仰望的圣地,有一种牵念一生的情愫,那就是家乡!”出于对文化的崇尚和对故乡的眷恋,他将自己八小时以外的主要精力浸润到家乡文史的滋养和书写中,他在家乡人文史料中沉潜往复,从容含玩,钩隐抉微,考证阐释,从而达到“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的目的,并在追慕先贤中修为自我,开启他的精神远行。邑人杨尚文是清代道光年间“名动京师”的晋商文人,居京其间广交文苑名士,爱好收藏书籍字画,热心刊印书籍,其收集文人书稿编辑刊印的《连筠簃丛书》包括了历史、地理、金石、声韵、数学等方面的著作,有些甚至属于“久佚之秘籍”,曾在晚清及民国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刘东升“为故乡有杨公这样的名人而感到骄傲,藏读其所刊之书实为幸事”。他在得到这套丛书时不禁连写了四个“光荣”:杨氏的光荣、灵石的光荣、读书人的光荣、文化的光荣。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一叹三叠,反复写下了《“名动京师”的灵石文人——杨尚文》《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杨尚文信札抄件发现的重要意义》以及《何绍基撰、书、篆的杨尚文兄弟墓志铭》《何绍基留在灵石的书法作品小记》等文章,对有关杨尚文的史料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拾遗梳理。与此同时,他痛感当今传统文化的缺失乃至面临断层的危险:“而今,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如何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值得深思。我们应时刻怀念那些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他说杨尚文“与他的名字一样,注定了他和文化不可分割”。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呢?在他这个检察官文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晋商文人杨尚文的一些影子:乐善好施,勤学不辍,博览群书,虚怀敬友,遍交一时贤士,爱好收藏典籍书拓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