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晶 通讯员 白 杨
行走在榆社云簇湖畔偏良村落,平整洁净的乡间小路,白墙青瓦的美丽村庄,笑容灿烂的幸福村民,红红火火的乡村游,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幸福画卷跃然眼前。
这是河峪乡大抓党建、大抓基层、大抓治理的必然呈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该乡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扛牢主体责任,下足“绣花”功夫,将基层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河峪路径。
党建聚合力 奋进添动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乡村振兴各个角落、各个环节。
河峪乡坚持专班推进机制,突出典型示范、整乡推进,出台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党政“一把手”带头示范,领办任务,包联重难点,各分管副职全面跟进,构建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乡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做到一线推动、一线落实。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五好五有”标准,河峪乡创建了偏良、岩良、河峪等6个“一堡垒五中心”示范村,其余各村纷纷跟进打造,创优为民服务阵地,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同时,大力推行“联村党建”工作模式,构建“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区域化、组团式“雁阵”,引领组织强起来、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
目前,河峪乡先后整合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精心打造了肉牛养殖、梨园产业、乡村旅游等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厚植人才沃土 汇聚乡村振兴动能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河峪乡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选人用人原则,把推动乡村振兴任务落实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先后推荐提拔2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关键岗位,精心管用42名驻村干部,组建54名包村干部、村主干合力团,培育300余名建筑工匠、百名“新农人”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实行村主干星级化管理,动态调星,力促干部干事创业;健全完善《机关干部平时考核方案》,建立《周工作清单制》和《村主干考评“五级层面百分评”》机制,坚持工作清单化推进、项目化落实、专项考核评比,形成干部争先、你追我赶、争创典型的良好工作局面;举办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压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体责任;依托乡镇党校,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全员开展乡村振兴培训10期1000余人次,举办村“两委”班子成员等培训班3期,参训200余人次,持续培优“头雁”抓发展、促振兴的能力水平。
做优产业强集体 强村富民促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河峪乡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全力绘就“两沟两片一带”(后庄沟、西沟示范养牛区,前庄片区双千亩梨园种植区、东形彰片区千亩谷子种植区和环云簇湖乡村振兴经济带)美好蓝图。
深耕传统优势农业,发展优种谷子、酿酒高粱8000余亩,舍饲圈养牛4700余头、羊2.5万只、笨鸡11万只;打造现代休闲农业,投资570余万元,建设前庄片区双千亩梨园生态旅游示范园区,将其打造成一条集酥梨、玉露香梨种植,观光采摘、垂钓休闲、文物鉴赏、风车观赏为一体的循环旅游经济带,并充分运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赋能农业产业;新建电商孵化基地,并成功跻身山西电商强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借势云簇湖旅游开发,发展50亩采摘园,打造民宿示范点,融合“临委”和“三块石”教育基地,实现美丽乡村游、红色教育游、康养度假游“三位一体”,水态、生态、业态“三态合一”。
通过组织领办发展生产,严把程序竞价招租,加强管护项目带动,河峪乡抢抓政策扶持机遇等多种方式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全力解决村级“经济薄弱、无钱办事”难题。前3季度,2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816.58万元,村均34万余元。
出实招见实效 美丽乡村入画来
河峪乡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三治融合、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将全乡划分为113个网格,由乡党委牵头,整合资源力量,解决群众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织密党组织服务基层、连通民心的“红色网”。
开展“两改五清六治”环境专项整治行动,546名党员包片联户,设定211个党员示范岗,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河峪;投资320余万元对10个村庄实施农村改厕工程,占村数近42%,涉及农户819户;全力推进文明乡村建设,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推动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扎实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使群众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大大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开展“文化下乡”活动30余场次,“电影下乡”百余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今天的河峪,基层党建水平整体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乡村治理有序有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唱响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