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10-13 11:00:23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文旅项目,盘活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和要素禀赋,从资源梳理、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文旅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文化旅游业在扩大就业、促进增长、均衡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统筹推进文旅项目建设
我市旅游资源禀赋良好,自然风光独特,人文资源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以项目建设拉动旅游业发展,把抓旅游同抓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结合起来,从战略全局谋划、全方位整体推进,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
文化旅游相关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投资13亿元的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重点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气、消防等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改造,覆盖121条街道、总长30.22公里,包括古城6600余户居民“煤改电”、旱厕改造。左权县红色太行百里画廊旅游区项目,主要建设桐峪1941、莲花岩玻璃之城、麻田红色旅游片区提升、中国北方写生基地等,部分项目已经完工。榆次小西沟乡村文旅康养综合体(二期)项目,主要建设健康养生、中医药康养、书画院等。昭馀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示范项目,包括昭馀古城基础设施及道路系统改造、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等。
坚持以项目为支撑,推进包括旅游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等的建设,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市旅游整体环境,城市绿化、户外休憩、夜景照明、旅游厕所环卫等建设不断完善,我市包括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等在内的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旅游经济各要素不断发展完善。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我市文物古迹众多,我市始终把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晋中市古建筑抢救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文物安全和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019年,建成了全市文博安防智慧平台系统,完成1个市级平台和11个县级平台建设,构建起集文物安全管理、调度、应急指挥、视频监控为一体的全市安全网络。
省、市、县三级对接,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古城修缮详细规划、推光漆技艺保护立法等工作正在加快完成。平遥双林寺彩塑壁画数字化、介休后土庙数字化保护、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提升等项目正在推进,有的已经完成并展出。
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收藏和保护作用。晋中市博物馆集文物征集、收藏、展示、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吸引着广大居民、游客,成为人们了解晋中历史、领略晋中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积极探索线上传播渠道和智慧化管理方式,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平台为观众提供“云服务”,让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利用馆藏文物,策划、创作了一批原创展览,通过实物展览、情景再现等方式,在讲好家乡故事、传播晋中文化方面交出了满意答卷。
建设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集中展示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以及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实施晋中市非遗保护研究项目,与高校、科研机构在业务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今年整理了非遗工作相关政策、理论及工作动态,为我市非遗工作决策提供借鉴,目前,正在撰写《晋中市特色产业经营研究报告》《晋中非遗工作发展报告》,正在拟定《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近年来,我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级“五馆一院”从无到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2月,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我市“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称号。
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了晋中文旅云平台,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均设有电子阅览室,全部免费对群众开放。各级图书馆、文化馆都建有网站,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大力推广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线上培训、慕课、展览、文化宣传等各种活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群众,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年服务人次较10年前翻了3倍。
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脱颖而出。重点打造大型知名品牌活动,平遥摄影大展、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中国年、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介休寒食清明文化节、祁县王维诗歌节、太谷孟母文化节等活动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推广基层文化品牌活动,乡村结合各自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社火巡游、晋剧展演、票友大赛、锣鼓大赛、村史展览等活动。市文化系统以实施流动文化服务、送戏下乡、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推出了《太行奶娘》《战地黄花》等20余部优秀舞台剧目。《太行奶娘》被列为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已在全国巡演600余场。一部部精彩的文艺作品,讴歌了伟大时代,展现了人民对党、对时代、对生活的热爱,也同步记录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在社会消费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人们已经转变传统的旅游观念,追求更好的体验和丰富的内涵逐渐成为旅游的新趋势。
多年来,我市将旅游业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提炼旅游的文化主题,将地域文化中独特的部分推陈出新,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如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市旅游演艺、特色小镇、夜间经济、文创商品、数字文旅等业态获得了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联动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市委、市政府把承载地域文化的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此来拉动旅游、促进消费。总投资20亿元的平遥牛肉文化产业园,占地600亩,建成后平遥牛肉加工中小企业可全部入园,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约40亿元、税金约4亿元,目前,宝聚源1000吨生产线项目和佳味佳年产5000吨牛肉加工项目已经开工。投资1.1亿元、占地20亩的平遥推光漆产业园已经启动,有利于真正把推光漆器打造为“国礼”品牌。投资1.5亿元、占地60亩的长昇源公司年产2000吨黄酒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以东湖老陈醋、紫林醋、宁固府等为引领的老陈醋销售集聚区也在建设中。将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市非遗技艺、文化产业、旅游观光进一步结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擦亮文旅融合三大品牌
2016年2月,我市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市,是全省首家入选的地级市。由此,我市开启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的历程,把旅游景区、景点连成线,晋商文化、红色太行、都市休闲等旅游品牌在全市“一盘棋”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城乡互动、山水相连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做优晋商文化游品牌。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龙头,统筹用好用活平遥、榆次、祁县、太谷、灵石等晋商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建设以晋商文化为核心的高品位综合旅游产品体系,带动相关产业与项目发展,树立起晋商文化旅游这一响当当的品牌。
做强红色太行游品牌。红色文化是我市又一大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风景秀丽的太行山区。近年来,我市一方面大力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合理开发太行山水自然风光,将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相结合,深化了旅游景区的内涵,拓展了旅游景区的外延,将旅游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做好都市休闲游品牌。为满足城乡居民精神和文化生活,近年来,我市进一步优化旅游休闲环境,万达广场、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又见平遥》演艺区、寻梦莲花湾、环城旅游绿道等,共同构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都市休闲空间,短途旅游、购物休闲、夜间消费在我市逐步兴起。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市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22家,有2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文化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2019年,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旅游人次过亿、旅游总收入跨千亿元的地级市。
本报记者 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