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晚报版时间:2022-09-30 11:36:37
硕果压枝好收成
傍晚,秋夜微凉,一群人围坐在一棵百年老梨树下,聆听太谷区北洸乡三台村“老书记”张天保讲述着三台村种植酥梨的过往。说起酥梨,“老书记”立时神采奕奕,眼里满是星光。
1969年,来自安徽砀山的酥梨翻山越岭来到了山西果树所,经过培育在原拟种植地大寨试种后,因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后决定放弃种植。当时,在果树所工作的三台村村民王申堂向当时三台村党支部书记刘尚斌、村委会主任张明义提议种植后,第二天村里安排两名社员到果树所将剩余的树苗拉回村里。经过一年精心培育,第二年发展了50亩地的酥梨,500棵树苗由此而来。
听到这里,20世纪70年代响应党中央号召、扎根农村的三台知青张学成十分激动,他兴奋地插话:“以前我们这里只有一种小梨,也好吃,但是那时谁也没见过酥梨。我见证了三台酥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酥梨来到三台村后,逐渐适应了本地的气候、土壤,品种进一步优化。”说话间,“老书记”起身摘了一个梨给大家示范介绍,“一是果型端正,三台酥梨果实呈椭圆形,果型大且匀称,果心小,果肉白色,质细松脆;二是果皮薄且光洁,果皮淡黄色,具蜡质,果点黄褐色,萼片多数脱落,萼洼多数深广,少数较浅;三是糖分多,三台酥梨石细胞少,汁多味美,果实呈酸甜或淡甜,有香气,品质上等;四是耐储存。”
听到此处,大家不由得把梨拿在手里,细细翻看着、品尝着三台酥梨的过人之处。
“老书记”接着讲道,20世纪80年代,三台村从事外贸的张连清,提议让三台酥梨走上国际市场。那年以每斤2.4元的价格出口海外,此后,销量从十几吨慢慢增长到几百吨、上千吨。
多年来,三台村一直向周边祁县、吕梁文水等地销售梨苗,后在两地形成规模。2003年6月,中国特产之乡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祁县“中国酥梨之乡”称号。而酥梨的故乡太谷区北洸乡三台村却默默无闻。后来,三台酥梨由祁县、文水的大客商订单购走在南方销售,还凭借其规模优势逐渐打开国际市场。
“一位来自四川的旅客在吕梁孝义品尝酥梨后,颇为喜爱,询问之下历经平遥、文水、祁县,最后找到了三台村,痛快地订购了300斤酥梨,满载而归。”“老书记”感慨地说,这位旅客的一路寻味之旅,也是三台酥梨丝绸之路一般的传播之旅。
2017年,贫困县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论坛在北京举行,三台酥梨在首都农产品展销会上首次亮相,参会人员品尝后对三台酥梨赞不绝口。后继又在广州等多地展览,深受大家喜爱。
在三台村有一棵百年历史的大梨树,到现在仍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老书记”说:“梨树百年不死,虽然看起来干枯瘦弱,但当它储存够了能量就会在来年春天开花结果。我想这也正像是我们三台人,在困难的时候抓住机遇,在发展的时候乘势而上。”
“去年,受秋汛影响,百万斤酥梨一度滞销,在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各方力量的帮助下,最终酥梨成功销了出去。”现任三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刘麦成说,“今年入秋以来,我们的酥梨一天一个个头儿,目前全村酥梨预计产量在200万斤左右,现在大家劲往一处使,酥梨事业也在不断壮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当前‘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今的三台村,不管是“老书记”,还是现任党支部书记,他们都心系酥梨,牵挂梨农。
接续推进产业兴旺,讲好三台酥梨故事,传播好三台声音,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三台形象,他们矢志不渝,砥砺前行。
文/记者 闫晓媛 通讯员 吴凯萱 图/记者 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