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平遥:从历史古城到世界名城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9-19 12:52:23

图为霞光中的平遥古城。

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小城, 却是中国文物大县,名胜浩瀚,古迹繁多,文化底蕴深厚,“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片产生的名牌效应,使平遥古城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名牌效应之下,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基因的延续。新时代,平遥如何彰显古城特色与品质,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保护与传承同行

无论多少次来到平遥,都会被这座不华丽、不时尚、古色古香的古城感动,从明洪武年间重新修筑城墙算起,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岁月将铅华洗尽,留下一城的厚重淳朴,为世人还原了一处最真实的风景。

文庙大成殿、县衙、清虚观、市楼、城隍庙、武庙戏台,以及巷子里随意的一处院落、一个牌匾、一串红灯,都似乎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举好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坚定走好文化保护发掘推动创新发展之路,在壮大旅游龙头上持续发力,在丰富文旅要素上不断提质,在推进文明创建上增效添彩,全力将平遥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旅游标杆。”平遥县委书记魏江峰认为,文化旅游之于平遥,不仅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

平遥发展文化旅游的自信来自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平遥古城作出的评价。

保护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生动实践,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条件。

从完整的明代城墙到街巷格局,从庙宇、商肆等公共建筑到成片的传统民居,这些历史遗存完整地保持了平遥自明清时期以来的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空间布局等特征,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就蕴含其中。

“始终把系统性保护放在第一位,致力打造原汁原味的完整古城。”这是平遥古城保护的重要原则。在市委、市政府千处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中,平遥将持续推动总投资75.58亿元的四大类47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古城风貌将得到更好保护,古城周边环境持续改善,古城保护机制进一步整合,重点文物保养维护、抢险修缮持续推进。

历史文化街区重在整体风貌的保护,街巷、院墙、房屋与周边环境应和谐。平遥古城内有3980处院落,历史建筑即重点保护古院落506处;有文保单位28处,其中,国保7处、市保2处、县保1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368处。将古城3980处传统民居院落评定为9个等级,给予补贴,首开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民居保护修缮先河。

“修旧如旧”,平遥从506处历史文化建筑院落开始,分类分步推进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改善,目前已经修缮完成105座院落、1200间房屋的民居修缮,县财政共补助资金1500万元。依托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等72条街巷,深度挖掘街巷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集中展现平遥历史发展的脉络,彰显平遥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

被称为“百年奠基工程”的古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将彻底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解决地下管网破损严重、跑冒滴漏等问题,消除文物本体安全隐患,提升文物消防应急能力;二是解决古城“煤改电”电力负荷不足问题,为古城6600余户居民实施“煤改电”奠定基础;三是解决雨污合流、积水内涝等问题,减少路面翻挖和对交通的二次干扰,为不断壮大的古城旅游产业留出发展空间,旅游环境和品质将得到全面提升。对此,古城居民是一致赞同的。

开发与创新并进

平遥古城的历史遗存与城市的未来息息相关,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平遥确立了这样的古城保护和发展目标:全力打造遗产保护首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晋商文化窗口地、特色产品展示地,全方位推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旅游城市。

文化历史遗产不能只保护不开发,平遥借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研发大批具有平遥特色的文化衍生品,实现平遥古城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同时使文化产业成为平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1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首次成功举办,其多元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特色,风格迥异、题材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摄影大师,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爱好者前来交流、参观、旅游,大展成为国际摄影界交流和展示的舞台,也为世人认识平遥开启了一扇窗口。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凭借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开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带动下,一支与平遥文化相关的文化创意队伍快速涌现,在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时,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创造具有平遥特色的文化品牌,使文化的价值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层面。

开发与创新并进,平遥的文化衍生品成为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亮点。围绕平遥传统文化特色重点打造“平遥中国年”,成为吸引游人的又一文化品牌,活动期间,游客不仅可以在平遥古城住客栈、吃年饭、包饺子、逛古城、赏灯会、看大戏、闹社火、品民俗,还可以欣赏到古城各景区景点推出的县太爷迎宾、县太爷拜年、财神爷送元宝等地方特色表演。春节文化,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给冬天的平遥注入了温暖的活力,游客络绎不绝,“平遥中国年”成了在全国“春节主题游”中脱颖而出的又一档强势节日文化活动。

而“又见平遥”大型情境体验剧,让平遥地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在情境体验剧中,观众亲身经历“穿越”,体验晋商当年的艰苦,了解平遥故事和中华传统文化。

平遥国际电影展、“清风廉韵”摄影展暨微电影展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平遥旅游业的“淡季”“旺季”差距逐渐缩小。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平遥文化产业迈上了规范化、市场化的轨道。平遥牛肉产业继续壮大,以“冠云”老字号品牌为引领,建设总投资20亿元的牛肉文化产业园,将非遗技艺、文化产业、旅游观光相结合。推光漆器产业正在全力把推光漆器打造为“国礼”品牌。老陈醋产业正在大力培育陈醋生产销售基地,打造老陈醋销售集聚区,争取尽快进入全国一流的老陈醋产业品牌。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在平遥,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

古风与新貌同辉

行走在大地上,真正能触发人情感的往往是寄寓着平凡琐碎的日常烟火之地,一处处不经意的细节,一条巷子,一个院落,一个故事。

在平遥古城,路网中最繁华的当属“明清一条街”,这条街道是整个平遥古城的南北主轴线,也是热闹的商业街区。当年,杂货铺、肉铺、米粮店、绸缎庄、酒楼林立,当铺、钱庄、票号云集,数量多达百个,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商业类型。作为平遥古城地标性建筑的市楼,上楹联书“朝晨午夕街三市、贺凤桥台井上楼”,足见当年商业的繁华。主干道西大街则分布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漫步古街,当年繁华的市井生活依稀可见。

平遥位居交通要道,曾经是南北商贸的重要节点;这里是中国票号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这里崇尚儒学,涵养了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这里以义制利,商业繁荣民风淳朴。

如今,商业依然是平遥这座文化旅游古城保持活力的重要抓手,平遥人始终把晋商文化作为古城的重要文化资源,以晋商文化吸引游客,开始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将历史保护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平遥人跳出了“旅游业就是旅行社、酒店、景区”认识上的窠臼,将文化旅游看作一种品质生活来经营,特色餐饮、观光游览车、民俗客栈、老字号商店……背后都是满满的晋商故事。

时光穿梭,平遥古城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当代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也要体现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生活气息。

平遥古城内的大小店铺,不仅是游客的消费场所,也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来到平遥,处处都是风景,看到的不仅是保存完整的古代县城、纵横交错的交通脉络以及传承几百年的商业老字号,还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勤劳务实的作风,在他们身上,当年晋商的风范犹存。

没有文化的聚合,就没有文旅的融合,历史文化资源若没有聚合产生聚变效应,最终也无法成为可利用的文旅资源。将晋商精神中的爱国济民、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贯穿于新时代的价值理念中,当是平遥古城再创辉煌的精神动力。

在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站在平遥古城墙上放眼望去,城内古色古香,游人寻根问祖;城外车水马龙,一派生机盎然。古城内外,俱是人间繁华,俱是时代锦绣、盛世气度。

记者 张春玲

摄影 梁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