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血溅太行志亦酬

——致敬抗战中长眠太行山的新闻先烈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8-19 09:37:53

□ 杨 文

今年是何云等57位新闻英烈为国捐躯80周年。

壁立千仞的太行山,缓缓流淌的清漳河,在无声诉说着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张报纸就是一颗炮弹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1938年8月,何云受中共中央和《新华日报》总馆指派,率领陈克寒、江横、周永生等14位立志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爱国青年,历经千辛万苦,几经辗转,奔上太行山,穿起灰布军装,成为了我们党的新闻战士。

就是这支年轻的新闻队伍,不畏强暴,迎着烽烟,用青春热血,筹办起《新华日报》华北分馆,靠1台破烂的铅印机和1副老5号的仿宋体铅字,创办起我党在敌后区域第1份铅印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辽阔的北方大地,开辟出紧密配合八路军军事斗争的舆论宣传战场。

《新华日报》(华北版)致力于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鼓动、组织和凝聚一切抗战力量,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和日寇汉奸展开激烈的斗争;宣传马列主义和国际共运动向;深刻细腻地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建军、建政和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成就;控诉日本强盗暴行和汉奸罪恶;表彰抗日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成为了解八路军敌后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政策的主要渠道,对敌作战的重要舆论武器,提高和鼓舞了北方抗日军民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这张报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歌颂军民抗日英勇事迹的,也有讽刺打击敌人的,语言生动活泼,简单明了,诙谐幽默,不仅深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和大后方广大民众的喜爱,连美国纽约的《今日中国》杂志、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会也长期订阅。

华北版和《新华日报》一脉相承。

《新华日报》最早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为我党在舆论宣传上掌握主动,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机,经与蒋介石多次据理力争,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的,后迁至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出版历时9年1个月零18天,是我党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

1938年8月,《新华日报》总馆拟出版西北版,总馆中共党支部委员何云率领编辑人员北上西安,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挠。

何云正一筹莫展之时,路经西安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对他说:“他们不欢迎你们,华北军民欢迎你们。”不久,彭德怀副总指挥也路过西安,说:“他们不让你们在西北出版,人员和机器就给我,我到太行山去出版。”

很快,中共中央就同意了朱老总、彭总在敌后出版报纸的意见。

就这样,何云与同事们抬着老掉牙的铅印机,扛着铅字,背着油墨、纸张等物资,跋山涉水上了敌后太行山。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

华北分馆由杨尚昆、彭德怀、左权、陆定一、傅钟、李大章、何云、陈克寒组成党报委员会,何云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兼总编辑。

工作人员主要来源于《新华日报》总馆、西安分馆的编辑、印刷人员;合并了晋冀豫党委《中国人报》的全部人员;从通讯员训练班挑选的学员;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校由延安派赴太行抗日前线的部分文字和美术工作者。

华北版于1939年元旦创刊,初为4开4版、后扩为6版,先为隔日刊、后改为日刊,前后历时4年零9个月,共编号出版846期,发行量3万多份,最多时发行量达5万多份,发行范围基本上以晋察冀地区为主,遍及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在1943年9月29日停刊。10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

报纸开辟的栏目主要有:社论、要闻、华北新闻、敌后方通讯、华北战况、战地通讯、华北捷报、华中通讯、华东通讯、半月军事动态、领导人文章等。

华北版在战争的烈火中诞生,是在新闻先烈所流洒的血泊里滋长起来的。

华北分馆同志不畏艰险,以笔墨为武器与日寇作战,为胜利呐喊。他们日夜穿梭于火线上,出生入死深入一线调查采访,及时报道敌后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向世界全方位立体展现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民众心目中的“神秘之地”变为“神往之地”。

尽管战斗频繁、环境动荡、生活艰苦,但从他们笔下写出的那一篇篇观点鲜明、客观真实、事实新鲜、数字准确、语言精炼的新闻报道,有理有据有节地战胜了以新式机器装备起来的日伪报刊,戳穿了日本强盗和无耻汉奸对八路军敌后抗日的造谣诬蔑,粉碎了倭寇“对心的征服”的狼子野心。

华北版像一只号角,声震北方,点燃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火;像一盏明灯,照亮着亿万争取民族解放民众的航程;像一把钢刀,锐利插入敌人的心脏。

“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千万炮弹。”朱德总指挥高度评价道。

“华北《新华日报》要成为华北新闻文化事业的中心。”分馆同志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这一重要指示,极尽努力,艰苦奋斗,先后办起采购站、纸张和油墨自造厂、交通运输队;紧紧依靠民众,打破鬼子的封锁和分割,建起四通八达的地下发行网;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大批新闻与出版工作者,分批输往晋察冀、冀鲁豫、冀热辽、胶东、冀南和晋西北、山东、苏北等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帮助各地方发展新闻出版事业,让笔杆密切配合枪杆,共同作战,英勇地打击敌寇。这一时期,仅晋东南各根据地就创办起百余种报刊,报刊真正成了抗战的鼓动者和组织者。

分馆同时还编辑出版文艺杂志《抗战生活》、专供敌占区同胞阅读的周报《中国人》,协助北方局、总部等机关出版发行《党的生活》《前线》《敌伪动态》《华北文艺》和《华北文化》等刊物;独创全党办报、大众办报之举,联系和培养几千名工农兵通讯员,壮大了新闻队伍,增强了报刊可读性;印行了120万册社会科学读物和马恩列斯经典名著以及学校用书,印刷了125余万份传单和布告。在缺物资、少技术、异常困苦的敌后,能印发这么多的书籍和印刷品,真可谓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的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华北分馆到华北版停刊,已从最初的30来人,增加到500余人,分为要闻、新闻、国际、文艺、美术等几个科和电台、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书店几个部分,印刷规模从只有1架印刷机发展到下属5个印刷厂,形成一个完整的出版发行体系,成长壮大为敌后华北唯一规模宏大的新闻出版机构。(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