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2-08-17 10:14:13
民俗馆展厅场景
煤油灯、搪瓷缸、千层底老布鞋……这些流失在岁月里的老物件,展现了20世纪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晋中新世纪幼儿园北面有一条曲折的小巷,穿过小巷便能看到一幢楼,一间私人民俗馆就在其中。600平方米的民俗馆内,摆放着上千件民俗藏品。这些藏品大多是20世纪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包含了几代人的回忆。民俗馆的主人叫张银栓,这些藏品是他这些年走街串巷收集来的。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是过去结婚的‘三大件’。”张银栓指着一辆28大横梁自行车说。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如今,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年轻人结婚置办的物品早已更新。“这是以前专门剪窗花的老剪刀,还有剪纸样子。以前人们剪窗花,就是用煤油灯把花样熏到纸上,再垫上红纸剪出来。有的花样上还有文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搪瓷缸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喝水用具,‘团结起来去争取胜利’‘鱼儿离不开水’,搪瓷缸上大都有这样的文字。”随着张银栓的介绍,记者看向展厅墙边的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搪瓷缸。其中一件很特别,缸子上有手工刻的《毛泽东语录》,看得出缸子的主人对这件物品的珍视。“这是以前人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小册子,方便随身携带;这是我们搓麻绳用的工具;这是农村吃面用的大河捞床。”这些老物件,勾起了张银栓儿时的回忆。
张银栓年近六十。年轻时,他在建筑公司工作,后来在印刷厂跑业务,几年后又做起了煤炭生意。2003年,他喜欢上了古玩。那时,他居住的院里有一位老人喜欢淘古玩,他觉得有趣,便琢磨起了这个行当。闲暇时,他跑到农村,看到以前人们用的一些老物件,感到十分亲切。这些老物件大多被遗弃在老屋或院中,他觉得甚是可惜,便收了回来。张银栓说,这些物件里,最难收集的当属暖壶和烧水用的铁壶,存下来的不多。
“这是缝袜子用的模具,袜子破了,人们就将破袜子套到这个足形木头模具上缝补。”“以前穿的鞋是千层底,用布浸上浆糊一层一层地贴在一起,晾干后就成了厚实的鞋底。”“这是以前人们用的针线篓子、醋篓子,都是用纸糊的,有时还会在外面涂上好看的花样。”张银栓介绍,在物资缺乏的年月,大到桌椅、柜子,小到绳线、灯烛,80%的生活用品都是人们自己制作的。
说起这些生活用品的制作,张银栓讲得头头是道。“以前,日历是家家必备的物品,过一天就撕一张。”一面小方桌上,按年份整齐地摆放着几排日历。这些日历中,最早的年份是1973年。如今,日历也很少见了。
“我的民俗馆是免费开放的,我就是想让现在的人,尤其是学生,通过这些老物件看看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张银栓说。
民俗馆目前未正式开放,张银栓委托老友撰写简介和牌匾。“我还要给这些藏品加上说明。再过几十年,这些老物件可能就真的没有了,我想保留下来,给后人留些可供观赏的生活印迹。”张银栓说,“人的一生很短暂,能为社会做点小事,就不留遗憾。”
记者 张颖
摄影 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