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8-08 11:24:41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农业不占地利、工业结构单一、产业要素匮乏的农村,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突围破困”?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榆社县立足县情民情,强化特色产业项目的管理和建设,通过定规划、筹资金、抓项目、强落实,闯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村集体经济特色发展路径,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资金“打包” “好钢”出“好刃”
政府财政投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榆社县通过资金“打包”,把财政投入的“好钢”用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刀刃”上。通过政策指导定产业、示范先行增信心、优化机制强保障,将省级重点帮扶县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等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该县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制定了《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将行业利润在15%-40%的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特色农产品培育等特优产业划定为定投方向。通过明确4类19项程序标准“以奖代补”,精准输送资金给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普通农户。统筹9个省、市、县示范村,每村投资500万元集中打包申报项目。严格落实“村级申报—乡镇统筹—部门审核—县级审定”程序,各乡镇择优选择1至2个产业基础较好的村,按照项目类型、产业规模拨付相应资金。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5420万元,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4个、上马项目25个,其中开工60%,村集体经济增收近320万元,26个村年均增收12.3万元。
市场运作 “输血”变“造血”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变“输血”为“造血”,让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榆社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所有项目皆具有市价的固定资产、明晰的资金结构、明确的责任链条、完备的法律依据。经过市场检验,形成了股份合作型、资产租赁型、能人带动型、村社合一型、资产盘活型五种成熟模式。
郝北镇韩村以集体和农户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使用扶持资金建设牛场并形成固定资产入股(占股70%),农户购买能繁母牛作为资产入股获得收益。目前,已发展能繁母牛500头,村集体年增收18万元,25户农户年均增收近3万元。西马乡西马村、北寨乡赵王村和水磨头村利用衔接资金集体建设温室大棚,承租给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赢的目标。西马乡牌坊村利用衔接资金建设牛场出租给农户,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0万元。社城镇社城村利用衔接资金筹建花卉大棚,回引技术能人返乡种植,辐射带动全村39户农户发展花卉产业,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50.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00元。采取“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实施”模式,榆社县扶持成立种植业、养殖业、农机具等专业合作社652个,其中郝北镇屯村、西马乡北山晕村通过扶持资金购买农机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当地企业和周边农户,增加村集体收入。北马会村采取“村集体+公司+能人+贫困户”的模式,投入衔接资金盘活废旧砖厂,年产1600万块环保免烧砖,实现年产值900余万元,每年获利300余万元。仅此一项,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带动村民务工70人,年人均工资3万余元。
机制保障 增量又提质
利用扶持资金新建的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盘活闲置资源等项目,每年按不低于投入资金总额6%的标准,获取保底收益加超产或超额收益分红,持续助力村集体经济有效增长;村集体收入优先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困难群体救助、“两委”成员补助、公益事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和特殊贡献奖励等;年度经营性收益在30万元以上且增长率达到30%的村,提取当年增收部分的15%奖励给村“两委”干部……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使用机制,保证了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榆社县还制定了严格的资金使用标准、公示公开机制和收益分红机制,确保分红有“标底”、收益有“用途”、担当有“奖励”,让村集体“既能赚来钱、也能蓄得住”,实现村集体经济提质增量“滚雪球”。
本报记者 张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