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当读书沦为一场表演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2-07-22 08:35:44

□ 介子平

读书也需提倡时,证明已无人读书。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线上线下活动异常纷繁,受此提醒,买本书应个景,算是不枉读书人的身份。既然读书的好处尽人皆知,何须赘言,大抵也不适宜轰轰烈烈全民推广。

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三毛说“清风明月都应该是一个人的事情,倒是吃饭,人多些比较有味道”,读书也如此,向来是少数人的事,无论有书年月,还是无书年月,萧条异代不同时。世无易事,读书并不轻松,世人只见其灿然硕果,而未见寂寥的过程,这也是许多人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既为雅事,回乡逢人可吹便俗了,沦为一场表演则更俗。

读书只是无书可读年代的良药,记得余幼时,读过几本闲书者,言谈举止便与众不同,与人言而终日不忤,耐心排队无骂骂咧咧怨言,待人和气有慢条斯理口吻,由改变举止而改变心态,直至改变命运。读书状态及知识传播方式,伴随技术革命,被不断形塑。图书论斤两买卖的当下,风雅道衰,弦歌声渺,获取知识抑或获取消息,渠道多多,至于娱乐,更有北里之游、博局之戏、歌场之乐,无需如处处低头觅食的鸡犬,寻找着印有文字的纸片。习惯已然养成,无书不眠,无书不安,虽曰过目无挂,依旧手不释卷,遂想起傅山一语:“老人与少时心情绝不相同,除了读书静坐如何过得日子,极知此是暮气,然随缘随尽,听其自然,若更勉强向世味上浓一番,恐添一层罪过。”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看上去诗意十足,怅然而已。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认为,“社会通过印刷品传递信息时,民众必须具备三项能力,即识字、专注力、逻辑分析”。所有阅读,皆染有自家底色,教师阅读,只为找资料写论文,作家阅读,只为出书发表寻找灵感。不为获取知识而为的读书,更多是一场娱乐休闲,比如小说的阅读。即便如此,这一路的浏览,可浅可深,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云:“小说不是要检验现实,而是要检验存在。而存在也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存在是人类的可能性发生的场地——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有能力做到的一切。”纸质阅读的历史,便是身体退隐、思想活跃的经过。

人性的复杂,就是世界的复杂,宁可到处暧昧,靠变脸讨生活,也不愿理性掂量,自立于尊严。计量杯比经验可靠,书本获来比道听途说信任,在这个越来越讲出身、讲关系的现实中,形象走在能力之前,个人努力似乎并无多大用场,然读书与不读书的些微差异,关键时刻自能断定。丈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读书的最终表现,在于下笔有文,在于思想独立。由此不会轻易被三言两语动摇,也拒绝标签化思维,路上没有灯火时,可以点亮自己的头颅。眼见许多人因节俭而人财两空,因无读而大脑真空,贫乏的本质即消灭未来。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读书到底改变了谁,改变永远改变的是愿意改变者。勤俭朴实,劲悍少文,单纯乡民,让人喜欢容易,令人尊敬难,而读书之人被认可,正在于受人尊敬。

始终认为,一尘不染一丝不乱的书房,只在慰藉心灵的饥渴,弥补无知的遗憾,本质是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而书房之美,恰在凌乱。虚室有余闲,等有时间,方肯读书,等有书籍,方肯读书,旦旦之诺犹在,往往待到有书有时间,书已读不进去,此时便开始大谈特谈读书了。